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名为陌路的共谋
我先移开了视线。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甚至能听到筋骨被撕扯时发出的、无声的悲鸣。
我木然地走向我的座位,坐下,拿出课本,摊开。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像演练了千百遍。
我没有再回头看他一眼。但我能感觉到,那道同样沉重、同样绝望的目光,像两颗滚烫的钉子,钉在我的后背上。
开学典礼,班会,第一堂课……
一切都和我记忆中无数个“第一天”一模一样。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描绘着高考的蓝图,同学们有的在认真听讲,有的在偷偷打盹。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树上的蝉鸣依旧聒噪。
这是一个完美的、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开端。
除了我和他。
我们是这个崭新世界里,唯二的、带着旧伤疤的活死人。
我们之间,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残忍的默契。
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走廊里迎面相遇,他会提前半秒垂下眼眸,与我擦肩而过,仿佛我只是一团无形的空气。
在食堂里,我们会默契地选择相距最远的角落,各自埋头吃饭,把彼此隔绝在自己的孤岛之外。
他不再给我递纸条,我也不会再假装不经意地路过他的座位。他不会再用那种克制的、带着温度的眼神看我,我也收起了所有不该有的、会泄露心事的情绪。
我们像两颗朝着相反方向运行的行星,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轨道,避免任何交汇和碰撞的可能。
这比争吵和决裂,更让人心碎。
因为这是一种共谋。我们联手,将彼此从对方的世界里,一刀一刀地、干净利落地剔除出去。
“颜希,你最近怎么了?”午休时,林晓犹豫了很久,还是坐到了我的对面,“感觉你……好像变了一个人。”
我从一堆复杂的函数公式里抬起头,看着她担忧的脸,扯出一个僵硬的微笑:“有吗?可能是高三压力太大了吧。”
“你和许皓之……你们是不是吵架了?”她压低了声音,带着一丝八卦的好奇,“我感觉你们俩最近怪怪的,一句话都不说。”
我的心脏猛地一缩。
“没有,”我平静地回答,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别人的事,“本来就没什么关系,你想多了。”
林晓将信将疑地看了我一眼,没再追问。
我低下头,重新看向我的习题册,可那些数字和符号,却扭曲成了许皓之那张写满决绝的脸。
他也在这样做吗?
当他的朋友问起我时,他是不是也用这样平静到冷酷的语气,说“我们没什么关系”?
原来,每一次否认,都是在用言语,为我们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再添上一块砖。
我们以为,只要彼此远离,只要退回到最初的原点,那个死亡的结局就不会到来。
我们忘了,我们第一次经历的循环,恰恰是在这种“没什么关系”的状态下发生的。
我们的疏远,不是解药。
它只是通往那个既定死亡终点的、最原始、最笔直的道路。
我们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可上一次失败的记忆,像一个巨大的、漆黑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们两个人的灵魂上。那场退学换来的、在绝望中死去的结局,彻底摧毁了我们所有的勇气。
我们不敢再尝试了。
因为我们害怕,下一次的“努力”,会创造出一个比死亡本身,更令人痛苦的、全新的地狱。
所以,我们选择了不作为。
这是一种懦弱的、饮鸩止渴的逃避。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倒计时一分一秒地走向终点,却自欺欺人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直到两周后,物理课。
物理老师抱着一沓实验报告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下周我们要进行一次电学综合实验,需要两人一组。为了促进大家共同进步,这次的分组,由我来安排。”
我的心,毫无征兆地狂跳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像冰冷的藤蔓,瞬间缠住了我的心脏。
老师开始念名单。
“……张伟和李娜一组……”
“……林晓和陈凯一组……”
我的呼吸越来越急促,手心开始冒汗。
不要。
千万不要。
仿佛是为了印证我的恐惧,物理老师推了推眼镜,念出了那个我最不想听到的组合。
“许皓之,和颜希,一组。”
教室里有片刻的安静,随即,几道暧昧不清的目光,落在了我和他的身上。
我僵在座位上,血液仿佛在瞬间凝固了。
我缓缓地、不受控制地抬起头,隔着一排排的同学,望向了那个角落。
他也正看着我。
他的眼神里,没有震惊,没有意外,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的宿命感。
仿佛在说:
