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取舍
至此,陌野居内的人心算是定了,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疏散得像个筛子。
府内渐渐忙碌,所有人都在为了明日的开筵庆贺作准备。
期间陆知筝来了一趟,不情不愿的,就像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一样。
“赏菊作诗、投壶作赋、抚琴作画,这些会不会?”
陆知予笑眯眯地道:“妹妹,想不想让我会呢?”
陆知筝翻了个白眼,她根本不信海都那地方能养出什么大家闺秀来,嗤了一声。
“好笑!说得就像我想让你怎样就能怎样似的,这哪一样是等闲就能学会了的?
“也就你不知天高地厚、大言不惭,也不怕大话闪了舌头。”
似乎觉得这个乡巴佬太没有自知之明,没忍住又继续说道。
“娘怕你在穷乡僻壤呆久了,见不惯明日那般盛大的场面,好心让我来提点提点你。
“明日来的都是些王公大臣、高门贵族,全都是你在海都顶了天都不一定见得到的人物。
“有不擅长的东西你就早些承认,娘亲自会将那环节去了,省的给咱们陆府丢脸。”
陆知予右手托着下巴,偏头想了想。
“嗯,这些年,我没怎么学过琴,祖父说过我的琴艺很差。
“投壶似乎也不怎么厉害,你知道的,我很少玩这些。”
这话把对方气笑了:“谁知道你!”
陆知予无辜地看着脸色不太好的陆知筝。
“啊,妹妹没听说过我的事儿吗?我可是常常读来祖父与父亲的书信,每每遇到与妹妹有关的消息都要看上好几回。
“你可能不知道,我是真的很开心,如今我们姐妹二人终于可以每日在一起了。”
“少自作多情了,谁愿意和你一块,你这幅惺惺作态的样子还是留到明天吧。”
呵,明天有得你受!陆知筝转身便走。
在二人打嘴仗的时候,陆旭酩在书房中发愁下贴的事情。
只要是下了帖子的,就没有不来的。
只是这宴请宾客却有些讲究,哪些要请,哪些不能请,谁第一个请,都是大学问。
这次两姐妹的生辰,其他人都愿意给陆旭酩面子,一方面大家是想来看看传说中的双胞胎。
而另一方面是陆旭酩现在可是圣上身边的红人,现太子的老师。
为什么是现太子呢?这就要说到十年前那桩往事。
前太子名唤赵逸,是皇后亲生的长子,也是圣上如假包换的嫡长子。
若品行端正,成年后继承太子之位当然是众望所归。
好比在当时的社会里女子未来要嫁人,嫁人之后要生子是一个道理,总结来说就是命定的太子。
但这位前太子不是的,他一出生就被封了太子。
圣上在他出生的当天就颁布了一道圣旨:
朕得一子,其母恭顺,且族之昌炽,今立太子逸为正统,翼国大安,百姓乐业云云。
也许有人会奇道,太子不到登基的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真命天子。
自出生便立为太子的皇子历史上也曾有过,没什么稀奇。
但第二日圣上再颁布一条旨意——言明终身不废太子。
同时后宫中有位女子被抬做了贵妃,这里暂且按下不提。
之后翼国大赦,圣上赐宴于朝,百官皆贺。
本不该贺的,皇后母族势大,大到当今圣上无法让心爱的女人为他孕育子嗣,更无法废后另立。
在朝臣们不知道的地方,帝后二人用江山做了一场交易。
他立皇后之子赵逸为太子,无论该子品行如何,终生都不得废除。
朝臣当然反对过。
天下文人本就对圣上当初那道圣旨多有微词。
可笑!
“其母恭顺,且族之昌炽”几个字还如同火炭一般滚烫在读书人的咽喉间。
无论怎么闭目都无法将这块烫石咽下。
那段时间死了不少冲动,且年纪较轻的读书人。
枪打出头鸟,打了还是有些作用的。
至少心不服口服了。
他们从铺天盖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口诛笔伐改为了静坐。
读书人变通起来也不得了,他们多次在皇城门前静坐。
不指桑骂槐,也不绝食以对,就静静地坐在地上读书、背诗,有时吃饭都在原地。
把那帮明明要从正门进去上朝的大臣,硬生生挤到了偏门去。
官员们每天做贼似的,生怕自己被读书人围上了。
寒门学子有滔天的怨气。
倘若凭家族昌盛就可以随意定下国家的未来之主,那自己寒窗苦读还有什么用?
不如早日寻根绳子上吊,抑或投井重新投胎到贵人家中去!
