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追责
米粒儿下意识去看天子的脸。
见他拿着卷轴脸色逐渐沉郁,心想:这多半是又想跑路了。
谁知这次却是米粒儿小看了他。
只见他抬头看向郦殊与焦阳,问:“去年夏末就有奸细打探边关,为何不报?也不抓人?”
焦阳立时黑了脸,看了眼孙宰相明显想骂人。
好在郦殊赶在他之前拱手道:“去年夏天到今年初春我父亲至少上了就九道折子,汇报边关动向。”
“九道?”
天子狐疑,大红袍服衬得他脸色白里发青,却没发火,反而低头认真想了想,说:“我最多只见了三道,皆在今年年后。”
郦殊便低头不说话了,倒是孙宰相站出来解释。
“另六道里我压了两道,其他四道大约是章郎所为。”
“……”
牵扯到死了的章典,天子脸色又一黑,还是忍住了。
问:“孙卿为何阻截郦卿的褶子?你们两家结亲后不是时常走动吗?”
孙宰相便说,压下来正是因为当时两家打得火热,他怕朝中有人说闲话,所以特别早林斐然核实过了。
他一这么说,米粒儿就明显感觉到了他在说谎,跟他之前表现出来的谨慎完全不符。
便下意识去看郦殊的表情,见他低头板起脸来,米粒儿就确定了,孙宰相在说谎。
而谎言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护一个人——孙正曦。
说到底,孙老头还是舍不得孙子担责啊!
米粒儿心里吐槽着,倒也没有出声点破。
在场其他人同样心知肚明的看着孙老头糊弄皇帝。
原因自然是因为孙宰相不倒,点破了孙正曦的所作所为也没用,皇帝不可能在需要孙老头支撑场面的情况下,把孙正曦砍了。
那何必这种时候跟孙家结死仇呢?
见在场众人谁都不说话,天子脸上的狐疑便散去了些,话锋一转又问郦殊:“为何没有抓到奸细?”
“启禀圣上,原是抓了几个,可那些人都活不过杨陵城,总在押解路上出意外。”
焦阳没好气的一拱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依末将看,杨陵城以北的士绅豪族早已东食西宿,吃着皇家的仁政背地里却跟外人勾结到一起,所有不利于他们的人都会莫名死去。这才逼得苗三秋全家南下,未曾想却栽在了林斐然这大祸害手里。”
这可是米粒儿从未听过的说法,看郦殊表情显然对此早就跟焦阳达成一致。
也就是说,在军方看来,这次战败分明是文官集团中的腐败分子和地方势力中的叛徒从中作梗,害军队后勤供应不上,最终导致郦天明战败身死。
而这一次,皇帝也没再露出不耐烦的表情,说出些糊弄军方的话。
这次他好容易沉下心来,又看了苗三秋的密函,心里大约有了成算。
“秦卿与孙卿如何看?”
米粒儿便看秦舅爷露出个嘲讽的笑容,又迅速恭敬的行礼,油滑道:
“秦某世居京畿,从未北上,对北地并不了解,但既然焦将军有此说辞,想来不是捕风捉影。倒是相爷出身北地,想来对北方风物更有说法。”
一脚把烫手山芋踢到孙宰相手里。
米粒儿心说这厮真是厚黑学大师,得罪人的事情丢给最看不顺眼的人,自己还要在旁边当监督。
这些地头蛇是当地文人的根,有钱才能供养子弟脱产考科举。
如果孙老头认可焦阳的说法,那对于文管集团来说无异于一种背叛,孙家的势力很快就会人心离散分崩离析。
可如果孙老头不认可,那又得罪死了焦阳和郦殊,搞不好现场就会把孙正曦拉下水,弄不死也搞臭名声,仕途尽毁。
至此,米粒儿也算懂了皇帝的苦。
就算他振作起来好好干活,每天上朝遇到的也是这么个派系斗争谁都蒙他,又谁都拉扯他的局面。
加上他威望不足能力有限,每天上朝就跟坐牢一样。
