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并肩的深渊
那句“我试过很多次了,一个人”,像一把沾着血和泪的钥匙,打开了我们之间最后一扇尘封的门。门内,是同样的绝望,同样的疲惫,和同样无处可逃的宿命。
我们站在街角,任凭晚风吹干我脸上的泪痕。我看着许皓之,第一次,不是把他当成一个需要被拯救的易碎品,而是把他看作一个和我一样,在时间囹圄里挣扎了太久的、伤痕累累的战友。
“回家吧。”他最终开口,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里,那份惯常的、伪装出来的轻松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一种卸下所有防备后的沙哑。
“嗯。”我点点头。
我们没有再说一句话,各自转身,走向相反的方向。但这一次,我没有回头,我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他的目光也同样没有在我背后停留。我们都明白,从这一刻起,我们不再需要回头确认彼此的存在。我们已经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背靠着背,面向着同一个深不可测的敌人。
那一夜,我罕见地没有做任何与轮回相关的噩梦。或许是因为,我知道深渊的另一头,终于有了回响。
第二天清晨,我踏入教室,几乎是下意识地,目光就与窗边的许皓之交汇。没有了往日的躲闪和试探,我们的视线在空中坦然相接。他的眼睛里,不再是那个十七岁少年应有的澄澈阳光,而是和我一样的、包含了千言万语的平静。
那是一种只有我们两个人才能读懂的语言。
他对我几不可察地扬了扬下巴,视线随即落在了我桌上摊开的笔记本上。我心领神会。
一整天,我们都维持着这种微妙的默契。在老师提问时,他会不经意地用笔尖轻点一下书本上答案的关键词;在我因为走神而没听到下课铃时,他会轻轻咳嗽一声作为提醒。我们像两个配合默契多年的特工,用最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交换着旁人无法察晓的情报。
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身处喧闹的青春校园,明明周围都是鲜活的、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同学,我们两个人却像活在一个透明的罩子里,共享着一个残酷而沉重的秘密。世界是彩色的,而我们的罩子里,是黑白默片。
放学铃声响起,几乎是同时,一张小纸条从我身后精准地飞来,落在了我的手边。我用书本掩护着打开,上面是许皓之熟悉的、瘦金体一般的字迹,干净利落:
“图书馆,三楼,西侧尽头。盘点我们的‘遗产’。”
“遗产”,这个词用得如此精准,又如此悲凉。那些失败的、充满血泪的记忆,可不就是命运留给我们唯一的遗产吗?
我将纸条捏在掌心,感觉那几个字几乎要烙进我的皮肤里。我对他点了点头,然后收拾好书包,一前一后地走出了教室。
夕阳下的图书馆安静而肃穆,空气中飘浮着旧书页和阳光混合的味道。我们轻车熟路地绕过一排排高大的书架,来到了最偏僻的角落。这里靠近窗户,却因为角度问题,光线昏暗,平时几乎不会有人来。
他已经等在那里了,背靠着一架装满了冷门社科巨著的书架,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硬壳笔记本。
“这是我整理的。”他把本子递给我,“从我有清晰记忆的第七次循环开始,我记录下了所有我觉得不对劲的‘节点’。你看看,我们能不能拼出一张完整的‘地图’。”
我接过那个本子,指尖触碰到封皮,竟觉得它有千斤重。我翻开第一页,他的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冷静,克制,仿佛在记录别人的故事。
“第七次循环:高二秋季运动会,3000米,赛后心脏刺痛加剧,疑似诱因之一。注:颜希在赛前送来一瓶宝矿力,表情担忧,行为异常。”
“第九次循环:高三上学期,篮球赛,与外班发生冲突,被推倒,后脑着地。虽未当场发作,但医生提及可能会有后遗症。注:颜希冲进人群,挡在我身前。她是怎么知道会发生冲突的?”
