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佳话
七百三十公里之外,整个城镇敲锣打鼓,喜布花灯应有尽有。
日前,周申激动而不失忐忑的心写下一纸秘状,想要搭上云梯,于是一脚踢开哽在喉中的元风,自己攀扯上圣都那位。
可惜同样的信被李杵传抄二遍,前后脚送进皇城,送进太子耳中,这场盛典看似换了地盘,实则磨山镇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赵凛为人谨慎,并不莽撞,在太子进宫禀告的时候欣喜之余还有一丝阴霾罩在他的心间,民间有句俗语,叫天高黄帝远。
往日他身困囹圄,对国事尚不能插手过多,朝廷大臣他左右不了,地方官员又因各种原因无法接近,那些远离皇城的小官折子从来都无法递到皇案跟前。
徐仲沔惯用的手段便是粉饰太平,圣上目光所及之处,皆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和乐,幸福安康,他便是想多了解一些实情,也无法做到。
如今,在扳倒外戚之后,多股势力偃旗息鼓,休养生息,看似销声匿迹,实则暗中窥伺,意欲随时奋起抗之。
即使赵凛心中惦念,也只能徐徐安抚,逐渐掌握权柄,再铸皇室荣光。
在他的努力之下,以圣都为中心,皇城周边都郡、城镇,逐步换上忠于家国的有志之士,那些被委以重任的官员同样需要到各处跟盘踞在原地的势力斡旋。
固疾难除,众人行路艰难,五年不成,那就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赵凛已经在这把位置上荒废的太久,他心中饱含着对这天下江山,对正直臣子和无辜百姓的愧疚。
可无论浸在血雨腥风里头的他们如何尔虞我诈,终究只是这世间的沧海一粟,天下并非局限在个人手中,万万变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远处劳作躬耕的老农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小贩仍然能最快速的把握商机,推出和季节最相配的商品;
生长于海边的渔人,总是抬头望天,观察天气,准备随时出海希望能够丰收一场。
即使,也许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身为圣上的艰辛和忍辱负重,多少万千百姓终其一生都见不到皇族一面。
只要不是将祖宗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打开城门让敌寇作威作福,这龙椅谁坐不是坐?
终归是他自己的私欲罢了,是他骨子里流的血太喧嚣沸腾,不肯成为几百年来最昏庸无能的那一个,多年蛰伏只为皇权归位,天下谋定。
故而赵凛在真正成为一国之主的时候,突感恍惚,傀儡的日子太久,他从未忘记身为一位君主身负的重任,可真当这一刻来临,一切又变得那么陌生。
就像原本该被放置在书架的书册,被人随意翻开扑倒在各处,有的被折了个角,有的已经皱得不成原样,但那些全都是稀世珍宝,是他心尖上的好物。
面对杂乱无章的一切,他来不及愤怒,就已经陷入了迷茫的状态,直到他听见那些不再被人阻拦的消息,看到依附于权柄肆意滋生的野心和贪欲。
赵凛才记起来,无论年少时的他有多么不愿意成为一位帝王,青壮年间有多么困苦屈辱想让皇权归于正途。
如今四十不惑,他已然实现当初想要的一切,自私了这么久,也该将余生交给翼国臣民了。
他要尽己所能让四海之内不再有暴虐发生,让正义和大道存于世间,让百姓真正因出生在这片土地而感到自豪和喜悦。
事关磨山镇百姓,若这个父母官欺上瞒下,为官不仁,哪怕周申造下再大的福祉,那也是要罚的。
于是在圣上的授意之下,在迅疾请来周申的同时,另一队羽卫暗中留了下来,一手拿本一手执笔,将县令离开之后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
这些东西才是圣上真正想要看见的东西,不是经过粉饰的、矫正的、修补的,而只有这些最真实的反馈,才能反映出人们的心声来。
一镇县令有了大功劳,说不上鸡犬升天,但也是足以令人欢欣鼓舞的大事。
可磨山镇的人却不是如此,他们家家门户紧闭,街坊常常鸦雀无声,唯一制造雀跃之声的是县令夫人花重金请来的锣鼓队。
