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婚礼第二天,我的摊子前来了个穿旗袍的老太太
我盯着顾昭之发来的照片,指尖冰凉。
顾家厨房灯火通明,那个在财经新闻里不苟言笑的男人,正一丝不苟地在宣纸上誊抄我妈的卤味配方。
宣纸旁,还放着我送给顾昭之的那罐“狗都嫌”特辣鸭脖。
手机屏幕上方的“正在输入中…”闪烁了很久,最后顾昭之只发来一句:“我爸说,好手艺不该被埋没。还有,他说谢谢你的鸭脖,够劲。”我鼻子一酸,回了句“谢谢”,再也打不出一个字。
顾家的认可,比十个热搜都重。
这是我妈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体面。
第二天,我的小摊直接被围得水泄不通。
长队从巷子口一直排到大马路上,甚至有交警过来维持秩序。
小棠的直播间人数破了百万,她一边手忙脚乱地帮我打包,一边激动地对着镜头喊:“家人们看见没!这就是咱们民间手艺的力量!都别刷礼物了,赶紧去下单支持咱们身边的宝藏小店!”人群里,我看见了几个熟悉的面孔。
是我们这条老街的街坊。
其中有个陈阿婆,头发花白,平日里最爱坐着小马扎在巷口晒太阳。
她年轻时跟我妈关系最好,我妈走了以后,她就很少笑了。
今天,她却拄着拐杖,在孙女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排在队里。
我赶紧迎上去:“陈阿婆,您怎么来了,想吃什么我给您送家去。”陈阿婆摆摆手,浑浊的眼睛里泛着光:“不,我得自己来排。小满,你妈要是看到今天这光景,该多高兴啊。”她从兜里摸出几张被汗浸得有些潮的零钱,硬塞给我,“给我来一份最不辣的,你妈在的时候,就老给我做这个。”我没收钱,给她装了满满一盒卤豆腐和海带,又多送了一份软烂的卤鸡爪。
可这份热闹,总有人看着眼红。
赵文斌的妈,那个曾经骂我“没家教的野丫头”的女人,不知什么时候也挤到了摊前。
她没排队,直接扯着嗓子喊:“苏小满!你别以为找了几个托儿演戏就了不起了!你妈就是个摆摊的,你也是!骨子里的穷酸气,再怎么包装也盖不住!”她声音尖利,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直播间的镜头也立刻对了过去。
我还没开口,排在前面的周婶先不干了,她一叉腰,回怼道:“刘翠花你嘴巴放干净点!我们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谁是托儿?你儿子攀高枝忘了本,还不许人小满凭本事吃饭了?小满妈的手艺,你当年没少蹭吧?”“就是!”“自己家做饭难吃,还好意思说别人!”人群里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
赵文斌他妈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指着我的鼻子骂:“你……你们合起伙来欺负我!”我冷冷地看着她,把沈慧兰老太太送的那块“民间至味·苏氏传薪”的牌匾往前挪了挪,阳光下,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我妈的手艺,是沈经理的夫人亲口认证过的。顾氏餐饮的顾董,亲手抄录的。赵阿姨,你说我穷酸,我不否认。但手艺人的骨气,是用钱买不来的。”我顿了顿,声音不大,却清清楚楚地传遍全场,“也是你们家,学不会的。”她被我堵得哑口无-言,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中,灰溜溜地走了。
风波过后,生意更加火爆。
我每天从天不亮忙到深夜,累得几乎沾床就睡。
小棠看我辛苦,劝我雇几个人,可我总觉得,这卤锅里熬着的,是我妈的心血,不能假手于人。
一连几天,天都阴沉沉的,淅淅沥沥下着冷雨,生意也淡了些。
湿冷的空气钻进骨头缝,让人无端地烦闷。
那天收摊,我忽然想起,陈阿婆已经好几天没来巷口坐着了。
她年纪大了,腿脚又不好,这样的天气最是难熬。