“第十二次循环:大二,为赶一个设计展,连续熬夜三天。突发心悸入院。注:颜希提前一周没收了我的咖啡和功能饮料,并强行拖我去睡觉。她的‘预知’能力越来越强。”
……
一桩桩,一件件,全是围绕着他的健康和意外。而每一条记录的后面,几乎都跟着一句“注:颜希行为异常”的标注。
我一页页地翻下去,眼眶渐渐湿润。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孤军奋战,却不知道,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他也在用他的方式,记录着我的每一次努力,分析着我的每一次“异常”。他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看着我在舞台上奔忙,心里却早已掀起滔天巨浪。
“我试过很多方法。”他靠在书架上,声音低沉地响起,“在你还不知道我知道的时候。我试过完全放弃体育,做一个文弱书生,结果在大一下学期,一次普通的感冒引发了严重的心肌炎。”
“我还试过转学去国外,以为物理上的隔绝能切断这一切。那一次,我们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在一次项目合作上重逢。然后……结局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过程缩短了而已。”他自嘲地笑了笑,“命运甚至懒得再为我们铺垫七年,直接就跳到了结局。”
“最可笑的一次,”他看着窗外渐渐沉没的夕阳,眼神空洞,“我从高一开始就严格养生,戒掉所有不良嗜好,不参加任何激烈运动,每天十点准时睡觉,像个八十岁的老头。我甚至说服我爸妈带我做了最全面的身体检查,一切指标正常。我以为,这一次总该万无一失了。”
我屏住呼吸,不敢出声,我能预感到一个更加残忍的答案。
“那一次,”他说,“24岁生日那天,我为了躲开你,一个人去了西藏。我想,去那种神圣的地方,也许能洗清我身上的诅咒。结果,在纳木错湖边,我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心肺功能衰竭,死在了去医院的路上。”
“命运告诉我,这无关我的生活习惯,无关我是否遇见你,这就像一个写死在程序里的bug,到时间了,必然会触发。我躲得过3000米,躲不过篮球赛;躲得过心肌炎,躲不过高原反应。我要面对的,根本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死亡’本身。”
他的话,像一把钝刀,一刀一刀地割在我的心上。我一直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小心,堵上所有的漏洞,就能改变结局。现在我才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强大到令人绝望的系统。它要的,就是许皓之在24岁死亡这个结果。无论过程如何曲折,终点早已注定。
巨大的无力感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我抱着那个笔记本,蹲下身子,把脸埋在膝盖里,再也控制不住地哭了起来。所有的坚持,所有的希望,在这一刻,都显得那么荒谬可笑。
一只手,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头顶。
我抬起满是泪水的脸,看到许皓之半蹲在我面前,他的眼神,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柔。那温柔里,带着一丝破碎的、认命的疼惜。
“别哭了。”他说,“在第九次循环的时候,你也是在这里,因为我告诉你我准备放弃高考,把自己关起来,你也是这样哭的。”
我愣住了。
“你说,”他模仿着我的语气,声音里却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只要还没到最后一天,就不能放弃。就算要输,我也要站着输,不能跪着等死。’”
他看着我,眼底那片死寂的深海,似乎被我此刻的眼泪,和我曾经说过的话,重新搅动起了一丝微弱的波澜。
“颜希,”他问我,“这句话,现在还算数吗?”
我看着他。
是啊,我曾经是这么说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我的勇气和决心,是不是也被这该死的轮回磨损殆尽了?
我吸了吸鼻子,从地上站起来,用手背狠狠抹掉眼泪。
“算数!”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当然算数!就算对手是神,我也要从他手里,把属于我们的时间抢回来!”