炮仗鸡鸣,锣鼓喧天,胸戴红绸,头簪礼花,敲锣打鼓游走在街道上,路过哪家门口,哪家就得开门露面说句吉祥话,也不要银钱,只是句句都不得重复。
百姓中识字者不多,做学问的人就更少,他们搜肠刮肚也只能憋出几句恭喜之类的话来。
此话一出,一张沉如锅底的面孔便霎时出现在队伍之后,两列四排的红色“唰”地站成左右两边,轿子上的帘子被手撩起:
“他们的心不诚,将名字记下,等老爷回了——”
女子的话音未落,哆嗦站在门外的人登时就跪了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叩头,脖子紧紧缩在肩膀里头,头都不敢抬。
倚靠在窗边的李杵目光平静的看着这一幕,他心思活跃,懂得笼络,这几日没少往周申家里跑,帮对方盯住妻儿,以免被元风派人强行捉走成为他的把柄。
他不屑对女人下手,除了当初和周申拉近关系的时候借了与其夫人同姓这一点,几乎没有在周夫人身上花过心思。
另李杵迷糊的是,周夫人根本不需要自己撺掇,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消息,想要在夫君归来的时候为他送上一副“百佳话”,也就是一百句吉祥如意的佳句。
将这些喜庆话绣在一架长两米的屏风上,再置在厅堂里,周申看着一定觉得欢喜,夫妻一体同心,他什么事都不瞒着她。
此番飞黄腾达,也定是要带着她一道的,周夫人美滋滋的想着。
李杵龇牙咧嘴在楼上扮了半天鬼脸,也仍然觉得周夫人的笑面虎更加令人惊悚,遂耸了耸肩,从窗边隐了身子。
往后退的时候眼风正好撩到提笔匆匆记载的羽卫,眼神一怔,心绪飘的远了。
那便是陆大小姐提到的圣上的眼线,不知圣都那边进行的怎样了。
陆大小姐,可还安好?
作者有话说:
日前,周申激动而不失忐忑的心写下一纸秘状,想要搭上云梯,于是一脚踢开哽在喉中的元风,自己攀扯上圣都那位。
可惜同样的信被李杵传抄二遍,前后脚送进皇城,送进太子耳中,这场盛典看似换了地盘,实则磨山镇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赵凛为人谨慎,并不莽撞,在太子进宫禀告的时候欣喜之余还有一丝阴霾罩在他的心间,民间有句俗语,叫天高黄帝远。
往日他身困囹圄,对国事尚不能插手过多,朝廷大臣他左右不了,地方官员又因各种原因无法接近,那些远离皇城的小官折子从来都无法递到皇案跟前。
徐仲沔惯用的手段便是粉饰太平,圣上目光所及之处,皆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和乐,幸福安康,他便是想多了解一些实情,也无法做到。
如今,在扳倒外戚之后,多股势力偃旗息鼓,休养生息,看似销声匿迹,实则暗中窥伺,意欲随时奋起抗之。
即使赵凛心中惦念,也只能徐徐安抚,逐渐掌握权柄,再铸皇室荣光。
在他的努力之下,以圣都为中心,皇城周边都郡、城镇,逐步换上忠于家国的有志之士,那些被委以重任的官员同样需要到各处跟盘踞在原地的势力斡旋。
固疾难除,众人行路艰难,五年不成,那就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赵凛已经在这把位置上荒废的太久,他心中饱含着对这天下江山,对正直臣子和无辜百姓的愧疚。
可无论浸在血雨腥风里头的他们如何尔虞我诈,终究只是这世间的沧海一粟,天下并非局限在个人手中,万万变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远处劳作躬耕的老农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小贩仍然能最快速的把握商机,推出和季节最相配的商品;
生长于海边的渔人,总是抬头望天,观察天气,准备随时出海希望能够丰收一场。
即使,也许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身为圣上的艰辛和忍辱负重,多少万千百姓终其一生都见不到皇族一面。
只要不是将祖宗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打开城门让敌寇作威作福,这龙椅谁坐不是坐?
