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招财叼来的钥匙,烫得我手心发颤
我一夜没睡。
天刚亮,顾昭之的电话就打来了,背景音很空旷,像是特意找了个安静地方。
“准备好了吗?我在你巷子口。”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我说:“我不需要准备。”
挂了电话,我没换什么名牌衣服,依旧是那身方便干活的T恤牛仔裤,头发利落地扎成马尾。
我唯一带上的,是新熬的一小罐卤汁。
用最朴素的玻璃罐装着,温热的,像一颗还在跳动的心脏。
周婶和小棠站在摊子后面,眼神里全是担忧。
小棠拉住我:“姐,要不算了?咱们就是个小本生意,惹不起他们。”
我拍拍她的手,看着巷子口那辆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黑色宾利,笑了笑:“有些事,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掉的。再说,这次,我不躲。”
我妈的味道,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踩在脚下。
坐进车里,顾昭之没看我,只吩咐司机开车。
车内空间很大,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
他身上有淡淡的雪松味,而我怀里的卤汁,是辛香霸道的烟火气。
两种味道格格不入,就像我们两个人。
一路无话。
直到车子驶入一片绿树成荫的富人区,他才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哑:“我爸那个人,只信他眼睛看到的。你不用紧张,有什么说什么就行。”
我抱着罐子,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淡淡地“嗯”了一声。
紧张?或许有。但更多的是一种即将奔赴战场的平静。
我不是来求他们接纳的,我是来讨个公道的。
车子最终停在一座庄园式的老宅前,比我上次来的祖宅更气派,也更冰冷。
铁艺大门缓缓打开,像一头沉默巨兽张开了嘴。
下车的时候,顾昭之想来扶我,我下意识地侧身避开了。
他伸出的手僵在半空,随即若无其事地收了回去,走在我前面半步的距离,替我引路。
穿过长长的回廊,空气里若有似无的檀香越来越浓,冷静,又带着不容置喙的压迫感。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对着顾昭之躬了躬身,然后无声地拉开一扇厚重的红木门。
门被推开的那一刻,一股更浓郁的檀香混合着冷气扑面而来。
顾家老宅正厅,檀香袅袅。
顾父坐在主位,西装笔挺,目光如刀:“苏小姐,你若真有心,就别靠舆论博同情。我顾家不缺钱,也不缺名声,只缺一个能立得住的‘主灶人’。”
他抬手,指节分明,声音里没有半分温度。
“三关:一验味,二验心,三验命。过则入祠,不过——请回。”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口的颤抖,点头:“我过。”
第一关,“盲评九味”。
九碗用一模一样青瓷碗盛着的卤味一字排开,其中一碗是我的,另外八碗,是顾家请来的米其林餐厅主厨,用最顶级的设备和食材,对我家卤味进行的完美复刻。
评委是三位从不吃辣的沪上老食客,德高望重,味蕾刁钻。
我站在一扇巨大的屏风后,听着外面细微的动静,手心全是冷汗。
顾父的声音冷冷传来:“若他们连你的都认不出,说明你这手艺,也不过如此。”
前两位老人尝得慢,评价也中肯,但始终没能点出哪一碗是源头。
我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直到第三位老人,颤巍巍地拿起第五只碗的汤匙,舀了一勺汤汁送进嘴里。
全场静默里,只听他一声极轻的抽噎。
再开口时,声音已经哽咽:“这辣……像我那过世的老伴儿,以前给我熬的夜粥。”
顾父一愣。
我隔着屏风,红了眼眶。
那是我妈教给我的老法子,也是她教给我爸的,“辣中藏甜,先苦后回甘”。
用最猛的火吊出香,再用最文的火熬出情。
那是机器复刻不出的,人心的味道。
第二关,“心灶不熄”。
我被带到老宅后院一间废弃的厨房,里面只有一个最原始的土灶台。
顾父的要求是,两小时内,用这口灶,复刻出刚才那碗“温中透辣”的方子,全程不得任何人帮助。
生火,劈柴,这些活我从小干惯了,不算难。
难的是,没有我妈留下的那锅老卤做“引子”,味道始终会差一分魂。
我正对着冰冷的灶台一筹莫展,厨房的破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是顾家的老佣人,陈阿婆。
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进来,将一个用油纸包得方方正正的东西塞进我手里。
“丫头,这是你妈当年留下的‘老引子’。”
她声音压得极低,仿佛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她说,火可以断,这味道,不能断。”
我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半块已经风干得像石头的老卤块,凑近了闻,还是那股熟悉的药香。
眼泪一瞬间就砸了下来。
我含着泪,将那块“老引子”郑重地放入锅中——这一锅,是两代人的命。
第三关,“命脉相承”。
当我端着那碗热气腾腾的卤味回到正厅时,顾父的眼神里第一次有了波动。
但他没尝,而是将一份协议推到我面前。
“签了它,你将成为‘顾氏生活品牌’的首任味觉主理人,年薪八位数。”他顿了顿,补上最关键的一句,“但有一个条件,必须住进主宅,断绝与老巷的一切往来。”
我盯着那份烫金的协议,忽然就笑了。
“顾先生,我妈当年为什么宁可在巷子口摆一辈子摊,也不肯签顾家的聘书,您知道吗?”
