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不配
听这意思,皇帝身在何处他一直心知肚明。
可之前王家姐弟那副魂飞魄散的样子也不像作假,米粒儿一时疑惑,正打算看看郦殊的表情,就听见背后焦将军低声说:
“早先官家有令,事情结束以后,要同太后单独会面。”
说着用把脸扭向佛塔,其中意思自然是人在那里。
米粒儿霎时觉得相当荒诞。
难道之前王贵妃被逼的差点自尽和章典被乱刃分尸时,身为他们最依仗之人的皇帝本人都一直在冷眼旁观吗?
“之前官家与贵妃藏身宫中密室,后来我等前往接应时,为求稳妥让两位分头撤离,后来贵妃与郦殊被陈庆发现,而官家一直幕后坐镇,指挥我等来此平乱。”、
焦将军在讲解时努力给皇帝贴了不少金,可在场谁听不出来,那根本就是皇帝为了跑路抛出了王贵妃做诱饵,而刚才章典喊救命时,他多半还真能听见。
毕竟人就一直跟着焦将军,只是不愿公开露面而已。
至于不愿意露面的原因。
米粒儿看了看远处的郦殊,心里一阵绞紧又松开。
看来协助太后是假,但兵谏是真。
郦殊和焦将军等禁军将领这是用皇帝的个人安危做威胁逼迫他舍了章典,这才反水背刺太后,达成了现在的局面。
跟之前被章典等人欺负到头上比,这固然是大获全胜,但自古以来这样干的人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皇帝岂是那么好威胁的!
可设身处地的想想,米粒儿又理解郦殊的选择。
反正章典已经奔着要郦家命来了,秦夫人又是个帮倒忙的,郦殊要是不想被章典整死,就只能不顾一切的先下手为强。
至少他现在还活着,而章典已经不能再作妖了。
加上包括王氏姐弟在内,朝中剩下的势力各有各的小算盘,皇帝就算想报复,也得看看眼下这个内忧外患的局面。
少则三年五载,多则三五十年,那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索性把心放回肚里,再冷眼旁观如何善后这场乱局。
“哈哈哈~”
在众人心有灵犀的面面相觑中,太后仿佛看了场极有趣的滑稽戏,经都念不下去了,只掩着唇不住地笑。
旁边的周娘娘也苍白地笑着,眼里满是泪花儿。
“早先太后同我讲,四郎不如我夫君万分之一,我还不信,如今却觉得太后说得极对,四郎确实难堪大用。”
周娘娘冷笑着说出这句轻蔑的话,激得佛塔内的人忍无可忍。
“周氏,你身为出家人不在庵中虔心修炼,反而参谋逆,害了多少人命,真是罔为周大儒之孙女!”
随着这一句呵斥,也不知道在佛塔内藏身多久的九五之尊终于在佛塔前现身。
米粒儿只见那门前走出来一个穿着正红锦袍头戴黑色长翅帽的男子,看年纪约莫二十五六岁。
他的眉眼脸型都跟太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一看就知道是母子,只是那样一张脸露出不忿之色,却显得气急败坏中带着些幼稚的意味儿。
就这?
他就是皇帝?
米粒儿心里不由得生出这种不屑的想法。
紧接着,她突然就有点明白太后为什么如此厌恨这个亲儿子,周娘娘为什么那么幽怨,李五郎等人又为什么那么疯狂了。
死去的九殿下根本不需要真如传闻中那么贤明,他只需要比眼前这个心浮气躁的年轻男子多一些沉稳和智慧,就会成为所有人心中的白月光。
实在是太不怎么样了!
米粒儿心里一下子对整个柴氏天下的信心都下降了不少。
偏偏皇帝本人仿佛毫无自觉,见周娘娘完全不理她,又说了不少指责的话,俨然最恨有人把他跟死去的九殿下相提并论。
“呵呵~四郎何必说这些。”
周娘娘无悲无喜只剩一双冷眼,说:
“如今我祖父已仙去,父母业已离世,兄弟姐妹在陛下登基后就当我死了一般,早没了联系,更绝无入朝为官的想法,只在乡间闲云野鹤度日。您就算命人写封申斥在全天下面前骂我也无不可,毕竟我早已一无所有。”
说罢只低头诵经,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这幅态度摆明了是不给皇帝面子,气得那张肖似太后的脸又一阵扭曲。
可偏偏所有人都知道,这事儿不可能闹大,不然之前大家费心研究出来的对外说辞岂不是露馅?