终归是他自己的私欲罢了,是他骨子里流的血太喧嚣沸腾,不肯成为几百年来最昏庸无能的那一个,多年蛰伏只为皇权归位,天下谋定。
故而赵凛在真正成为一国之主的时候,突感恍惚,傀儡的日子太久,他从未忘记身为一位君主身负的重任,可真当这一刻来临,一切又变得那么陌生。
就像原本该被放置在书架的书册,被人随意翻开扑倒在各处,有的被折了个角,有的已经皱得不成原样,但那些全都是稀世珍宝,是他心尖上的好物。
面对杂乱无章的一切,他来不及愤怒,就已经陷入了迷茫的状态,直到他听见那些不再被人阻拦的消息,看到依附于权柄肆意滋生的野心和贪欲。
赵凛才记起来,无论年少时的他有多么不愿意成为一位帝王,青壮年间有多么困苦屈辱想让皇权归于正途。
如今四十不惑,他已然实现当初想要的一切,自私了这么久,也该将余生交给翼国臣民了。
他要尽己所能让四海之内不再有暴虐发生,让正义和大道存于世间,让百姓真正因出生在这片土地而感到自豪和喜悦。
事关磨山镇百姓,若这个父母官欺上瞒下,为官不仁,哪怕周申造下再大的福祉,那也是要罚的。
于是在圣上的授意之下,在迅疾请来周申的同时,另一队羽卫暗中留了下来,一手拿本一手执笔,将县令离开之后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
这些东西才是圣上真正想要看见的东西,不是经过粉饰的、矫正的、修补的,而只有这些最真实的反馈,才能反映出人们的心声来。
一镇县令有了大功劳,说不上鸡犬升天,但也是足以令人欢欣鼓舞的大事。
可磨山镇的人却不是如此,他们家家门户紧闭,街坊常常鸦雀无声,唯一制造雀跃之声的是县令夫人花重金请来的锣鼓队。
炮仗鸡鸣,锣鼓喧天,胸戴红绸,头簪礼花,敲锣打鼓游走在街道上,路过哪家门口,哪家就得开门露面说句吉祥话,也不要银钱,只是句句都不得重复。
百姓中识字者不多,做学问的人就更少,他们搜肠刮肚也只能憋出几句恭喜之类的话来。
此话一出,一张沉如锅底的面孔便霎时出现在队伍之后,两列四排的红色“唰”地站成左右两边,轿子上的帘子被手撩起:
“他们的心不诚,将名字记下,等老爷回了——”
女子的话音未落,哆嗦站在门外的人登时就跪了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叩头,脖子紧紧缩在肩膀里头,头都不敢抬。
倚靠在窗边的李杵目光平静的看着这一幕,他心思活跃,懂得笼络,这几日没少往周申家里跑,帮对方盯住妻儿,以免被元风派人强行捉走成为他的把柄。
他不屑对女人下手,除了当初和周申拉近关系的时候借了与其夫人同姓这一点,几乎没有在周夫人身上花过心思。
另李杵迷糊的是,周夫人根本不需要自己撺掇,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消息,想要在夫君归来的时候为他送上一副“百佳话”,也就是一百句吉祥如意的佳句。
将这些喜庆话绣在一架长两米的屏风上,再置在厅堂里,周申看着一定觉得欢喜,夫妻一体同心,他什么事都不瞒着她。
此番飞黄腾达,也定是要带着她一道的,周夫人美滋滋的想着。
李杵龇牙咧嘴在楼上扮了半天鬼脸,也仍然觉得周夫人的笑面虎更加令人惊悚,遂耸了耸肩,从窗边隐了身子。
往后退的时候眼风正好撩到提笔匆匆记载的羽卫,眼神一怔,心绪飘的远了。
那便是陆大小姐提到的圣上的眼线,不知圣都那边进行的怎样了。
陆大小姐,可还安好?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