心里莫名有些不安。
作者有话说:
顾家厨房灯火通明,那个在财经新闻里不苟言笑的男人,正一丝不苟地在宣纸上誊抄我妈的卤味配方。
宣纸旁,还放着我送给顾昭之的那罐“狗都嫌”特辣鸭脖。
手机屏幕上方的“正在输入中…”闪烁了很久,最后顾昭之只发来一句:“我爸说,好手艺不该被埋没。还有,他说谢谢你的鸭脖,够劲。”我鼻子一酸,回了句“谢谢”,再也打不出一个字。
顾家的认可,比十个热搜都重。
这是我妈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体面。
第二天,我的小摊直接被围得水泄不通。
长队从巷子口一直排到大马路上,甚至有交警过来维持秩序。
小棠的直播间人数破了百万,她一边手忙脚乱地帮我打包,一边激动地对着镜头喊:“家人们看见没!这就是咱们民间手艺的力量!都别刷礼物了,赶紧去下单支持咱们身边的宝藏小店!”人群里,我看见了几个熟悉的面孔。
是我们这条老街的街坊。
其中有个陈阿婆,头发花白,平日里最爱坐着小马扎在巷口晒太阳。
她年轻时跟我妈关系最好,我妈走了以后,她就很少笑了。
今天,她却拄着拐杖,在孙女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排在队里。
我赶紧迎上去:“陈阿婆,您怎么来了,想吃什么我给您送家去。”陈阿婆摆摆手,浑浊的眼睛里泛着光:“不,我得自己来排。小满,你妈要是看到今天这光景,该多高兴啊。”她从兜里摸出几张被汗浸得有些潮的零钱,硬塞给我,“给我来一份最不辣的,你妈在的时候,就老给我做这个。”我没收钱,给她装了满满一盒卤豆腐和海带,又多送了一份软烂的卤鸡爪。
可这份热闹,总有人看着眼红。
赵文斌的妈,那个曾经骂我“没家教的野丫头”的女人,不知什么时候也挤到了摊前。
她没排队,直接扯着嗓子喊:“苏小满!你别以为找了几个托儿演戏就了不起了!你妈就是个摆摊的,你也是!骨子里的穷酸气,再怎么包装也盖不住!”她声音尖利,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直播间的镜头也立刻对了过去。
我还没开口,排在前面的周婶先不干了,她一叉腰,回怼道:“刘翠花你嘴巴放干净点!我们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谁是托儿?你儿子攀高枝忘了本,还不许人小满凭本事吃饭了?小满妈的手艺,你当年没少蹭吧?”“就是!”“自己家做饭难吃,还好意思说别人!”人群里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
赵文斌他妈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指着我的鼻子骂:“你……你们合起伙来欺负我!”我冷冷地看着她,把沈慧兰老太太送的那块“民间至味·苏氏传薪”的牌匾往前挪了挪,阳光下,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我妈的手艺,是沈经理的夫人亲口认证过的。顾氏餐饮的顾董,亲手抄录的。赵阿姨,你说我穷酸,我不否认。但手艺人的骨气,是用钱买不来的。”我顿了顿,声音不大,却清清楚楚地传遍全场,“也是你们家,学不会的。”她被我堵得哑口无-言,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中,灰溜溜地走了。
风波过后,生意更加火爆。
我每天从天不亮忙到深夜,累得几乎沾床就睡。
小棠看我辛苦,劝我雇几个人,可我总觉得,这卤锅里熬着的,是我妈的心血,不能假手于人。
一连几天,天都阴沉沉的,淅淅沥沥下着冷雨,生意也淡了些。
湿冷的空气钻进骨头缝,让人无端地烦闷。
那天收摊,我忽然想起,陈阿婆已经好几天没来巷口坐着了。
她年纪大了,腿脚又不好,这样的天气最是难熬。
心里莫名有些不安。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