却又谁都不愿意上前劝说,怕触了霉头自讨苦吃。
于是便都冷眼看着皇帝在佛塔下吹胡子瞪眼,拿周娘娘没办法。
到最后还是太后笑着叹息了一句,开口道:“罢了,哀家便同官家先去密室一谈吧,也莫让天下人久等了。”
说着自己走向儿子,却把他吓得连连后退。
焦将军见状无奈摇头,上前拦住太后,说:“官家如今不愿了。”
“哦?”
太后看了看一脸游移不定的儿子,低头露出些不甘来,说:“那还请官家在此把对哀家的处置说个明白。”
“母后…”
一下被太后拿捏住的皇帝颇不满地瞪了亲娘一眼,才咬牙说:“既然太后如此怀念九弟,又如此喜爱因果寺,今后不如就在此处潜心修炼颐养天年。”
“谢官家开恩。”
太后说着对自己的儿子跪下行了大礼。
这举动本来有着降服之意,由战败一方执行出来是理所应当。
却跟一把柴火似的,燎的皇帝脸色烟熏了一般又黑又红。
他板着脸,不去看自己母亲的脸,又向秦夫人和秦舅爷说道:“郦家与秦家都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秦氏寡居又病了,就不便留在郦家了,不如来因果寺中安心修养,也与太后做个伴儿。”
“谢主隆恩!”
米粒儿跟着郦殊、秦舅爷和被迫跪下谢恩的秦夫人一起向皇帝叩首。
这一次他的表情好看了很多,底气也上来了,一挑眉毛把矛头转向了周娘娘。
“周氏孀居多年却还是心浮气躁,实在不适合留在京中,不如转去解化寺大德坐下听经,以养心性。”
作者有话说:
可之前王家姐弟那副魂飞魄散的样子也不像作假,米粒儿一时疑惑,正打算看看郦殊的表情,就听见背后焦将军低声说:
“早先官家有令,事情结束以后,要同太后单独会面。”
说着用把脸扭向佛塔,其中意思自然是人在那里。
米粒儿霎时觉得相当荒诞。
难道之前王贵妃被逼的差点自尽和章典被乱刃分尸时,身为他们最依仗之人的皇帝本人都一直在冷眼旁观吗?
“之前官家与贵妃藏身宫中密室,后来我等前往接应时,为求稳妥让两位分头撤离,后来贵妃与郦殊被陈庆发现,而官家一直幕后坐镇,指挥我等来此平乱。”、
焦将军在讲解时努力给皇帝贴了不少金,可在场谁听不出来,那根本就是皇帝为了跑路抛出了王贵妃做诱饵,而刚才章典喊救命时,他多半还真能听见。
毕竟人就一直跟着焦将军,只是不愿公开露面而已。
至于不愿意露面的原因。
米粒儿看了看远处的郦殊,心里一阵绞紧又松开。
看来协助太后是假,但兵谏是真。
郦殊和焦将军等禁军将领这是用皇帝的个人安危做威胁逼迫他舍了章典,这才反水背刺太后,达成了现在的局面。
跟之前被章典等人欺负到头上比,这固然是大获全胜,但自古以来这样干的人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皇帝岂是那么好威胁的!