权势就这般强大?
强大到他们的君主可以向徐珊那妖后低头?!
这场景直到太子逸长成,流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才情,和不一般的王者之气后才有所缓解。
文人们的反抗是建立在太子昏聩无能、武断专横、暴虐无道的基础上。
反观太子逸,从懂事起,简直是上天钦定的翼国未来之主。
文韬武略样样俱全,勤勉谦虚、胸襟宽广、光明磊落、高度自制,一言一行,皆合天道。
朝臣这才将心放进了肚子,以往对皇后母族徐家敢怒不敢言的情绪中,突然神奇般地参杂了几分感激。
感激皇后给翼国生了这样一位前途光明的太子殿下。
可惜好景不长,太子逸在十年前暴毙身亡。
几乎同时,皇后早产生下二子赵奕臻,听说二皇子的名字还是为了缅怀长兄才取的。
这可把一帮朝臣急坏了,天选的太子突然薨了。
谁知道徐皇后还能不能生出另一个名副其实的未来君主?
太子逸死在十八岁那年,皇后疯了似的报复圣上。
一心将朝堂搅个天翻地覆,所有徐家的势力都动了,局势纷杂。
这时蛰伏多年的圣上终于动了。
私下笼络的大臣中最重要的就是陆旭酩,他当时的态度就是文人喉舌的指向。
但时局混乱,赢面甚微,左右为难都不足以形容他处境的万分之一。
他不得不带着身怀六甲即将临盆的夫人奔到海都去向父亲求救。
长途跋涉的妻子终究是亏损了身子,动了胎气早产,以至于再也无法生育。
这也是他对穆邵思多有包容和疼爱的原因。
见到父亲后,陆缅只回了他十个字:“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他在房间里想了一整夜,终于拿定了主意。
怕吗?怕的,怎能不怕?
在帝后没有撕破脸皮前,朝中已经默契地诞生了一大批中庸之士。
热衷插科打诨、左右逢源的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不巧,陆旭酩就是其中的一员,自从父亲致仕之后,他就学会了将自己当成一根墙头草。
风往哪边吹,人往哪边倒。
反正他是优秀的文人,在文章这方面,他可以做到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至此在中庸的队伍里面还算得上是个人物。
但当他下定决心赌一把的时候,刚要启程穆邵思就发作了,为他诞下两女。
他给女儿取名为知予、知筝。
望着两个尚在襁褓的孩子半晌,热泪直流。
事到如今他只能做出取舍,此行凶险,必须要保住陆家的血脉啊。
他跪下来请求。
“父亲,儿子这一去尚不知生死,我留下一个孩子,若是我和她娘亲死在了这一场帝王的较量里。
“您便对外宣称孩子是从岸边捡来的,就是个普通人,倘若我还能活着,等到家人性命无忧之后就来接她。”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年,陆旭酩坐在案前回想当初的心境,还是有些后怕。
建朝以来,圣上换了三任,可皇后代代都是徐家的。
似乎谁娶了徐家的女子,谁才能稳坐帝位,又或者但凡翼国太子,必娶徐家之女。
谁不娶,就坐不上一样。
后来的事也是奇特,当圣上疾风迅雷一般肃清朝堂之后。
明明徐家已成颓势,大家都道徐家想要保住根脉就必须休养生息,短期内成不了大气候的时候。
乘胜追击便可有望将徐家势力一举拔除的时候。
圣上再颁一道旨意,由皇后二子赵奕臻继承太子之位,惹得那些原本打散的中庸队伍又有集合之势。
陆旭酩却没有再摇摆不定,自己曾贪生怕死那么些年。
偶尔翻到少年时作下的锦绣文章,他都会感到面红耳赤。
臣当忠,子当孝。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的道理在破釜沉舟做出选择后的他自此明白得一清二楚。
于是无论后来圣上与徐家遗留势力如何角力,他都只为了朝堂效力,为圣上尽忠。
没想到这样的他反而脱颖而出。
继承了父亲陆缅的职位成为了太子赵奕臻的老师,担任太子太傅。
他想到夫人昨夜的无心之语,按了按额头,徐家的帖子到底下不下呢?
近期圣上对徐家的态度愈发恶劣了,但太子终究还是徐家的血脉。
罢罢罢,遗漏了徐家,也不是好交代的。
那便将贺家也请来,两方相制衡,圣上那里应该就不会有大的差错了。
几番思量后陆旭酩在请帖上写下两家家主,徐仲沔和贺拥的姓名。
作者有话说: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谚语。
府内渐渐忙碌,所有人都在为了明日的开筵庆贺作准备。
期间陆知筝来了一趟,不情不愿的,就像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一样。
“赏菊作诗、投壶作赋、抚琴作画,这些会不会?”