躺平反而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
可难得柴四郎今天振作起来,要是就这么被搞得焦头烂额,气得又缩回去…
米粒儿转向一脸期许的无相禅师,心里不由得觉得可惜。
就在米粒儿觉得孙老头多半不会触碰自己的核心利益时,这老登又给了她一个惊喜。
他没有直接认同焦阳,却异常笃定的说:“臣以为,苗侍郎几经周折以这种方式抵到陛下面前的密函不会有假,而且苗家本就是杨陵豪族,对于边境一带的情况比谁都清楚。”
这太极又被打回皇帝怀里,弄得柴四郎脸色一阵郁闷。
好在无相慈爱的微笑并无变化,苗三秋的绝笔也还在皇帝手里。
他想了想,也做了个圆滑,低头念起了密函上的内容。
“今边境沿线皆沾染私贸得利,岂知此乃取祸之道……”
一气念了约两百字,言简意赅的讲明了苗三秋的看法——边境一带的人悄悄跟外族做走私生意赚钱,也让游牧民族在边境线上人口迅速增长。
正如佟家媳妇所言,平时这些草原邻居跟汉民关系融洽,但到了草原上闹白灾致的牲畜大量死亡后,这些人口膨胀的邻居为了不饿死便打起了汉人粮仓的主意。
加上安满大汗通过走私贸易取得了大量情报,早就把如今的朝廷运作模式摸了个一清二楚,并在朝中收买了内鬼,压下郦天明上报的边境动向。
结果是今年春天战争爆发时,整个朝廷根本毫无准备,郦天明仓促北上应战又触动了沿途地主们的利益,这些人阳奉阴违不支持大军后勤。
最终导致惨烈的战败。
哎,难怪林斐然和孙正曦要弄死苗三秋,这人简直是文官集团中的叛徒。
米粒儿心里叹息着,又仔细瞧柴四郎等人的表情。
见焦阳、郦殊冷淡地等着皇帝做裁决,而陈太师、王国舅则有点慌乱,只有孙宰相依旧是成竹在胸的模样。
就听老头儿侃侃道:“既然如此,陛下何不派出钦差,从林斐然起一查到底呢?”
说罢淡笑着看向秦舅爷,竟然在此时又把得罪人的活儿踢了回去。
作者有话说:
见他拿着卷轴脸色逐渐沉郁,心想:这多半是又想跑路了。
谁知这次却是米粒儿小看了他。
只见他抬头看向郦殊与焦阳,问:“去年夏末就有奸细打探边关,为何不报?也不抓人?”
焦阳立时黑了脸,看了眼孙宰相明显想骂人。
好在郦殊赶在他之前拱手道:“去年夏天到今年初春我父亲至少上了就九道折子,汇报边关动向。”
“九道?”
天子狐疑,大红袍服衬得他脸色白里发青,却没发火,反而低头认真想了想,说:“我最多只见了三道,皆在今年年后。”
郦殊便低头不说话了,倒是孙宰相站出来解释。
“另六道里我压了两道,其他四道大约是章郎所为。”
“……”
牵扯到死了的章典,天子脸色又一黑,还是忍住了。
问:“孙卿为何阻截郦卿的褶子?你们两家结亲后不是时常走动吗?”
孙宰相便说,压下来正是因为当时两家打得火热,他怕朝中有人说闲话,所以特别早林斐然核实过了。
他一这么说,米粒儿就明显感觉到了他在说谎,跟他之前表现出来的谨慎完全不符。
便下意识去看郦殊的表情,见他低头板起脸来,米粒儿就确定了,孙宰相在说谎。
而谎言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护一个人——孙正曦。
说到底,孙老头还是舍不得孙子担责啊!
米粒儿心里吐槽着,倒也没有出声点破。
在场其他人同样心知肚明的看着孙老头糊弄皇帝。
原因自然是因为孙宰相不倒,点破了孙正曦的所作所为也没用,皇帝不可能在需要孙老头支撑场面的情况下,把孙正曦砍了。
那何必这种时候跟孙家结死仇呢?
见在场众人谁都不说话,天子脸上的狐疑便散去了些,话锋一转又问郦殊:“为何没有抓到奸细?”
