第五章 一道诡异的光

  “我再找找还有没认识的人。”

  高个女孩儿伸着手指在花名表上挨个筛找,果然被她挑出不少熟人,每每高喊哪个名字,总有人惊喜地应答,并且凑上前来叙旧,很快我便被挤出了他们的圈子。

  人家看花名表是找熟人,十里八乡朋友遍地开花,而我看花名表顶多图个新奇,目光穿透纸背比叫得出哪位名字的概率更大,无奈只能坐回垃圾桶旁,数了下班里总共五十人,实到四十九个。

  我小小期待着那个比自己来得更晚的人会是个好相处的女孩子,并且她跟我一样喜欢苟在角落里偷生。

  属实是无聊的臆想了。

  据说今年新生总共排了八个班,每班五十来个人,拼拼凑凑少说也能组建一个加强营,安排几门意大利炮不成问题……

  我没头没脑地想到了小学时一位命犯中二的年轻教师,他在谈到抗日战争时特激动地表示,如果小日本再敢犯我中华,他就带着我们一起参加抗日,一人吐一口唾沫也能淹死小鬼子。

  全班人都沉浸在家国天下的氛围之中,没有任何人发笑,而是异口同声答应了他。

  奇怪,我脑子里怎么全都是回忆,像个中年人一样开始追忆似水年华,而且情绪越来越低落,不受控制地难过起来。

  矫情。

  太矫情了。

  就算我还呆在城里,人也是要往前走的呀,凑在一起玩闹了五六年的同学也是要分开的呀,不过是见面的机会更多一些。

  也许在某条街道的炸鸡店,也许就在下一个路口,每个人都说说笑笑,互相介绍身边手挽手的新朋友。

  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和所有人都变成了泛泛之交。

  父亲说是朋友就要常联系,没有拜一次的把子,只有走出来的亲戚,常联系关系常新,不联系转头就忘,迎来送往,都是利益。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因人而异,才能如鱼得水。

  母亲却说,人要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

  相比之下,父亲简单粗暴的话更容易理解,母亲说的什么缘分中,什么关系里,我只听得云里雾里,不明就里,行间字里,找不出道理。

  于是我从兜里掏出手机,神经兮兮地向QQ列表里的每一位好友发送了一句“开学快乐”,并且准备好接收分至杳来的祝福语。

  迎来送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期待和熟悉的人说说话,期待他们的只言片语,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蹲在角落里,听着耳边有九分陌生的方言,他们语速太快,有些话囫囵听过去,我竟然不明白到底说了些什么,连插句嘴的机会都很渺茫。

  我并不知道这种急切的心理究竟出自于对老朋友纯粹的怀念,还是仅仅因为陌生环境给了我巨大压力,让我龟缩不前,只能通过联系旧友来填充交友空窗期。

  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最先冒出红点的是个熟悉的头像,正是当时流行的忧郁黑白色调,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儿背影,近景是把透明雨伞,可以说是非常烂大街了。

  此人名叫周琛,和我非常有缘分,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父母还都是住一个小区的老熟人,我俩说一句光着屁股长大的也毫不为过,或者换个文雅凝练的表达方式,就是“青梅竹马”。

  只是这个词不能达意,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描述,那就是“生死冤家”,我俩发过的毒誓如下但并不限于此:既然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对方比我早死。

  这个混球,一个结结实实的大胖子,装什么清癯瘦弱的文青。

  明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我还是点开了对话框,果不其然看到四个亮瞎眼的妖媚紫红色大字——“你有病吧?!”

  紧接着又是一条:“谁他妈开学会快乐,找骂呢这不是。”

  那个煞有其事的小句号跟它的主人一样有张欠抽的圆脸。

  我十万分后悔刚才群发消息的时候怎么就忘了屏蔽这个家伙,恨不能当场长出锋利的红指甲戳穿屏幕,顺着网线戳瞎他的狗眼,让他再也不能观摩我高贵优雅的QQ消息。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易燃易爆,细数往事,不堪回首。

  好在这个混球还有点人性,问明白我为何两个月不上线找不着踪迹跟死了没区别之后,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刚刚组建的小群里。

  藏在花里胡哨各种头像后面的是一张张熟悉面孔,我们在键盘上敲打下的字字句句,不比我耳边听到的声声话语少却半分熟稔与欣喜。

  放下手机,郁结的心情稍有缓解。

  长吁短叹,感慨万千,我这条游进大海里的孤独草鱼,终有逆流而上回到淡水河的那一天。

  我似乎有了动力,从书包里拿出抽纸和湿巾,一点点擦拭老旧桌椅边边角角上的陈年包浆,想着这张书桌也许要陪我三年之久,岂能让它自甘堕落、明珠蒙尘?!

  就在我埋头苦干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头顶轻飘飘坠下来。

  “同学你好,我……”

  我猛地抬头起身。

  “哐当”一声,膝盖顶翻了书桌。

  由于桌兜里一本书也没有,桌子倒下得很干脆,分裂得也很漂亮,我的意思是,如果人工组装的话,貌似也能拼回原样,只是不能保证它继续服役陪我三年。

  顾辰仍旧戴着口罩,但我就是知道他正一脸诧异地看着我,只是说不清上天注定的缘分和我粗糙笨拙的作风哪个更让他惊讶罢了。

  他应该还有话没说完,同时也失去了说下去的欲望,单手拽了拽挂在左肩的书包,似乎想要离我远一点。

  他大概是想坐我旁边那个位置的。

  他并不嫌弃这块五味杂陈的烂地盘。

  他普通话讲得好标准,我每个字都能听得懂。

  我生怕他在“同学你好”之后接一句“同学再见”,把我单独撂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和垃圾桶作伴,上课老师点名都没个喊我清醒一点的活人同桌——那可真是太痛苦了,所以哪怕他并不是我臆想中性格好相处的小姑娘,彼时彼刻我也顾不了太多,抓住机会在他离开之前发出邀请。

  “你,你坐这里,这里吧。”

  也许是我情绪有些高昂,说话竟然磕磕巴巴,还被口水呛了个跟头。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

  我指着身边完好无损的另一张桌子,眼睛里充满期冀地看着他。

  我向天发誓,那种感情,绝对、绝对叫做“期冀”。

  而不是N多年后顾辰追忆似水年华时所说:“就像浙江省那道高考题……死翘翘的草鱼眼睛里还闪烁着一丝诡异的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