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
“阿——嚏——”坐在书房的陆知予揉了揉鼻子。
“小姐,定是有人在背后念你呢。”青萝嘻嘻一笑,忽而停下磨墨的手,往窗外看了一眼:
“这会子日头快落,明心她应该已经被人找到了吧?”
陆知予默了默,她在地点的选择上踯躅了许久,想起连一面之缘都没能有过的男子,不知是否该将他拉入漩涡之中。
心中有纷杂猜测,或许是个有恩于谢汕秋,又身患不足之人,只能在半山腰处躲着清闲,小心翼翼,慎重万分地将养着自己的身体?
或许是个有害于江山社稷,被不知名势力隐藏数年底牌,不惜以有违天道之法也要续其姓名,等待着终有一日伺机而动的黄雀一只?
她或许来,或许去,念头隐隐约约,终归不能拨云见月,因为她了解的甚少,甚浅。
既没有立场去责问谢汕秋,也不愿被蒙在雾里,只能在这里百转千回的思索,推翻再重演,重演再推翻。
谢家与张家似乎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可究竟是什么使他们连在一起?
一面是铁板钉钉的中正忠臣,一面是立有赫赫战功的将军,从无联姻,亦无深交。
为何露出惊色的会是谢大人?而不是上辈子会被抄家灭族的张大人?
她原本犹疑后者,毕竟圣上当初雷霆下令,动作之快让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便看到了威风凛凛的将军府骤夜倒塌。
张府,必定是藏着辛密的。
而谢家呢?
陆知予在宣纸上涂涂写写,明心之事,谢震兴许不知,但谢汕秋必然知晓。
那他的态度是什么?是否知晓东翁亭的主人要将人命催成厉鬼以搅动风水?
她不是不想从卫一的身上问出更多有关紫藤山的消息,只是他摄入的乱神香和令人陷入沉睡的药材太多,再用猛药,就不仅仅是混沌半月这么简单了。
如此情景之下,他必将乱了心智不可,既然留了一命,再剥其神志,岂不是画蛇添足?
无论谢汕秋对此事的态度何如,他护着东翁亭这事是毋庸置疑的,倘若自己让明心出现在那附近,便是掀开暗处层层裹紧的黑巾。
撕下后是鲜血淋漓,还是相安无事,陆知予不得而知。
她兀的想起那个男子,恪守原则,遵循本心,能在重药下仍保持清明,即使身患痼疾,也不愿伤人救己。
如果不是状况不明,敌我不分,换了另一种场景,她也许想同他结识一番。
后来她才理清,自己的想法其实没有那么多,眼下最重要的不过是查清周县令背后那人而已。
明心姑娘同他的恩怨在其次,被怨恨一叶障目将周县令一贬再贬的情况也不无可能。
可李杵的来信中,说到磨山镇开山凿壁的劳工,每日吃着最清稀的白粥,就着灰扑扑的满头,干着最重最苦的活。
说周县令为了节流,竟用劣质硝石火药,就连引线也不过一小臂长,有时候点燃发现是个哑炮,匆匆跑回去再试,却直接炸开。
说周县令家有悍妻,虽不流连烟花之地,但却极爱金银,那些沾着血汗的银子如流水一般进了他府中,可他仍觉不够。
又动歪心思,将成色好的,坚固无比的石头全都送往圣都来,为那些名贵的人建造府邸,将质量差的运往各处河堤以薄利售出,既赚了银子又添了清名。
难怪陆知予看见的石头那般鬼斧天工,不似凡物,原是这么一层缘故。
可笑圣都地势极佳,身处内陆,既不地动也无山摇,也不见得用那坚硬如铁的石头筑成的房子就能华美独特到哪里去。
可笑的从来不是死物,而是人罢了。
元二与佳名在外的周县令同谋,陆知予只是怀疑而并非确信,直到逐渐取信于人的李杵将所见所闻一一道来,她才笃定——
这样一位压害百姓,媚上欺下,无利不图的一方父母官员,必受惩处不可。
陆知予又将谢震听见矿脉之事的反应细细想过,不对。
疑惑也好,惊讶也罢,倘若一条只有自己知道的暗线又将消息递给了他人。
那他为何下意识做出防备的姿态,而且他防御的根本不是面前的太子,而是另外的人!
