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尘封的真相
等待的日子,每一秒都被拉得无限漫长。
在幼儿园里,我们成了最沉默的同谋。我们不再需要交谈,一个眼神,一次在沙坑旁心照不宣的并肩而坐,就足以交换彼此的焦虑与决心。我们像两只蛰伏在黑暗中的幼兽,舔舐着彼此的伤口,等待着给予致命一击的时机。
机会,在三天后一个寻常的周五来临。
“我爸爸妈妈今晚要去参加一个单位的聚餐,很晚才回来。家里只有奶奶在。”放学时,许皓之不动声色地塞给我一张画着小狗的画,背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这行字。
我的心,骤然一紧。
我回到家,用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告诉妈妈我想去找皓之哥哥玩,因为奶奶会给我们做好吃的糖醋小排。妈妈笑着应允,还让我带上我最喜欢的那盒巧克力,作为去别人家做客的礼物。
那盒巧克力,在我手里沉甸甸的,像一块墓碑。
我踏进许皓之家的门,一切都和计划的一样。他的奶奶热情地招待了我,客厅里飘着饭菜的香气,电视里放着聒噪的动画片。我们像两个最普通不过的孩子,玩着积木,分享着零食,乖巧得让老人无比放心。
直到,奶奶因为看电视打起了瞌睡。
许皓之对我使了个眼色。
我们蹑手蹑脚地,溜进了那个我们觊觎已久的书房。
门被轻轻带上,将我们与客厅的安逸隔绝开来。书房里弥漫着旧纸张和墨水混合的气味,光线昏暗,一排排的书籍像沉默的卫兵。我们的心跳声,在这份寂静里,被放大了无数倍。
那个藏着旧报纸的柜子没有上锁。
许皓之拉开柜门,一股陈腐的灰尘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叠叠用牛皮纸和绳子捆好的报纸,标签上写着年份和月份。
“林清雨是什么时候死的?”我压低声音问。
“我不知道具体日期。”许皓之的脸在昏暗中显得异常苍白,“但我记得,我妈妈说过,那是在一个夏天,天气很热,知了叫得人心烦。”
夏天。
我们对视一眼,立刻锁定了那几个标注着“夏”字的月份捆绑包。我们没有时间一页页翻阅,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寻找讣告版,或是社会新闻版里,任何关于“意外死亡”的报道。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客厅里奶奶安稳的呼吸声,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指因为紧张而变得冰冷僵硬。
“找到了!”许皓之忽然发出一声极度压抑的惊呼。
我立刻凑了过去。
那不是什么头版头条,只是在报纸中缝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则豆腐块大小的新闻。
标题是:《一女子意外身亡,疑为过敏性休克》。
报道的内容很短:本市文化路某居民楼内,昨日发现一具女尸。死者林某,28岁,系本市某单位职工。据警方初步判断,死者死亡时间超过24小时,现场无打斗痕迹,排除他杀可能。据其友人周某称,死者生前有严重过敏史,警方推测,其死因或为误食过敏原导致的急性过敏性休克。
每一个字,都像冰锥,扎进我们的眼睛。
友人周某……那无疑就是周阿姨。
严重过敏史……
“草莓。”我几乎无法呼吸,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
许皓之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他死死地盯着那行字,仿佛要把它看穿。
原来,不是投毒,不是谋杀。
是一场,被谎言包裹的,因为“过敏”而导致的意外。周阿姨没有说谎,林清雨的死,真的是一场“意外”。
可这个意外,却是她亲手造成的。她在那个充满怨恨与绝望的下午,带着丈夫爱人最喜欢的草莓,去找她对峙。然后,那个最了解林清雨的闺蜜,却“不知道”她有严重的过敏史,眼睁睁地看着她在自己面前痛苦地死去,然后因为恐惧和心虚,选择了逃离,在24小时后,才以“友人”的身份,故作惊讶地报警。
这比直接的谋杀,更加阴暗,更加残忍。
就在这时,一张泛黄的、从报纸里滑落的折叠纸条,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颤抖着手,将它展开。
那上面只有短短的一行字,是许叔叔的笔迹,潦草而绝望:
“是我错了。但孩子是无辜的。你为什么,不能放过她?”