可设身处地的想想,米粒儿又理解郦殊的选择。
反正章典已经奔着要郦家命来了,秦夫人又是个帮倒忙的,郦殊要是不想被章典整死,就只能不顾一切的先下手为强。
至少他现在还活着,而章典已经不能再作妖了。
加上包括王氏姐弟在内,朝中剩下的势力各有各的小算盘,皇帝就算想报复,也得看看眼下这个内忧外患的局面。
少则三年五载,多则三五十年,那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索性把心放回肚里,再冷眼旁观如何善后这场乱局。
“哈哈哈~”
在众人心有灵犀的面面相觑中,太后仿佛看了场极有趣的滑稽戏,经都念不下去了,只掩着唇不住地笑。
旁边的周娘娘也苍白地笑着,眼里满是泪花儿。
“早先太后同我讲,四郎不如我夫君万分之一,我还不信,如今却觉得太后说得极对,四郎确实难堪大用。”
周娘娘冷笑着说出这句轻蔑的话,激得佛塔内的人忍无可忍。
“周氏,你身为出家人不在庵中虔心修炼,反而参谋逆,害了多少人命,真是罔为周大儒之孙女!”
随着这一句呵斥,也不知道在佛塔内藏身多久的九五之尊终于在佛塔前现身。
米粒儿只见那门前走出来一个穿着正红锦袍头戴黑色长翅帽的男子,看年纪约莫二十五六岁。
他的眉眼脸型都跟太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一看就知道是母子,只是那样一张脸露出不忿之色,却显得气急败坏中带着些幼稚的意味儿。
就这?
他就是皇帝?
米粒儿心里不由得生出这种不屑的想法。
紧接着,她突然就有点明白太后为什么如此厌恨这个亲儿子,周娘娘为什么那么幽怨,李五郎等人又为什么那么疯狂了。
死去的九殿下根本不需要真如传闻中那么贤明,他只需要比眼前这个心浮气躁的年轻男子多一些沉稳和智慧,就会成为所有人心中的白月光。
实在是太不怎么样了!
米粒儿心里一下子对整个柴氏天下的信心都下降了不少。
偏偏皇帝本人仿佛毫无自觉,见周娘娘完全不理她,又说了不少指责的话,俨然最恨有人把他跟死去的九殿下相提并论。
“呵呵~四郎何必说这些。”
周娘娘无悲无喜只剩一双冷眼,说:
“如今我祖父已仙去,父母业已离世,兄弟姐妹在陛下登基后就当我死了一般,早没了联系,更绝无入朝为官的想法,只在乡间闲云野鹤度日。您就算命人写封申斥在全天下面前骂我也无不可,毕竟我早已一无所有。”
说罢只低头诵经,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这幅态度摆明了是不给皇帝面子,气得那张肖似太后的脸又一阵扭曲。
可偏偏所有人都知道,这事儿不可能闹大,不然之前大家费心研究出来的对外说辞岂不是露馅?
却又谁都不愿意上前劝说,怕触了霉头自讨苦吃。
于是便都冷眼看着皇帝在佛塔下吹胡子瞪眼,拿周娘娘没办法。
到最后还是太后笑着叹息了一句,开口道:“罢了,哀家便同官家先去密室一谈吧,也莫让天下人久等了。”
说着自己走向儿子,却把他吓得连连后退。
焦将军见状无奈摇头,上前拦住太后,说:“官家如今不愿了。”
“哦?”
太后看了看一脸游移不定的儿子,低头露出些不甘来,说:“那还请官家在此把对哀家的处置说个明白。”
“母后…”
一下被太后拿捏住的皇帝颇不满地瞪了亲娘一眼,才咬牙说:“既然太后如此怀念九弟,又如此喜爱因果寺,今后不如就在此处潜心修炼颐养天年。”
“谢官家开恩。”
太后说着对自己的儿子跪下行了大礼。
这举动本来有着降服之意,由战败一方执行出来是理所应当。
却跟一把柴火似的,燎的皇帝脸色烟熏了一般又黑又红。
他板着脸,不去看自己母亲的脸,又向秦夫人和秦舅爷说道:“郦家与秦家都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秦氏寡居又病了,就不便留在郦家了,不如来因果寺中安心修养,也与太后做个伴儿。”
“谢主隆恩!”
米粒儿跟着郦殊、秦舅爷和被迫跪下谢恩的秦夫人一起向皇帝叩首。
这一次他的表情好看了很多,底气也上来了,一挑眉毛把矛头转向了周娘娘。
“周氏孀居多年却还是心浮气躁,实在不适合留在京中,不如转去解化寺大德坐下听经,以养心性。”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