她记得谢震的眼神是先缩后瞟,他在看谁?在忌惮谁?
或者说,谢家是世袭的侯府,谢震更是身份深贵的正经侯爷,哪怕与周县令有私交,收受些贿赂也能保全。
更何况他们中间还有个八面玲珑的元二在中间代为行事,证据多捏在元二手中,一个脑子晃荡的县令,还不一定能将谢侯爷拉下马来。
只要线索断在被攀扯出来的元二这里,又有何担忧?
恐怕他惧的根本不是一条消息为太子所知。
而是怕有什么更深的东西被挖出来,一个比磨山镇县令和他之间的关系还要令人害怕的辛秘。
陆知予觉得自己好似快到找到线团的一头,却发现这堆缠绕的丝线有十数个端口。
比如为何向来不缺银钱的谢侯爷会任由周县令搭上他这根线?
为何紫藤山上有一群身份不明的人?
为何谢汕秋会一直守护着东翁亭?
为何谢汕秋从内心觉得自己走的是正途?
见纸上笔墨已满,陆知予复又扯过一张素色宣纸,笔尖不停。
她要重新为“禾辛”写一份诉状,她必须要在明日的清案中多拨出一些真相来。
谢府,谢震书房。
“父亲。”
谢震抬眼,“汕秋来了。”
谢汕秋坐于下首,“父亲,儿未能寻到卫一,也没有找到明心姑娘。
“自那日后,儿子便主动切断了与那头的联系,直到城中传言四起,才去了信。”
他低头垂眸,有些愧,“是我失察,没能在院公假借我之名从客栈掳走明心的时候及时发觉。
“后来即使去信四封也均被压下,不得回音,那晚禾辛找上门来,儿子让人上山传的是四方警戒的讯,防的就是有人顺着找到那头去。
“更不会再让他们联系院公那边,可……对方却像是早有所知一样,不仅仿了我的形,还着着青衫下令。
“那是山上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汕秋但凡进入后山必然着青衣,否则便不是我本人,需得立刻藏匿转移。”
谢汕秋双手置于膝头,五指握起:“父亲,儿子眼下有些看不清了。”
“小姐,定是有人在背后念你呢。”青萝嘻嘻一笑,忽而停下磨墨的手,往窗外看了一眼:
“这会子日头快落,明心她应该已经被人找到了吧?”
陆知予默了默,她在地点的选择上踯躅了许久,想起连一面之缘都没能有过的男子,不知是否该将他拉入漩涡之中。
心中有纷杂猜测,或许是个有恩于谢汕秋,又身患不足之人,只能在半山腰处躲着清闲,小心翼翼,慎重万分地将养着自己的身体?
或许是个有害于江山社稷,被不知名势力隐藏数年底牌,不惜以有违天道之法也要续其姓名,等待着终有一日伺机而动的黄雀一只?
她或许来,或许去,念头隐隐约约,终归不能拨云见月,因为她了解的甚少,甚浅。
既没有立场去责问谢汕秋,也不愿被蒙在雾里,只能在这里百转千回的思索,推翻再重演,重演再推翻。
谢家与张家似乎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可究竟是什么使他们连在一起?
一面是铁板钉钉的中正忠臣,一面是立有赫赫战功的将军,从无联姻,亦无深交。
为何露出惊色的会是谢大人?而不是上辈子会被抄家灭族的张大人?
她原本犹疑后者,毕竟圣上当初雷霆下令,动作之快让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便看到了威风凛凛的将军府骤夜倒塌。
张府,必定是藏着辛密的。
而谢家呢?
陆知予在宣纸上涂涂写写,明心之事,谢震兴许不知,但谢汕秋必然知晓。
那他的态度是什么?是否知晓东翁亭的主人要将人命催成厉鬼以搅动风水?
她不是不想从卫一的身上问出更多有关紫藤山的消息,只是他摄入的乱神香和令人陷入沉睡的药材太多,再用猛药,就不仅仅是混沌半月这么简单了。
如此情景之下,他必将乱了心智不可,既然留了一命,再剥其神志,岂不是画蛇添足?