没有主语,没有收信人。但这无疑是许叔叔在得知真相后,写给周阿姨的质问。这张纸条,和他发现的这则新闻报道,被他一起,永远地封存在了这个柜子里。
这是一个男人,对他死去的爱人和孩子的愧疚,也是对他面目全非的妻子的,无声的审判。
真相,以最彻底、最惨烈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找到了循环的根源,那份足以扭曲时空的,混合了爱、背叛、嫉妒、愧疚与怨恨的,庞大到令人窒息的执念。
它来自周阿姨,也来自许叔叔。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凶手。
“咔哒。”
门外,传来了钥匙开锁的声音。
我和许皓之的血液,在瞬间冻结。
他们回来了。
我们拿着那份滚烫的、足以摧毁一切的“证据”,被堵死在了这个尘封着罪恶的书房里。退无可退。
门把手,正在缓缓转动。
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有下一个明天了。
我们的循环,我们的生命,所有的一切,都将在今晚,迎来它注定的、无法逃脱的、悲剧性的终点。
在幼儿园里,我们成了最沉默的同谋。我们不再需要交谈,一个眼神,一次在沙坑旁心照不宣的并肩而坐,就足以交换彼此的焦虑与决心。我们像两只蛰伏在黑暗中的幼兽,舔舐着彼此的伤口,等待着给予致命一击的时机。
机会,在三天后一个寻常的周五来临。
“我爸爸妈妈今晚要去参加一个单位的聚餐,很晚才回来。家里只有奶奶在。”放学时,许皓之不动声色地塞给我一张画着小狗的画,背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这行字。
我的心,骤然一紧。
我回到家,用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告诉妈妈我想去找皓之哥哥玩,因为奶奶会给我们做好吃的糖醋小排。妈妈笑着应允,还让我带上我最喜欢的那盒巧克力,作为去别人家做客的礼物。
那盒巧克力,在我手里沉甸甸的,像一块墓碑。
我踏进许皓之家的门,一切都和计划的一样。他的奶奶热情地招待了我,客厅里飘着饭菜的香气,电视里放着聒噪的动画片。我们像两个最普通不过的孩子,玩着积木,分享着零食,乖巧得让老人无比放心。
直到,奶奶因为看电视打起了瞌睡。
许皓之对我使了个眼色。
我们蹑手蹑脚地,溜进了那个我们觊觎已久的书房。
门被轻轻带上,将我们与客厅的安逸隔绝开来。书房里弥漫着旧纸张和墨水混合的气味,光线昏暗,一排排的书籍像沉默的卫兵。我们的心跳声,在这份寂静里,被放大了无数倍。
那个藏着旧报纸的柜子没有上锁。
许皓之拉开柜门,一股陈腐的灰尘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叠叠用牛皮纸和绳子捆好的报纸,标签上写着年份和月份。
“林清雨是什么时候死的?”我压低声音问。
“我不知道具体日期。”许皓之的脸在昏暗中显得异常苍白,“但我记得,我妈妈说过,那是在一个夏天,天气很热,知了叫得人心烦。”
夏天。
我们对视一眼,立刻锁定了那几个标注着“夏”字的月份捆绑包。我们没有时间一页页翻阅,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寻找讣告版,或是社会新闻版里,任何关于“意外死亡”的报道。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客厅里奶奶安稳的呼吸声,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指因为紧张而变得冰冷僵硬。
“找到了!”许皓之忽然发出一声极度压抑的惊呼。
我立刻凑了过去。
那不是什么头版头条,只是在报纸中缝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则豆腐块大小的新闻。
标题是:《一女子意外身亡,疑为过敏性休克》。
报道的内容很短:本市文化路某居民楼内,昨日发现一具女尸。死者林某,28岁,系本市某单位职工。据警方初步判断,死者死亡时间超过24小时,现场无打斗痕迹,排除他杀可能。据其友人周某称,死者生前有严重过敏史,警方推测,其死因或为误食过敏原导致的急性过敏性休克。
每一个字,都像冰锥,扎进我们的眼睛。
友人周某……那无疑就是周阿姨。
严重过敏史……
“草莓。”我几乎无法呼吸,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
许皓之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他死死地盯着那行字,仿佛要把它看穿。
原来,不是投毒,不是谋杀。
是一场,被谎言包裹的,因为“过敏”而导致的意外。周阿姨没有说谎,林清雨的死,真的是一场“意外”。
可这个意外,却是她亲手造成的。她在那个充满怨恨与绝望的下午,带着丈夫爱人最喜欢的草莓,去找她对峙。然后,那个最了解林清雨的闺蜜,却“不知道”她有严重的过敏史,眼睁睁地看着她在自己面前痛苦地死去,然后因为恐惧和心虚,选择了逃离,在24小时后,才以“友人”的身份,故作惊讶地报警。
这比直接的谋杀,更加阴暗,更加残忍。
就在这时,一张泛黄的、从报纸里滑落的折叠纸条,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颤抖着手,将它展开。
那上面只有短短的一行字,是许叔叔的笔迹,潦草而绝望:
“是我错了。但孩子是无辜的。你为什么,不能放过她?”
没有主语,没有收信人。但这无疑是许叔叔在得知真相后,写给周阿姨的质问。这张纸条,和他发现的这则新闻报道,被他一起,永远地封存在了这个柜子里。
这是一个男人,对他死去的爱人和孩子的愧疚,也是对他面目全非的妻子的,无声的审判。
真相,以最彻底、最惨烈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找到了循环的根源,那份足以扭曲时空的,混合了爱、背叛、嫉妒、愧疚与怨恨的,庞大到令人窒息的执念。
它来自周阿姨,也来自许叔叔。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凶手。
“咔哒。”
门外,传来了钥匙开锁的声音。
我和许皓之的血液,在瞬间冻结。
他们回来了。
我们拿着那份滚烫的、足以摧毁一切的“证据”,被堵死在了这个尘封着罪恶的书房里。退无可退。
门把手,正在缓缓转动。
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有下一个明天了。
我们的循环,我们的生命,所有的一切,都将在今晚,迎来它注定的、无法逃脱的、悲剧性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