哪怕多一天,多一小时,多一分钟,都是我们赢来的。
许皓之看着我,看了很久很久。然后,他笑了。那不是伪装的、阳光的笑,也不是绝望的、苍凉的笑。那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一丝解脱和欣慰的、真实的笑容。
“好。”他说,“我的同谋。那我们现在,来盘点一下我们的‘遗产’,看看这一次,我们手里还有什么牌可以打。”
那个下午,在图书馆昏暗的角落里,我们头挨着头,将两个人的记忆碎片一点点拼接起来。我们列出了所有已知的“死亡节点”,分析每一种可能性,像两个最严谨的学者,研究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悲剧。
外面天色完全黑透的时候,我们终于整理出了一张时间线清晰的“作战地图”。地图上,红色的叉号密密麻麻,触目惊心。
“运动会是第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我指着笔记本上的第一项,“混合接力,我们必须参加,但又不能让你消耗太大。而且,不能拿第一。”
“为什么不能拿第一?”他不解。
“因为在第六次循环里,我们拿了第一。你太兴奋,赛后跟同学去庆祝,喝了冰啤酒,当晚就进了医院。”我解释道。
他恍然大悟,随即苦笑:“原来还有这一出。你看,我们的敌人,不光是死亡,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没错。”我点点头,“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赢,是‘安全地度过’每一个节点。”
我们走出图书馆时,月亮已经升得很高。校园里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我们并肩走在安静的林荫道上,谁都没有说话,但气氛不再像从前那样沉重。一种奇异的、悲壮的宁静在我们之间流淌。
快到操场时,他忽然停下脚步。
“要再试试吗?”他晃了晃手里那根从体育室借出来的、忘记归还的接力棒。
我笑着点点头。
我们走到起跑线上,没有另外两个队员,没有旁观者,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我们自己。
我摆好姿势,奋力向前跑去。这一次,我的心里没有任何杂念,没有对未来的恐惧,也没有对过往的悲伤。我只知道,我的身后,有我的同伴。
我能听到他沉稳有力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接!”
他的声音在夜色里格外清晰。我向后伸出手,稳稳地,一把握住了那根冰凉的接力棒。
它被他的体温,捂得有些微热。
我握着它,像是握住了他的手,继续向前跑去。我不知道这条跑道通向何方,但我知道,这一次,我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深渊就在前方,但我们,正并肩而行。
我们站在街角,任凭晚风吹干我脸上的泪痕。我看着许皓之,第一次,不是把他当成一个需要被拯救的易碎品,而是把他看作一个和我一样,在时间囹圄里挣扎了太久的、伤痕累累的战友。
“回家吧。”他最终开口,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里,那份惯常的、伪装出来的轻松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一种卸下所有防备后的沙哑。
“嗯。”我点点头。
我们没有再说一句话,各自转身,走向相反的方向。但这一次,我没有回头,我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他的目光也同样没有在我背后停留。我们都明白,从这一刻起,我们不再需要回头确认彼此的存在。我们已经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背靠着背,面向着同一个深不可测的敌人。
那一夜,我罕见地没有做任何与轮回相关的噩梦。或许是因为,我知道深渊的另一头,终于有了回响。
第二天清晨,我踏入教室,几乎是下意识地,目光就与窗边的许皓之交汇。没有了往日的躲闪和试探,我们的视线在空中坦然相接。他的眼睛里,不再是那个十七岁少年应有的澄澈阳光,而是和我一样的、包含了千言万语的平静。
那是一种只有我们两个人才能读懂的语言。
他对我几不可察地扬了扬下巴,视线随即落在了我桌上摊开的笔记本上。我心领神会。
一整天,我们都维持着这种微妙的默契。在老师提问时,他会不经意地用笔尖轻点一下书本上答案的关键词;在我因为走神而没听到下课铃时,他会轻轻咳嗽一声作为提醒。我们像两个配合默契多年的特工,用最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交换着旁人无法察晓的情报。
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身处喧闹的青春校园,明明周围都是鲜活的、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同学,我们两个人却像活在一个透明的罩子里,共享着一个残酷而沉重的秘密。世界是彩色的,而我们的罩子里,是黑白默片。
放学铃声响起,几乎是同时,一张小纸条从我身后精准地飞来,落在了我的手边。我用书本掩护着打开,上面是许皓之熟悉的、瘦金体一般的字迹,干净利落:
“图书馆,三楼,西侧尽头。盘点我们的‘遗产’。”
“遗产”,这个词用得如此精准,又如此悲凉。那些失败的、充满血泪的记忆,可不就是命运留给我们唯一的遗产吗?