你看,我们逃不掉的。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甚至能听到筋骨被撕扯时发出的、无声的悲鸣。
我木然地走向我的座位,坐下,拿出课本,摊开。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像演练了千百遍。
我没有再回头看他一眼。但我能感觉到,那道同样沉重、同样绝望的目光,像两颗滚烫的钉子,钉在我的后背上。
开学典礼,班会,第一堂课……
一切都和我记忆中无数个“第一天”一模一样。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描绘着高考的蓝图,同学们有的在认真听讲,有的在偷偷打盹。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树上的蝉鸣依旧聒噪。
这是一个完美的、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开端。
除了我和他。
我们是这个崭新世界里,唯二的、带着旧伤疤的活死人。
我们之间,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残忍的默契。
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走廊里迎面相遇,他会提前半秒垂下眼眸,与我擦肩而过,仿佛我只是一团无形的空气。
在食堂里,我们会默契地选择相距最远的角落,各自埋头吃饭,把彼此隔绝在自己的孤岛之外。
他不再给我递纸条,我也不会再假装不经意地路过他的座位。他不会再用那种克制的、带着温度的眼神看我,我也收起了所有不该有的、会泄露心事的情绪。
我们像两颗朝着相反方向运行的行星,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轨道,避免任何交汇和碰撞的可能。
这比争吵和决裂,更让人心碎。
因为这是一种共谋。我们联手,将彼此从对方的世界里,一刀一刀地、干净利落地剔除出去。
“颜希,你最近怎么了?”午休时,林晓犹豫了很久,还是坐到了我的对面,“感觉你……好像变了一个人。”
我从一堆复杂的函数公式里抬起头,看着她担忧的脸,扯出一个僵硬的微笑:“有吗?可能是高三压力太大了吧。”
“你和许皓之……你们是不是吵架了?”她压低了声音,带着一丝八卦的好奇,“我感觉你们俩最近怪怪的,一句话都不说。”
我的心脏猛地一缩。
“没有,”我平静地回答,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别人的事,“本来就没什么关系,你想多了。”
林晓将信将疑地看了我一眼,没再追问。
我低下头,重新看向我的习题册,可那些数字和符号,却扭曲成了许皓之那张写满决绝的脸。
他也在这样做吗?
当他的朋友问起我时,他是不是也用这样平静到冷酷的语气,说“我们没什么关系”?
原来,每一次否认,都是在用言语,为我们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再添上一块砖。
我们以为,只要彼此远离,只要退回到最初的原点,那个死亡的结局就不会到来。
我们忘了,我们第一次经历的循环,恰恰是在这种“没什么关系”的状态下发生的。
我们的疏远,不是解药。
它只是通往那个既定死亡终点的、最原始、最笔直的道路。
我们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可上一次失败的记忆,像一个巨大的、漆黑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们两个人的灵魂上。那场退学换来的、在绝望中死去的结局,彻底摧毁了我们所有的勇气。
我们不敢再尝试了。
因为我们害怕,下一次的“努力”,会创造出一个比死亡本身,更令人痛苦的、全新的地狱。
所以,我们选择了不作为。
这是一种懦弱的、饮鸩止渴的逃避。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倒计时一分一秒地走向终点,却自欺欺人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直到两周后,物理课。
物理老师抱着一沓实验报告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下周我们要进行一次电学综合实验,需要两人一组。为了促进大家共同进步,这次的分组,由我来安排。”
我的心,毫无征兆地狂跳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像冰冷的藤蔓,瞬间缠住了我的心脏。
老师开始念名单。
“……张伟和李娜一组……”
“……林晓和陈凯一组……”
我的呼吸越来越急促,手心开始冒汗。
不要。
千万不要。
仿佛是为了印证我的恐惧,物理老师推了推眼镜,念出了那个我最不想听到的组合。
“许皓之,和颜希,一组。”
教室里有片刻的安静,随即,几道暧昧不清的目光,落在了我和他的身上。
我僵在座位上,血液仿佛在瞬间凝固了。
我缓缓地、不受控制地抬起头,隔着一排排的同学,望向了那个角落。
他也正看着我。
他的眼神里,没有震惊,没有意外,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的宿命感。
仿佛在说:
你看,我们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