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挣不脱的绑缚
那节物理课剩下的时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去的。
老师在讲台上分析着电路图,粉笔在黑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那些我曾经无比熟悉的符号和公式,此刻在我眼里,全都扭曲成了一张嘲讽的、由命运编织的电网。
而我和许皓之,就是被困在网里的两只飞虫。
无论我们如何冲撞,如何躲避,最终都只会被这张看不见的网,越缚越紧。
下课铃声响起,像一声特赦令。
我几乎是立刻就低下头,假装整理书本,用眼角的余光,捕捉着他的一举一动。
我看见他站起身,看见他身边的朋友勾住他的肩膀,嬉笑着说些什么。我看见他摇了摇头,脸上没有丝毫笑意。
然后,我看见他迈开脚步,穿过一排排桌椅,朝着我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我的心跳,也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被踩进了深渊。
周围的同学陆续离开,教室里变得越来越空旷。我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急促而紊乱。
他最终停在了我的课桌旁。
高大的身影,投下一片阴影,将我整个人笼罩其中。我甚至能闻到他身上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洗衣粉的味道,干净得像一个幻觉。
我没有抬头,手指死死地攥着物理课本的一角,书页被我捏得变了形。
“周五下午,图书馆三楼自习室。”
他的声音从头顶传来,沙哑,干涩,不带任何情绪,像两块粗糙的石头在摩擦。
这不是商量,是通知。
我沉默了片刻,从喉咙里挤出一个字:“好。”
我们就这样,一个站着,一个坐着,相对无言。空气仿佛凝固成了铅块,沉甸甸地压在我们的胸口。
我们之间,只隔着一张课桌的距离,却又像是隔着一个轮回的、血淋淋的深渊。
终于,他转身离开了。
直到他高瘦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我才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一样,整个人瘫软在了椅子上。我松开手,那本可怜的物理课本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无法复原的折痕。
就像我们的人生。
逃避,被证明是死路一条。
抗争,换来的是更惨烈的结局。
如今,命运收回了我们选择的权力,用一种不容置喙的方式,将我们重新捆绑在一起。
它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你们不是想做陌生人吗?那我就偏要你们朝夕相对,让你们在每一次被迫的对视里,在每一次不得不进行的交流中,反复品尝那份共同背负的、名为失败的苦果。
这比单纯的等待死亡,要残忍得多。
这是一种凌迟。
一刀一刀,割掉我们用冷漠和疏离好不容易才伪装起来的、可悲的坚强。
周五下午,我提前五分钟到了图书馆。
三楼自习室里很安静,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声响。我选了一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摊开实验报告。
没过多久,许皓之来了。
他一眼就看到了我,径直走过来,在我对面的位置坐下。
他穿了一件白色的T恤,头发剪得很短,显得愈发清瘦。他的眼下,有两团淡淡的青色,那是和我如出一辙的、属于失眠者的印记。
我们都没有说话。
他从书包里拿出课本和草稿纸,和我一样,摊开在桌上。
我们就像两个最普通的、约好了一起学习的同学,开始了这场无声的、心照不宣的合作。
他负责理论推导,我负责绘制电路图。
他算出一个数据,写在草稿纸上,推到我面前。我点点头,拿起尺子,在实验报告上画出相应的线路。
整个过程里,我们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甚至连眼神的交汇都吝啬给予。只有笔尖偶尔划过纸张的声音,证明我们并非两座沉默的雕塑。
这是一种诡异到极致的默契。
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对方在想什么,比任何人都了解对方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们省略了所有不必要的沟通,精准、高效,像两台被设定好程序的精密仪器。
可也正是这种默契,像一把钝刀,在我的心脏上反复切割。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份默契的背后,是我们共同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的循环。
是我们用他的死亡,和我的绝望,交换来的。
老师在讲台上分析着电路图,粉笔在黑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那些我曾经无比熟悉的符号和公式,此刻在我眼里,全都扭曲成了一张嘲讽的、由命运编织的电网。
而我和许皓之,就是被困在网里的两只飞虫。
无论我们如何冲撞,如何躲避,最终都只会被这张看不见的网,越缚越紧。
下课铃声响起,像一声特赦令。
我几乎是立刻就低下头,假装整理书本,用眼角的余光,捕捉着他的一举一动。
我看见他站起身,看见他身边的朋友勾住他的肩膀,嬉笑着说些什么。我看见他摇了摇头,脸上没有丝毫笑意。
然后,我看见他迈开脚步,穿过一排排桌椅,朝着我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我的心跳,也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被踩进了深渊。
周围的同学陆续离开,教室里变得越来越空旷。我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急促而紊乱。
他最终停在了我的课桌旁。
高大的身影,投下一片阴影,将我整个人笼罩其中。我甚至能闻到他身上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洗衣粉的味道,干净得像一个幻觉。
我没有抬头,手指死死地攥着物理课本的一角,书页被我捏得变了形。
“周五下午,图书馆三楼自习室。”
他的声音从头顶传来,沙哑,干涩,不带任何情绪,像两块粗糙的石头在摩擦。
这不是商量,是通知。
我沉默了片刻,从喉咙里挤出一个字:“好。”
我们就这样,一个站着,一个坐着,相对无言。空气仿佛凝固成了铅块,沉甸甸地压在我们的胸口。
我们之间,只隔着一张课桌的距离,却又像是隔着一个轮回的、血淋淋的深渊。
终于,他转身离开了。
直到他高瘦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我才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一样,整个人瘫软在了椅子上。我松开手,那本可怜的物理课本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无法复原的折痕。
就像我们的人生。
逃避,被证明是死路一条。
抗争,换来的是更惨烈的结局。
如今,命运收回了我们选择的权力,用一种不容置喙的方式,将我们重新捆绑在一起。
它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你们不是想做陌生人吗?那我就偏要你们朝夕相对,让你们在每一次被迫的对视里,在每一次不得不进行的交流中,反复品尝那份共同背负的、名为失败的苦果。
这比单纯的等待死亡,要残忍得多。
这是一种凌迟。
一刀一刀,割掉我们用冷漠和疏离好不容易才伪装起来的、可悲的坚强。
周五下午,我提前五分钟到了图书馆。
三楼自习室里很安静,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声响。我选了一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摊开实验报告。
没过多久,许皓之来了。
他一眼就看到了我,径直走过来,在我对面的位置坐下。
他穿了一件白色的T恤,头发剪得很短,显得愈发清瘦。他的眼下,有两团淡淡的青色,那是和我如出一辙的、属于失眠者的印记。
我们都没有说话。
他从书包里拿出课本和草稿纸,和我一样,摊开在桌上。
我们就像两个最普通的、约好了一起学习的同学,开始了这场无声的、心照不宣的合作。
他负责理论推导,我负责绘制电路图。
他算出一个数据,写在草稿纸上,推到我面前。我点点头,拿起尺子,在实验报告上画出相应的线路。
整个过程里,我们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甚至连眼神的交汇都吝啬给予。只有笔尖偶尔划过纸张的声音,证明我们并非两座沉默的雕塑。
这是一种诡异到极致的默契。
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对方在想什么,比任何人都了解对方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们省略了所有不必要的沟通,精准、高效,像两台被设定好程序的精密仪器。
可也正是这种默契,像一把钝刀,在我的心脏上反复切割。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份默契的背后,是我们共同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的循环。
是我们用他的死亡,和我的绝望,交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