我将纸条捏在掌心,感觉那几个字几乎要烙进我的皮肤里。我对他点了点头,然后收拾好书包,一前一后地走出了教室。
夕阳下的图书馆安静而肃穆,空气中飘浮着旧书页和阳光混合的味道。我们轻车熟路地绕过一排排高大的书架,来到了最偏僻的角落。这里靠近窗户,却因为角度问题,光线昏暗,平时几乎不会有人来。
他已经等在那里了,背靠着一架装满了冷门社科巨著的书架,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硬壳笔记本。
“这是我整理的。”他把本子递给我,“从我有清晰记忆的第七次循环开始,我记录下了所有我觉得不对劲的‘节点’。你看看,我们能不能拼出一张完整的‘地图’。”
我接过那个本子,指尖触碰到封皮,竟觉得它有千斤重。我翻开第一页,他的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冷静,克制,仿佛在记录别人的故事。
“第七次循环:高二秋季运动会,3000米,赛后心脏刺痛加剧,疑似诱因之一。注:颜希在赛前送来一瓶宝矿力,表情担忧,行为异常。”
“第九次循环:高三上学期,篮球赛,与外班发生冲突,被推倒,后脑着地。虽未当场发作,但医生提及可能会有后遗症。注:颜希冲进人群,挡在我身前。她是怎么知道会发生冲突的?”
“第十二次循环:大二,为赶一个设计展,连续熬夜三天。突发心悸入院。注:颜希提前一周没收了我的咖啡和功能饮料,并强行拖我去睡觉。她的‘预知’能力越来越强。”
……
一桩桩,一件件,全是围绕着他的健康和意外。而每一条记录的后面,几乎都跟着一句“注:颜希行为异常”的标注。
我一页页地翻下去,眼眶渐渐湿润。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孤军奋战,却不知道,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他也在用他的方式,记录着我的每一次努力,分析着我的每一次“异常”。他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看着我在舞台上奔忙,心里却早已掀起滔天巨浪。
“我试过很多方法。”他靠在书架上,声音低沉地响起,“在你还不知道我知道的时候。我试过完全放弃体育,做一个文弱书生,结果在大一下学期,一次普通的感冒引发了严重的心肌炎。”
“我还试过转学去国外,以为物理上的隔绝能切断这一切。那一次,我们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在一次项目合作上重逢。然后……结局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过程缩短了而已。”他自嘲地笑了笑,“命运甚至懒得再为我们铺垫七年,直接就跳到了结局。”
“最可笑的一次,”他看着窗外渐渐沉没的夕阳,眼神空洞,“我从高一开始就严格养生,戒掉所有不良嗜好,不参加任何激烈运动,每天十点准时睡觉,像个八十岁的老头。我甚至说服我爸妈带我做了最全面的身体检查,一切指标正常。我以为,这一次总该万无一失了。”
我屏住呼吸,不敢出声,我能预感到一个更加残忍的答案。
“那一次,”他说,“24岁生日那天,我为了躲开你,一个人去了西藏。我想,去那种神圣的地方,也许能洗清我身上的诅咒。结果,在纳木错湖边,我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心肺功能衰竭,死在了去医院的路上。”
“命运告诉我,这无关我的生活习惯,无关我是否遇见你,这就像一个写死在程序里的bug,到时间了,必然会触发。我躲得过3000米,躲不过篮球赛;躲得过心肌炎,躲不过高原反应。我要面对的,根本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死亡’本身。”
他的话,像一把钝刀,一刀一刀地割在我的心上。我一直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小心,堵上所有的漏洞,就能改变结局。现在我才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强大到令人绝望的系统。它要的,就是许皓之在24岁死亡这个结果。无论过程如何曲折,终点早已注定。
巨大的无力感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我抱着那个笔记本,蹲下身子,把脸埋在膝盖里,再也控制不住地哭了起来。所有的坚持,所有的希望,在这一刻,都显得那么荒谬可笑。