无论谢汕秋对此事的态度何如,他护着东翁亭这事是毋庸置疑的,倘若自己让明心出现在那附近,便是掀开暗处层层裹紧的黑巾。
撕下后是鲜血淋漓,还是相安无事,陆知予不得而知。
她兀的想起那个男子,恪守原则,遵循本心,能在重药下仍保持清明,即使身患痼疾,也不愿伤人救己。
如果不是状况不明,敌我不分,换了另一种场景,她也许想同他结识一番。
后来她才理清,自己的想法其实没有那么多,眼下最重要的不过是查清周县令背后那人而已。
明心姑娘同他的恩怨在其次,被怨恨一叶障目将周县令一贬再贬的情况也不无可能。
可李杵的来信中,说到磨山镇开山凿壁的劳工,每日吃着最清稀的白粥,就着灰扑扑的满头,干着最重最苦的活。
说周县令为了节流,竟用劣质硝石火药,就连引线也不过一小臂长,有时候点燃发现是个哑炮,匆匆跑回去再试,却直接炸开。
说周县令家有悍妻,虽不流连烟花之地,但却极爱金银,那些沾着血汗的银子如流水一般进了他府中,可他仍觉不够。
又动歪心思,将成色好的,坚固无比的石头全都送往圣都来,为那些名贵的人建造府邸,将质量差的运往各处河堤以薄利售出,既赚了银子又添了清名。
难怪陆知予看见的石头那般鬼斧天工,不似凡物,原是这么一层缘故。
可笑圣都地势极佳,身处内陆,既不地动也无山摇,也不见得用那坚硬如铁的石头筑成的房子就能华美独特到哪里去。
可笑的从来不是死物,而是人罢了。
元二与佳名在外的周县令同谋,陆知予只是怀疑而并非确信,直到逐渐取信于人的李杵将所见所闻一一道来,她才笃定——
这样一位压害百姓,媚上欺下,无利不图的一方父母官员,必受惩处不可。
陆知予又将谢震听见矿脉之事的反应细细想过,不对。
疑惑也好,惊讶也罢,倘若一条只有自己知道的暗线又将消息递给了他人。
那他为何下意识做出防备的姿态,而且他防御的根本不是面前的太子,而是另外的人!
她记得谢震的眼神是先缩后瞟,他在看谁?在忌惮谁?
或者说,谢家是世袭的侯府,谢震更是身份深贵的正经侯爷,哪怕与周县令有私交,收受些贿赂也能保全。
更何况他们中间还有个八面玲珑的元二在中间代为行事,证据多捏在元二手中,一个脑子晃荡的县令,还不一定能将谢侯爷拉下马来。
只要线索断在被攀扯出来的元二这里,又有何担忧?
恐怕他惧的根本不是一条消息为太子所知。
而是怕有什么更深的东西被挖出来,一个比磨山镇县令和他之间的关系还要令人害怕的辛秘。
陆知予觉得自己好似快到找到线团的一头,却发现这堆缠绕的丝线有十数个端口。
比如为何向来不缺银钱的谢侯爷会任由周县令搭上他这根线?
为何紫藤山上有一群身份不明的人?
为何谢汕秋会一直守护着东翁亭?
为何谢汕秋从内心觉得自己走的是正途?
见纸上笔墨已满,陆知予复又扯过一张素色宣纸,笔尖不停。
她要重新为“禾辛”写一份诉状,她必须要在明日的清案中多拨出一些真相来。
谢府,谢震书房。
“父亲。”
谢震抬眼,“汕秋来了。”
谢汕秋坐于下首,“父亲,儿未能寻到卫一,也没有找到明心姑娘。
“自那日后,儿子便主动切断了与那头的联系,直到城中传言四起,才去了信。”
他低头垂眸,有些愧,“是我失察,没能在院公假借我之名从客栈掳走明心的时候及时发觉。
“后来即使去信四封也均被压下,不得回音,那晚禾辛找上门来,儿子让人上山传的是四方警戒的讯,防的就是有人顺着找到那头去。
“更不会再让他们联系院公那边,可……对方却像是早有所知一样,不仅仿了我的形,还着着青衫下令。
“那是山上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汕秋但凡进入后山必然着青衣,否则便不是我本人,需得立刻藏匿转移。”
谢汕秋双手置于膝头,五指握起:“父亲,儿子眼下有些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