陆知予笑眯眯地道:“妹妹,想不想让我会呢?”
陆知筝翻了个白眼,她根本不信海都那地方能养出什么大家闺秀来,嗤了一声。
“好笑!说得就像我想让你怎样就能怎样似的,这哪一样是等闲就能学会了的?
“也就你不知天高地厚、大言不惭,也不怕大话闪了舌头。”
似乎觉得这个乡巴佬太没有自知之明,没忍住又继续说道。
“娘怕你在穷乡僻壤呆久了,见不惯明日那般盛大的场面,好心让我来提点提点你。
“明日来的都是些王公大臣、高门贵族,全都是你在海都顶了天都不一定见得到的人物。
“有不擅长的东西你就早些承认,娘亲自会将那环节去了,省的给咱们陆府丢脸。”
陆知予右手托着下巴,偏头想了想。
“嗯,这些年,我没怎么学过琴,祖父说过我的琴艺很差。
“投壶似乎也不怎么厉害,你知道的,我很少玩这些。”
这话把对方气笑了:“谁知道你!”
陆知予无辜地看着脸色不太好的陆知筝。
“啊,妹妹没听说过我的事儿吗?我可是常常读来祖父与父亲的书信,每每遇到与妹妹有关的消息都要看上好几回。
“你可能不知道,我是真的很开心,如今我们姐妹二人终于可以每日在一起了。”
“少自作多情了,谁愿意和你一块,你这幅惺惺作态的样子还是留到明天吧。”
呵,明天有得你受!陆知筝转身便走。
在二人打嘴仗的时候,陆旭酩在书房中发愁下贴的事情。
只要是下了帖子的,就没有不来的。
只是这宴请宾客却有些讲究,哪些要请,哪些不能请,谁第一个请,都是大学问。
这次两姐妹的生辰,其他人都愿意给陆旭酩面子,一方面大家是想来看看传说中的双胞胎。
而另一方面是陆旭酩现在可是圣上身边的红人,现太子的老师。
为什么是现太子呢?这就要说到十年前那桩往事。
前太子名唤赵逸,是皇后亲生的长子,也是圣上如假包换的嫡长子。
若品行端正,成年后继承太子之位当然是众望所归。
好比在当时的社会里女子未来要嫁人,嫁人之后要生子是一个道理,总结来说就是命定的太子。
但这位前太子不是的,他一出生就被封了太子。
圣上在他出生的当天就颁布了一道圣旨:
朕得一子,其母恭顺,且族之昌炽,今立太子逸为正统,翼国大安,百姓乐业云云。
也许有人会奇道,太子不到登基的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真命天子。
自出生便立为太子的皇子历史上也曾有过,没什么稀奇。
但第二日圣上再颁布一条旨意——言明终身不废太子。
同时后宫中有位女子被抬做了贵妃,这里暂且按下不提。
之后翼国大赦,圣上赐宴于朝,百官皆贺。
本不该贺的,皇后母族势大,大到当今圣上无法让心爱的女人为他孕育子嗣,更无法废后另立。
在朝臣们不知道的地方,帝后二人用江山做了一场交易。
他立皇后之子赵逸为太子,无论该子品行如何,终生都不得废除。
朝臣当然反对过。
天下文人本就对圣上当初那道圣旨多有微词。
可笑!
“其母恭顺,且族之昌炽”几个字还如同火炭一般滚烫在读书人的咽喉间。
无论怎么闭目都无法将这块烫石咽下。
那段时间死了不少冲动,且年纪较轻的读书人。
枪打出头鸟,打了还是有些作用的。
至少心不服口服了。
他们从铺天盖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口诛笔伐改为了静坐。
读书人变通起来也不得了,他们多次在皇城门前静坐。
不指桑骂槐,也不绝食以对,就静静地坐在地上读书、背诗,有时吃饭都在原地。
把那帮明明要从正门进去上朝的大臣,硬生生挤到了偏门去。
官员们每天做贼似的,生怕自己被读书人围上了。
寒门学子有滔天的怨气。
倘若凭家族昌盛就可以随意定下国家的未来之主,那自己寒窗苦读还有什么用?
不如早日寻根绳子上吊,抑或投井重新投胎到贵人家中去!
