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试探

  这一声斥骂不但吓得那温春霖不敢说话,刚才乱哄哄的灵堂也立刻肃静下来。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看向那出声的老人,只有人在屋里的郦殊带着两小只走出来,拱手行礼道:“见过彭大儒。”

  他态度平淡不高不低,跟在场其他不是恨不得赶紧逃走,就是恨不得去舔老头儿鞋底的人比起来,简直就是鸡群里孤高的白鹤。

  老实说,这很不利于社交。

  但此刻米粒儿看着眼前语气做作的老头儿也全没有上去攀交情的心思。

  石尹国要是没死年纪顶多比刚才那个温春霖大个五六岁,与这位鹤发童颜长须垂胸的老神仙比起来,依旧是个晚辈。

  就算彭大儒心疼石尹国英年早逝,也完全没必要亲自下场喷温春霖,他身边围着的那一圈锦衣儒生个个看上去精神面貌衣着打扮都甩温春霖十条街。

  让自己的狗去赶走温春霖才符合彭大儒这个级别老登的排场。

  他迫不及待亲自出手反而显得有妖怪。

  一时间米粒儿第一反应想到的是现在已经再起不能的陈太师。

  那老头儿跟这老头儿看着差不多道貌岸然,估计骨子里也差不多狼心狗肺。

  陈太师什么时候会亲自下场?

  是无相出面平息流民之乱那次,陈太师为了蹭无相的热度拉下脸来加入给郦天明扶灵的队伍。

  那么眼前的老头急着赶走温春霖是为什么?

  是为了石尹国?

  呵呵,是冲着石妙娘,或者说是冲着石妙娘的好婆家——郦家。

  看来他们骨子里还是不太相信陈景然能完全支撑住局面,开始真正意义上两头下注,已经在试图把石妙娘当跳板,爬藤来郦家吸血了!

  一想明白这些,米粒儿的心比郦殊的脸还冷。

  她看了眼装模作样的老头儿,嘴角扬起一个冷笑,做出一副不疑惑不解的样子。

  “哎,温先生…方才他一气说了许多话,奴家却都听不懂呢!奴家虽是石尹国之女,可与亲生父母分别时尚在襁褓中,一直和养父母生活,这些年未曾得知过他们生前有什么至交好友,眼下突然…还请诸位先生恕奴家无知之罪。”

  她话说得软,却是冷手打热脸。

  一个个做出跟石尹国恨不得同年同日死的鸟德行,怎么这些年也没人关心石妙娘的下落?

  但凡这些石尹国生前至交尽到做朋友的义务,石尹国的女儿轮得到郦天明捡漏吗?

  一番话说得老头面色一沉,他背后的那群儒生更是面露不忿,便有个带着乌角冠留着四点须面部轮廓圆润如水滴的站出来说:

  “夫人既然不知,学生便讲与你知。你面前这位彭大儒乃是国之礼法,儒之魁首。昔日他还在京郊莘学书院做夫子时恰是你父亲石尹国的授业恩师,如今你父亲殁去多年,大儒还时常提起他,也留有石尹国生前墨宝,可见对其英年早逝之痛惜。你既是石尹国之女,就该与石尹国一样,尊师重道周全礼数!”

  艹!

  什么痛惜?

  孙伯渊整死石尹国也不是什么秘密了,这老头儿不去撕孙伯渊倒跑来摆长辈架子,这叫痛惜?

  这叫不要脸!

  但不要脸本来就是儒生六艺之外必修的第七艺,米粒儿到不觉得如何。

  可他要‘周全礼数’未免太过分了。

  按照大衍礼法,所谓‘周全礼数’就是对一个人行五体投地之礼,而本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晓得,五体投地是只对天地君亲师的。

  彭大儒与石妙娘天地君亲师一样不沾,只不过是石尹国少年时候的班级主任就要现在已经是郦家主母的女人给他行此大礼。

  简直就是用儒教恶臭不要脸和顺杆爬的鬼德行在米粒儿面前打了一套军体拳。

  什么玩意儿!

  她心里痛骂着,面上依旧柔和。

  一低头挤出两滴泪来,叹息道:“恕我不能如此!”

  说着不待儒生表演自己先演了起来。

  “昔日的石妙娘已经随父母死在牢里了,我的养父母米氏夫妇虽然出身卑微却待我如亲女,一十四年养育之恩忘不了,我永远都是他们的女儿,然后才是石妙娘!”

  说罢用袖子掩面作势抹眼泪。

  她这样一演,那要求米粒儿给彭大儒行大礼的儒生满脸不可置信的颤抖起来。

  无他,全赖眼前这帮人终日坚守的礼法制度。

  本来按照大衍律法,奴婢只要从主人处获得自由,就自动转为良人身份,与其他平民没有任何差别。

  但大衍的儒生们对此一直意见很大,认为这样会导致百姓中混入太多曾经做过罪犯和罪犯家属的肮脏成分,是对社会大大污染。

  因此儒生内部一直抱团的抵制律法,而崇尚早古至今的‘礼法’。

  也就是一个人只要沦为奴婢不但自己终身是贱籍,甚至子女也是贱籍,即使重新成为自由人,也还是社会最底层,不允许他们拥有田地、房产,也不许他们参军、读书考科举。

  这一套行为艺术在经历过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米粒儿纯纯的就是为了固化阶级,好让这些地主老爷更便利的剥削底层老百姓。

  但在这个识字率只有个位数的大衍王朝,所谓‘礼法’还真有大量拥趸。

  一部分人是坏,剩下的都是蠢,眼前的人明显属于前者。

  故而米粒儿现在笃定说自己要先认米氏夫妇,再认石尹国的表态,算是再次狠狠扇了他们巴掌。

  偏偏这一巴掌经过米粒儿精心策划,儒生们无论多愤怒,也骂不出个所以然。

  因为时代始终在进步。

  那些早古时代的礼法终究不符合历史的车轮,所以才会被抛弃。

  就像现在的大衍上下也多数更看重养育之恩而非生育之恩,毕竟生育一个孩子只需要十个月,而把她养大则需要十几年。

  在此等天差地别的投入面前,没人是傻子,若还用早古的“生恩大过天”来糊弄老百姓,那么大衍境内的弃婴根本没人愿意收养。

  这样只能造成劳动力损失的局面儒教也不愿意看到,便在这些边边角角默默让步,在涉及到利益的地方,依旧以礼法对抗律法。

作者有话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