“启禀圣上,原是抓了几个,可那些人都活不过杨陵城,总在押解路上出意外。”
焦阳没好气的一拱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依末将看,杨陵城以北的士绅豪族早已东食西宿,吃着皇家的仁政背地里却跟外人勾结到一起,所有不利于他们的人都会莫名死去。这才逼得苗三秋全家南下,未曾想却栽在了林斐然这大祸害手里。”
这可是米粒儿从未听过的说法,看郦殊表情显然对此早就跟焦阳达成一致。
也就是说,在军方看来,这次战败分明是文官集团中的腐败分子和地方势力中的叛徒从中作梗,害军队后勤供应不上,最终导致郦天明战败身死。
而这一次,皇帝也没再露出不耐烦的表情,说出些糊弄军方的话。
这次他好容易沉下心来,又看了苗三秋的密函,心里大约有了成算。
“秦卿与孙卿如何看?”
米粒儿便看秦舅爷露出个嘲讽的笑容,又迅速恭敬的行礼,油滑道:
“秦某世居京畿,从未北上,对北地并不了解,但既然焦将军有此说辞,想来不是捕风捉影。倒是相爷出身北地,想来对北方风物更有说法。”
一脚把烫手山芋踢到孙宰相手里。
米粒儿心说这厮真是厚黑学大师,得罪人的事情丢给最看不顺眼的人,自己还要在旁边当监督。
这些地头蛇是当地文人的根,有钱才能供养子弟脱产考科举。
如果孙老头认可焦阳的说法,那对于文管集团来说无异于一种背叛,孙家的势力很快就会人心离散分崩离析。
可如果孙老头不认可,那又得罪死了焦阳和郦殊,搞不好现场就会把孙正曦拉下水,弄不死也搞臭名声,仕途尽毁。
至此,米粒儿也算懂了皇帝的苦。
就算他振作起来好好干活,每天上朝遇到的也是这么个派系斗争谁都蒙他,又谁都拉扯他的局面。
加上他威望不足能力有限,每天上朝就跟坐牢一样。
躺平反而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
可难得柴四郎今天振作起来,要是就这么被搞得焦头烂额,气得又缩回去…
米粒儿转向一脸期许的无相禅师,心里不由得觉得可惜。
就在米粒儿觉得孙老头多半不会触碰自己的核心利益时,这老登又给了她一个惊喜。
他没有直接认同焦阳,却异常笃定的说:“臣以为,苗侍郎几经周折以这种方式抵到陛下面前的密函不会有假,而且苗家本就是杨陵豪族,对于边境一带的情况比谁都清楚。”
这太极又被打回皇帝怀里,弄得柴四郎脸色一阵郁闷。
好在无相慈爱的微笑并无变化,苗三秋的绝笔也还在皇帝手里。
他想了想,也做了个圆滑,低头念起了密函上的内容。
“今边境沿线皆沾染私贸得利,岂知此乃取祸之道……”
一气念了约两百字,言简意赅的讲明了苗三秋的看法——边境一带的人悄悄跟外族做走私生意赚钱,也让游牧民族在边境线上人口迅速增长。
正如佟家媳妇所言,平时这些草原邻居跟汉民关系融洽,但到了草原上闹白灾致的牲畜大量死亡后,这些人口膨胀的邻居为了不饿死便打起了汉人粮仓的主意。
加上安满大汗通过走私贸易取得了大量情报,早就把如今的朝廷运作模式摸了个一清二楚,并在朝中收买了内鬼,压下郦天明上报的边境动向。
结果是今年春天战争爆发时,整个朝廷根本毫无准备,郦天明仓促北上应战又触动了沿途地主们的利益,这些人阳奉阴违不支持大军后勤。
最终导致惨烈的战败。
哎,难怪林斐然和孙正曦要弄死苗三秋,这人简直是文官集团中的叛徒。
米粒儿心里叹息着,又仔细瞧柴四郎等人的表情。
见焦阳、郦殊冷淡地等着皇帝做裁决,而陈太师、王国舅则有点慌乱,只有孙宰相依旧是成竹在胸的模样。
就听老头儿侃侃道:“既然如此,陛下何不派出钦差,从林斐然起一查到底呢?”
说罢淡笑着看向秦舅爷,竟然在此时又把得罪人的活儿踢了回去。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