权势就这般强大?
强大到他们的君主可以向徐珊那妖后低头?!
这场景直到太子逸长成,流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才情,和不一般的王者之气后才有所缓解。
文人们的反抗是建立在太子昏聩无能、武断专横、暴虐无道的基础上。
反观太子逸,从懂事起,简直是上天钦定的翼国未来之主。
文韬武略样样俱全,勤勉谦虚、胸襟宽广、光明磊落、高度自制,一言一行,皆合天道。
朝臣这才将心放进了肚子,以往对皇后母族徐家敢怒不敢言的情绪中,突然神奇般地参杂了几分感激。
感激皇后给翼国生了这样一位前途光明的太子殿下。
可惜好景不长,太子逸在十年前暴毙身亡。
几乎同时,皇后早产生下二子赵奕臻,听说二皇子的名字还是为了缅怀长兄才取的。
这可把一帮朝臣急坏了,天选的太子突然薨了。
谁知道徐皇后还能不能生出另一个名副其实的未来君主?
太子逸死在十八岁那年,皇后疯了似的报复圣上。
一心将朝堂搅个天翻地覆,所有徐家的势力都动了,局势纷杂。
这时蛰伏多年的圣上终于动了。
私下笼络的大臣中最重要的就是陆旭酩,他当时的态度就是文人喉舌的指向。
但时局混乱,赢面甚微,左右为难都不足以形容他处境的万分之一。
他不得不带着身怀六甲即将临盆的夫人奔到海都去向父亲求救。
长途跋涉的妻子终究是亏损了身子,动了胎气早产,以至于再也无法生育。
这也是他对穆邵思多有包容和疼爱的原因。
见到父亲后,陆缅只回了他十个字:“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他在房间里想了一整夜,终于拿定了主意。
怕吗?怕的,怎能不怕?
在帝后没有撕破脸皮前,朝中已经默契地诞生了一大批中庸之士。
热衷插科打诨、左右逢源的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不巧,陆旭酩就是其中的一员,自从父亲致仕之后,他就学会了将自己当成一根墙头草。
风往哪边吹,人往哪边倒。
反正他是优秀的文人,在文章这方面,他可以做到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至此在中庸的队伍里面还算得上是个人物。
但当他下定决心赌一把的时候,刚要启程穆邵思就发作了,为他诞下两女。
他给女儿取名为知予、知筝。
望着两个尚在襁褓的孩子半晌,热泪直流。
事到如今他只能做出取舍,此行凶险,必须要保住陆家的血脉啊。
他跪下来请求。
“父亲,儿子这一去尚不知生死,我留下一个孩子,若是我和她娘亲死在了这一场帝王的较量里。
“您便对外宣称孩子是从岸边捡来的,就是个普通人,倘若我还能活着,等到家人性命无忧之后就来接她。”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年,陆旭酩坐在案前回想当初的心境,还是有些后怕。
建朝以来,圣上换了三任,可皇后代代都是徐家的。
似乎谁娶了徐家的女子,谁才能稳坐帝位,又或者但凡翼国太子,必娶徐家之女。
谁不娶,就坐不上一样。
后来的事也是奇特,当圣上疾风迅雷一般肃清朝堂之后。
明明徐家已成颓势,大家都道徐家想要保住根脉就必须休养生息,短期内成不了大气候的时候。
乘胜追击便可有望将徐家势力一举拔除的时候。
圣上再颁一道旨意,由皇后二子赵奕臻继承太子之位,惹得那些原本打散的中庸队伍又有集合之势。
陆旭酩却没有再摇摆不定,自己曾贪生怕死那么些年。
偶尔翻到少年时作下的锦绣文章,他都会感到面红耳赤。
臣当忠,子当孝。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的道理在破釜沉舟做出选择后的他自此明白得一清二楚。
于是无论后来圣上与徐家遗留势力如何角力,他都只为了朝堂效力,为圣上尽忠。
没想到这样的他反而脱颖而出。
继承了父亲陆缅的职位成为了太子赵奕臻的老师,担任太子太傅。
他想到夫人昨夜的无心之语,按了按额头,徐家的帖子到底下不下呢?
近期圣上对徐家的态度愈发恶劣了,但太子终究还是徐家的血脉。
罢罢罢,遗漏了徐家,也不是好交代的。
那便将贺家也请来,两方相制衡,圣上那里应该就不会有大的差错了。
几番思量后陆旭酩在请帖上写下两家家主,徐仲沔和贺拥的姓名。
作者有话说: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