我没等他回答,自顾自说下去:“因为她知道,真正的味道,从来不在什么金屋玉宇里,而是在那些在寒风中排着队,等你开摊的人眼里。”
我抬手,当着他的面,将那份协议撕得粉碎。
“我不进主宅,但我要在老巷,开一家‘小满·顾家联名灶’。”
顾父久久地看着我,一言不发,厅堂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就在这时,他养的那只叫“招财”的肥猫,忽然跳上供桌,用爪子扒拉开祖宗牌位旁的一个小小的黄杨木匣子。
匣子应声而开,飘出一张泛黄的信纸。
那是……我妈的回信。
“苏某粗人,不敢登贵府殿堂,唯愿先生,府内常有热饭香。”
字迹娟秀,却透着一股宁折不弯的傲气。
顾父颤抖着手读完,闭上眼,良久。
再睁开时,他亲自起身,将一块早已备好的新匾,挂上厅堂正中央。
“苏氏灶脉,承恩不辱”。
我赢了。
走出顾家大门,雨丝不知何时飘落。
顾昭之撑着一把黑伞,静静地站在台阶下,伞沿微微倾斜,将我头顶的天空护得滴水不漏。
他的目光穿过雨幕,温柔而坚定。
他什么都明白。
这一关,我不是赢了他父亲,是赢了整个顾家根深蒂固的偏见。
他朝我伸出手,声音被雨声揉得格外轻软:“走吧,我们回家。”
我点点头,将手放进他的掌心。
家,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意味着全新的难题,正等着我们。
作者有话说:
天刚亮,顾昭之的电话就打来了,背景音很空旷,像是特意找了个安静地方。
“准备好了吗?我在你巷子口。”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我说:“我不需要准备。”
挂了电话,我没换什么名牌衣服,依旧是那身方便干活的T恤牛仔裤,头发利落地扎成马尾。
我唯一带上的,是新熬的一小罐卤汁。
用最朴素的玻璃罐装着,温热的,像一颗还在跳动的心脏。
周婶和小棠站在摊子后面,眼神里全是担忧。
小棠拉住我:“姐,要不算了?咱们就是个小本生意,惹不起他们。”
我拍拍她的手,看着巷子口那辆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黑色宾利,笑了笑:“有些事,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掉的。再说,这次,我不躲。”
我妈的味道,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踩在脚下。
坐进车里,顾昭之没看我,只吩咐司机开车。
车内空间很大,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
他身上有淡淡的雪松味,而我怀里的卤汁,是辛香霸道的烟火气。
两种味道格格不入,就像我们两个人。
一路无话。
直到车子驶入一片绿树成荫的富人区,他才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哑:“我爸那个人,只信他眼睛看到的。你不用紧张,有什么说什么就行。”
我抱着罐子,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淡淡地“嗯”了一声。
紧张?或许有。但更多的是一种即将奔赴战场的平静。
我不是来求他们接纳的,我是来讨个公道的。
车子最终停在一座庄园式的老宅前,比我上次来的祖宅更气派,也更冰冷。
铁艺大门缓缓打开,像一头沉默巨兽张开了嘴。
下车的时候,顾昭之想来扶我,我下意识地侧身避开了。
他伸出的手僵在半空,随即若无其事地收了回去,走在我前面半步的距离,替我引路。
穿过长长的回廊,空气里若有似无的檀香越来越浓,冷静,又带着不容置喙的压迫感。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对着顾昭之躬了躬身,然后无声地拉开一扇厚重的红木门。
门被推开的那一刻,一股更浓郁的檀香混合着冷气扑面而来。
顾家老宅正厅,檀香袅袅。
顾父坐在主位,西装笔挺,目光如刀:“苏小姐,你若真有心,就别靠舆论博同情。我顾家不缺钱,也不缺名声,只缺一个能立得住的‘主灶人’。”
他抬手,指节分明,声音里没有半分温度。
“三关:一验味,二验心,三验命。过则入祠,不过——请回。”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口的颤抖,点头:“我过。”
