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大德

  然而这一箭并没有起到震慑作用。

  为首的那群戴孝者不但没有后退,还有一人冲上去,从地上拔起还在燃烧的火箭,往膝上一撞折成两截狠狠掷回来,随即怒吼道:

  “有本事给我胸口一箭,送我去地府与饿死的家小团圆!”

  这一声咆哮宛如春天的第一声惊雷,继而他身后的人潮如雷雨惊蛰发出不绝于耳的骇人咆哮。

  几乎每一张嘴都在喷涌心中的愤怒与不甘,每一双眼睛都在迸射想做顺民而不得的怨恨。

  这太可怕了。

  比任何恐怖片或者凶残现场都骇人,只有第一次看到滚滚洪水冲垮堤坝,碾碎村落,将那本就贫困的故乡化为一片汪洋时的恐惧可以比拟。

  跟这样堪比自然灾害的场面比起来,因果寺那些血肉横飞不过是几声鞭炮响罢了。

  不行,不能让军队真的跟流民打起来,现在一旦见血就会彻底失控。

  到时候别说什么郦家、孙家了。

  所谓柴家天下也不过是洪峰前的一堵破墙,浪头一拍就轰然倒塌,化为一片焦土!

  可事到如今以她的身份要去阵前劝说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将领也实在困难。

  思来想去,能着力的也只有化解寺,她这就直奔过去找到了管事的慧悲与静怡。

  见到人时,这两人脸上已不见从容,满脸都是焦急的青色。

  显然他们也已经得知了寺外的状况,米粒儿进去的时候慧悲甚至建议把如来金身藏到地窖里。

  “两位尊者,现在危机迫在眉睫,我也不说废话了,我听闻当年住持大师曾奉先皇之命在相州郑济灾民广施佛法数年,令相州百姓心悦诚服,朝廷因此册封他为国师。”

  米粒儿一上前就说起了从翠翘仙凤那儿听来的旧事。

  这是化解寺成为皇家寺庙的主要原因,那老和尚也是如今唯一谈得上在民间德高望重的人。

  可是按时间算来,这化解寺住持少说也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加上之前静怡的暗示,只怕状态很不妙。

  果然米粒儿一提这茬儿,慧悲就直摇头。

  “我师父已是九十二岁高龄,平日除了禅定连话都很少说,昨儿一整天只进了半碗稀粥,只怕是……”

  说到这里眼中泪光闪闪,可见老和尚是真的快不行了。

  这种状态下的人还要拉出去应对滚滚流民潮,米粒儿自己也明白这种要求有多混蛋。

  可事到如今不做这混蛋不行了。

  如果流民潮真的跟军队动起手来,这些手无寸铁的难民很快就会死于刀下,百姓与朝廷之间微妙的信任关系也会被彻底撕碎。

  没有了人民支持,本就能力有限的柴四郎根本不可能守住江山。

  届时群岭山的李大天王和北方草原的安满大汗得来个冲刺赛跑,看谁先攻破京城拿下柴家皇帝的人头。

  所以这混蛋事儿必须干!

  米粒儿横下一条心,刚要劝说慧悲,却被静怡抢了先。

  “若化解寺被流民攻破,那无论佛祖金身还是住持的晚节都会不保,性命更是难保。”

  她冷静的说出这话,太阳穴上一跳一跳的青筋则说明,她心里真实的翻江倒海。

  慧悲一听静怡这话,脸上哀戚之色更甚,叹道:

  “可、可这些年我一直对师傅说外面国泰民安,若被他知晓苍生惨状,他恐怕……”

  “住持这辈子什么风浪没见过?”

  静怡皱眉,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加重语气反问:“难道这样一直瞒下去,他老人家就能成佛吗?”

  “这、这…”

  慧悲痛苦的用双手捂住脸缓了好一会儿才换上相对平静的表情走出去。

  等他走远后,静怡转向米粒儿,低叹道:“慧悲并不是个懦弱的人,只是今上登基后,对化解寺多有猜忌,太后也多番派人来试探,老主持不得已闭门谢客潜心参禅。为了不让他老人家担忧,我等都是报喜不报忧,如今全算在他一人头上,倒是为难他了。”

  米粒儿见静怡主动帮慧悲开脱,心想这对搭档之间倒也并不是全然的利用关系,静怡对化解寺还是很有感情的。

  便点头跟着叹息道:“哎,世道多艰难,如今也只能靠老主持的薄面熬过这一关了。”

  慧悲走回没到一炷香功夫,就有洪亮的钟声阵阵而来。

  米粒儿与静怡都反应过来,这是老和尚真的出关了,忙往寺院中庭走。

  结果到了中庭才知道,老和尚一听外面的危机局面,立刻动身往外走,现在人已经到寺院门口了。是慧悲担忧流民无眼冲撞了住持,才想起来派人敲钟。

  至于米粒儿与静怡则全被他忘了,直到听见钟声才赶出来。

  “这莽夫!”

  静怡拍着脑门儿叹气,只能跟米粒儿一样提起衣摆快跑。一气追出化解寺正大门才看到一身橘色普通僧衣的慧悲躬身搀扶着一个裹着红色袈裟的佝偻背影,在寺外蓝天绿树簇拥的青石板路上艰难前行。

  “住持!”

  静怡惊呼着追上去,那模样仿佛一个寻常女儿在追逐老父亲与弟弟。

  她一气追到他们身边,接过老和尚手里那摇摇晃晃的金禅杖,跟慧悲一样躬身搀扶住老人的另一边身体,跟慧悲一起做活拐杖,带着老人一步步前行。

  “你们怎也不去帮忙啊!”

  米粒儿对跟到身后的僧人们皱眉。

  “住持说我们人去多了只会激起流民不满,勒令我们不许跟随,若不是师兄再三恳求,甚至不让我们撞钟示警。”

  说着那年轻和尚脸上满是担忧和委屈,米粒儿却因此肃然起敬,心里深深感叹,不愧是真正跟底层打过交道的老人,在这些细节上竟能做得比米粒儿这样真的做过流民的还好。

  心里有了底气,米粒儿索性抄近道赶回了对峙前线,让焦阳的亲兵去传话,告诉他们化解寺住持要前来亲自说服难民。

  米粒儿亲眼看着那个亲兵一路奔向高头大马上的人影,见那将领一直发放在刀柄上的手缓缓垂下才松了口气。

  看来这位打死儒生不软手的猛人,还没有下定决心,流民们也还没有向军队发动冲击,老和尚还有时间。

作者有话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