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毕业后,我留在了省城,进入了一家公益组织工作。
这份工作让我能够帮助更多像曾经的我一样的孩子,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媒体和记者。
工作之余,我开始一点一滴地攒钱。
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我都存了起来。那些钱,是我计划中的「复仇基金」——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揭露真相,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遭受我曾经经历的苦难。
三年后,我终于攒够了足够的钱。我开始谨慎地联系媒体,寻找愿意倾听我故事的记者。
「林小姐,您的故事确实令人震惊,」一位资深的调查记者听完我的叙述后说道,「但您确定要曝光这一切吗?这可能会对您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我点点头,坚定地说:「我确定。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那些还在那个地狱里受苦的孩子们。
「如果我的经历能让那个地方被关闭,能让更多的孩子免遭毒手,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者的调查报道历时半年。在这半年里,我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证据——我保留的当年的一些照片(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我的身份和部分经历)、我偷偷记录的一些数据和信息、以及最重要的,苏雅的日记本。
「这本日记,」记者拿着那本已经泛黄的小本子,声音有些颤抖,「是那个叫苏雅的女孩留下的,她...她已经不在了。」
报道在一家全国性报纸的头版刊登,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
标题触目惊心:《「矫正中心「背后的罪恶:一个女孩的血泪控诉》。
报道揭露了当年那所名为「阳光行为矫正中心」的机构背后的黑暗真相——非法拘禁、性骚扰、性侵犯、身心虐待,甚至可能的谋杀。
报道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描述的地点、时间和事件细节,足以让任何了解内情的人认出那正是我曾经遭受苦难的地方。
报道一出,举国震惊。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犯罪行为。
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迅速介入调查。虽然当年的主要责任人——李主任、王管教等人——大多已经退休或下落不明,但调查还是牵扯出了多名仍在职的相关人员。
一个月后,我被邀请到省电视台参加一档关于青少年权益保护的访谈节目。
节目录制前,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是我的弟弟。
他看起来比我记忆中成熟了许多,眼神中带着愧疚和犹豫。
「姐...」他低声叫道,欲言又止。
我看着他,心中五味杂陈。多年不见,曾经那个欺负我的弟弟,如今已经是一个陌生人了。
「你...你还好吗?」他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我平静地回答:「我很好,谢谢关心。」
主持人适时走了过来,打断了我们的对话。
访谈很成功,我讲述了我的经历,但没有提及太多细节——特别是关于苏雅的部分。
有些伤痛,只适合留在心底。
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更大的反响。观众热线被打爆,无数人表达了对我的同情和支持,也有人分享了自己或亲友类似的经历。
三个月后,警方终于找到了当年「阳光行为矫正中心「的创始人——一个已经退休的教育局官员。
在他的家中,搜出了大量与当年学校运营相关的文件和资金记录。
调查结果显示,那所所谓的「矫正中心「实际上是一个牟利机构,以「矫正问题少年「为名,实际上进行着非法拘禁和身心虐待。
多名学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和性侵犯,而苏雅,很可能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虽然由于时间久远,很多证据已经难以收集,但主要责任人还是被提起公诉。
法庭上,我作为重要证人出庭作证。
当我站在证人席上,看着被告席上那个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却佝偻着背的老人时,心中没有一丝快感,只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为那些和我一样遭受苦难却未能等到正义的孩子,为那个曾经天真烂漫如今却香消玉殒的苏雅。
「我请求法庭,」我在陈述的最后说道,「不仅要对这些罪犯进行惩罚,更要关注那些仍然可能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类似机构。」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爱和尊重中成长,而不是在恐惧和暴力中求生。」
判决结果出来了——主犯被判刑十五年,其他相关人员也得到了相应的惩罚。
虽然对于我来说,这个结果无法弥补我曾经遭受的苦难,但至少,正义得到了伸张。
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关注,促使政府开始对全国的类似机构进行整顿和调查。
多家「矫正中心「、「戒网瘾学校「被关闭,相关责任人被追责。
我的故事,也促使更多曾经遭受类似经历的人站了出来。
他们联系我,分享他们的故事,寻求帮助。
我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公益基金,专门为那些曾经遭受身心虐待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教育支持。
「苏雅,」我看着窗外的星空,轻声说道,「你看,我们做到了。那个地狱被曝光了,那些魔鬼受到了惩罚。我上了大学,我帮助了很多人,我...我活出了我们曾经梦想的人生。」
我拿起桌上苏雅的日记本,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封面。那是我永远不会放弃的纪念,也是我前行的动力。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我轻声承诺,「我会继续战斗,为了你,也为了所有那些曾经像我们一样无助的孩子们。」