第一关,“盲评九味”。
九碗用一模一样青瓷碗盛着的卤味一字排开,其中一碗是我的,另外八碗,是顾家请来的米其林餐厅主厨,用最顶级的设备和食材,对我家卤味进行的完美复刻。
评委是三位从不吃辣的沪上老食客,德高望重,味蕾刁钻。
我站在一扇巨大的屏风后,听着外面细微的动静,手心全是冷汗。
顾父的声音冷冷传来:“若他们连你的都认不出,说明你这手艺,也不过如此。”
前两位老人尝得慢,评价也中肯,但始终没能点出哪一碗是源头。
我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直到第三位老人,颤巍巍地拿起第五只碗的汤匙,舀了一勺汤汁送进嘴里。
全场静默里,只听他一声极轻的抽噎。
再开口时,声音已经哽咽:“这辣……像我那过世的老伴儿,以前给我熬的夜粥。”
顾父一愣。
我隔着屏风,红了眼眶。
那是我妈教给我的老法子,也是她教给我爸的,“辣中藏甜,先苦后回甘”。
用最猛的火吊出香,再用最文的火熬出情。
那是机器复刻不出的,人心的味道。
第二关,“心灶不熄”。
我被带到老宅后院一间废弃的厨房,里面只有一个最原始的土灶台。
顾父的要求是,两小时内,用这口灶,复刻出刚才那碗“温中透辣”的方子,全程不得任何人帮助。
生火,劈柴,这些活我从小干惯了,不算难。
难的是,没有我妈留下的那锅老卤做“引子”,味道始终会差一分魂。
我正对着冰冷的灶台一筹莫展,厨房的破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是顾家的老佣人,陈阿婆。
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进来,将一个用油纸包得方方正正的东西塞进我手里。
“丫头,这是你妈当年留下的‘老引子’。”
她声音压得极低,仿佛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她说,火可以断,这味道,不能断。”
我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半块已经风干得像石头的老卤块,凑近了闻,还是那股熟悉的药香。
眼泪一瞬间就砸了下来。
我含着泪,将那块“老引子”郑重地放入锅中——这一锅,是两代人的命。
第三关,“命脉相承”。
当我端着那碗热气腾腾的卤味回到正厅时,顾父的眼神里第一次有了波动。
但他没尝,而是将一份协议推到我面前。
“签了它,你将成为‘顾氏生活品牌’的首任味觉主理人,年薪八位数。”他顿了顿,补上最关键的一句,“但有一个条件,必须住进主宅,断绝与老巷的一切往来。”
我盯着那份烫金的协议,忽然就笑了。
“顾先生,我妈当年为什么宁可在巷子口摆一辈子摊,也不肯签顾家的聘书,您知道吗?”
我没等他回答,自顾自说下去:“因为她知道,真正的味道,从来不在什么金屋玉宇里,而是在那些在寒风中排着队,等你开摊的人眼里。”
我抬手,当着他的面,将那份协议撕得粉碎。
“我不进主宅,但我要在老巷,开一家‘小满·顾家联名灶’。”
顾父久久地看着我,一言不发,厅堂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就在这时,他养的那只叫“招财”的肥猫,忽然跳上供桌,用爪子扒拉开祖宗牌位旁的一个小小的黄杨木匣子。
匣子应声而开,飘出一张泛黄的信纸。
那是……我妈的回信。
“苏某粗人,不敢登贵府殿堂,唯愿先生,府内常有热饭香。”
字迹娟秀,却透着一股宁折不弯的傲气。
顾父颤抖着手读完,闭上眼,良久。
再睁开时,他亲自起身,将一块早已备好的新匾,挂上厅堂正中央。
“苏氏灶脉,承恩不辱”。
我赢了。
走出顾家大门,雨丝不知何时飘落。
顾昭之撑着一把黑伞,静静地站在台阶下,伞沿微微倾斜,将我头顶的天空护得滴水不漏。
他的目光穿过雨幕,温柔而坚定。
他什么都明白。
这一关,我不是赢了他父亲,是赢了整个顾家根深蒂固的偏见。
他朝我伸出手,声音被雨声揉得格外轻软:“走吧,我们回家。”
我点点头,将手放进他的掌心。
家,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意味着全新的难题,正等着我们。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