一只手,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头顶。
我抬起满是泪水的脸,看到许皓之半蹲在我面前,他的眼神,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柔。那温柔里,带着一丝破碎的、认命的疼惜。
“别哭了。”他说,“在第九次循环的时候,你也是在这里,因为我告诉你我准备放弃高考,把自己关起来,你也是这样哭的。”
我愣住了。
“你说,”他模仿着我的语气,声音里却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只要还没到最后一天,就不能放弃。就算要输,我也要站着输,不能跪着等死。’”
他看着我,眼底那片死寂的深海,似乎被我此刻的眼泪,和我曾经说过的话,重新搅动起了一丝微弱的波澜。
“颜希,”他问我,“这句话,现在还算数吗?”
我看着他。
是啊,我曾经是这么说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我的勇气和决心,是不是也被这该死的轮回磨损殆尽了?
我吸了吸鼻子,从地上站起来,用手背狠狠抹掉眼泪。
“算数!”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当然算数!就算对手是神,我也要从他手里,把属于我们的时间抢回来!”
哪怕多一天,多一小时,多一分钟,都是我们赢来的。
许皓之看着我,看了很久很久。然后,他笑了。那不是伪装的、阳光的笑,也不是绝望的、苍凉的笑。那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一丝解脱和欣慰的、真实的笑容。
“好。”他说,“我的同谋。那我们现在,来盘点一下我们的‘遗产’,看看这一次,我们手里还有什么牌可以打。”
那个下午,在图书馆昏暗的角落里,我们头挨着头,将两个人的记忆碎片一点点拼接起来。我们列出了所有已知的“死亡节点”,分析每一种可能性,像两个最严谨的学者,研究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悲剧。
外面天色完全黑透的时候,我们终于整理出了一张时间线清晰的“作战地图”。地图上,红色的叉号密密麻麻,触目惊心。
“运动会是第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我指着笔记本上的第一项,“混合接力,我们必须参加,但又不能让你消耗太大。而且,不能拿第一。”
“为什么不能拿第一?”他不解。
“因为在第六次循环里,我们拿了第一。你太兴奋,赛后跟同学去庆祝,喝了冰啤酒,当晚就进了医院。”我解释道。
他恍然大悟,随即苦笑:“原来还有这一出。你看,我们的敌人,不光是死亡,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没错。”我点点头,“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赢,是‘安全地度过’每一个节点。”
我们走出图书馆时,月亮已经升得很高。校园里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我们并肩走在安静的林荫道上,谁都没有说话,但气氛不再像从前那样沉重。一种奇异的、悲壮的宁静在我们之间流淌。
快到操场时,他忽然停下脚步。
“要再试试吗?”他晃了晃手里那根从体育室借出来的、忘记归还的接力棒。
我笑着点点头。
我们走到起跑线上,没有另外两个队员,没有旁观者,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我们自己。
我摆好姿势,奋力向前跑去。这一次,我的心里没有任何杂念,没有对未来的恐惧,也没有对过往的悲伤。我只知道,我的身后,有我的同伴。
我能听到他沉稳有力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接!”
他的声音在夜色里格外清晰。我向后伸出手,稳稳地,一把握住了那根冰凉的接力棒。
它被他的体温,捂得有些微热。
我握着它,像是握住了他的手,继续向前跑去。我不知道这条跑道通向何方,但我知道,这一次,我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深渊就在前方,但我们,正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