作者有话说:
这份工作让我能够帮助更多像曾经的我一样的孩子,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媒体和记者。
工作之余,我开始一点一滴地攒钱。
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我都存了起来。那些钱,是我计划中的「复仇基金」——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揭露真相,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遭受我曾经经历的苦难。
三年后,我终于攒够了足够的钱。我开始谨慎地联系媒体,寻找愿意倾听我故事的记者。
「林小姐,您的故事确实令人震惊,」一位资深的调查记者听完我的叙述后说道,「但您确定要曝光这一切吗?这可能会对您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我点点头,坚定地说:「我确定。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那些还在那个地狱里受苦的孩子们。
「如果我的经历能让那个地方被关闭,能让更多的孩子免遭毒手,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者的调查报道历时半年。在这半年里,我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证据——我保留的当年的一些照片(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我的身份和部分经历)、我偷偷记录的一些数据和信息、以及最重要的,苏雅的日记本。
「这本日记,」记者拿着那本已经泛黄的小本子,声音有些颤抖,「是那个叫苏雅的女孩留下的,她...她已经不在了。」
报道在一家全国性报纸的头版刊登,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
标题触目惊心:《「矫正中心「背后的罪恶:一个女孩的血泪控诉》。
报道揭露了当年那所名为「阳光行为矫正中心」的机构背后的黑暗真相——非法拘禁、性骚扰、性侵犯、身心虐待,甚至可能的谋杀。
报道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描述的地点、时间和事件细节,足以让任何了解内情的人认出那正是我曾经遭受苦难的地方。
报道一出,举国震惊。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犯罪行为。
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迅速介入调查。虽然当年的主要责任人——李主任、王管教等人——大多已经退休或下落不明,但调查还是牵扯出了多名仍在职的相关人员。
一个月后,我被邀请到省电视台参加一档关于青少年权益保护的访谈节目。
节目录制前,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是我的弟弟。
他看起来比我记忆中成熟了许多,眼神中带着愧疚和犹豫。
「姐...」他低声叫道,欲言又止。
我看着他,心中五味杂陈。多年不见,曾经那个欺负我的弟弟,如今已经是一个陌生人了。
「你...你还好吗?」他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我平静地回答:「我很好,谢谢关心。」
主持人适时走了过来,打断了我们的对话。
访谈很成功,我讲述了我的经历,但没有提及太多细节——特别是关于苏雅的部分。
有些伤痛,只适合留在心底。
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更大的反响。观众热线被打爆,无数人表达了对我的同情和支持,也有人分享了自己或亲友类似的经历。
三个月后,警方终于找到了当年「阳光行为矫正中心「的创始人——一个已经退休的教育局官员。
在他的家中,搜出了大量与当年学校运营相关的文件和资金记录。
调查结果显示,那所所谓的「矫正中心「实际上是一个牟利机构,以「矫正问题少年「为名,实际上进行着非法拘禁和身心虐待。
多名学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和性侵犯,而苏雅,很可能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虽然由于时间久远,很多证据已经难以收集,但主要责任人还是被提起公诉。
法庭上,我作为重要证人出庭作证。
当我站在证人席上,看着被告席上那个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却佝偻着背的老人时,心中没有一丝快感,只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为那些和我一样遭受苦难却未能等到正义的孩子,为那个曾经天真烂漫如今却香消玉殒的苏雅。
「我请求法庭,」我在陈述的最后说道,「不仅要对这些罪犯进行惩罚,更要关注那些仍然可能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类似机构。」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爱和尊重中成长,而不是在恐惧和暴力中求生。」
判决结果出来了——主犯被判刑十五年,其他相关人员也得到了相应的惩罚。
虽然对于我来说,这个结果无法弥补我曾经遭受的苦难,但至少,正义得到了伸张。
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关注,促使政府开始对全国的类似机构进行整顿和调查。
多家「矫正中心「、「戒网瘾学校「被关闭,相关责任人被追责。
我的故事,也促使更多曾经遭受类似经历的人站了出来。
他们联系我,分享他们的故事,寻求帮助。
我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公益基金,专门为那些曾经遭受身心虐待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教育支持。
「苏雅,」我看着窗外的星空,轻声说道,「你看,我们做到了。那个地狱被曝光了,那些魔鬼受到了惩罚。我上了大学,我帮助了很多人,我...我活出了我们曾经梦想的人生。」
我拿起桌上苏雅的日记本,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封面。那是我永远不会放弃的纪念,也是我前行的动力。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我轻声承诺,「我会继续战斗,为了你,也为了所有那些曾经像我们一样无助的孩子们。」
作者有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