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粉墨魅影
昆山的雨是软的,像被揉碎的云,从天上飘下来,能把人裹住,连头发丝都沾着湿气。沈知微撑着母亲绣的油纸伞,伞面是浅蓝的绢,绣着几株兰草,用的是“虚实针”——近看是一根根细丝线,远看却像兰草在风里晃,连叶脉里的韧劲都绣了出来,叶尖还绣了点透明丝线,像沾着雨珠。雨打在伞面上,“嗒嗒”响,像细针敲在竹绷上,节奏均匀,让她想起母亲绣伞时的模样:母亲坐在窗边,手里拿着细针,雨打窗棂的声音和绣针的“沙沙”声混在一起,暖黄的灯光落在绢面上,兰草慢慢活了过来。母亲还说,这伞要留着给她当嫁妆,“女儿家的伞,要绣兰草,干净又有骨气”。
“柳记戏袍”在昆山老城区的巷子里,门楣上挂着个天青色的苏绣幌子,上面绣着个红脸关公,额间的“七星痣”用的是“盘金绣”,金线是真金捻的,在雨里泛着暖光,哪怕隔着雨帘,都能看见线迹里的精致,每一针都压得很实,不会掉金。幌子的边角磨得发毛,是被风吹了多年的缘故,却依旧挺括,像柳玉茹的性子——母亲在日记里写过,柳玉茹是“绣活里的倔脾气,针脚不平整绝不收工”。
门是虚掩着的,里面传来清脆的声音,像刚剥壳的蚕茧,软乎乎的:“姑娘是找柳姨吗?”
一个少女探出头来,穿着蓝布衫,袖口和领口都绣着浅绿的缠枝莲,是“打籽绣”的,籽粒小小的,像小米粒;辫子上系着粉绿的绣线发带,发带末端还留着绣针的针眼;手指尖沾着红丝线,应该是刚绣完旦角的唇色,指尖还带着点丝线的毛糙感。“我叫苏婉,是柳姨的徒弟。她去剧院给角儿送戏袍了,要傍晚才回来呢。姑娘要是不介意,进来等吧,炉上还煮着姜茶,加了红糖,驱驱寒。”
沈知微跟着苏婉走进店里,一股苏绣特有的丝线香扑面而来,混着煮姜茶的甜香,让人心里暖融融的。屋里挂满了戏袍,生旦净末丑的行头一应俱全:旦角的绣花裙,裙摆绣着百鸟朝凤,用的是“打籽绣”,籽粒饱满得像刚摘的石榴,每只鸟的羽毛都用了不同颜色的丝线,连鸟爪的纹路都绣得清清楚楚;净角的靠旗,用金线盘出龙纹,针脚密得看不见缝隙,金线是真金箔捻的,掂着有分量;丑角的衣袍,虽然颜色鲜艳,却也绣着细碎的花纹,一点都不含糊,比如衣襟上绣的小铜钱,用的是“扣针绣”,边缘很整齐。正中央的衣架上,挂着件白色的小生袍,领口用“虚实针”绣着缠枝莲,针脚密得像鱼鳞,远看像莲花浮在绢面上,连花瓣上的露珠都用透明丝线勾了出来,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这是给省昆剧院的张角儿做的,”苏婉走过去,轻轻碰了碰花瓣,指尖小心翼翼的,像是怕碰坏了露珠,“柳姨说,小生袍要干净、秀气,所以用了最细的真丝线,比头发丝还细,每针比普通的虚针短半分,这样绣出来的莲花才软,像真的一样,风一吹就能动。张角儿上次来试穿,说穿上就像真的成了戏里的书生,连走路都轻了。”苏婉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里面画满了莲花的绣法草图,“这是柳姨教我画的,说‘先画再绣,心里才有数’。”
沈知微走到小生袍前,指尖轻轻覆在莲瓣上,突然觉出一种熟悉的力道——和母亲绣手帕时的力道一模一样,绣到瓣尖时会轻轻上挑,让花瓣带着点翘劲,显得更灵动,像刚开的莲花,还带着朝气。她还发现,有几针绣线是“雨过天青”色,这线极难染,需要用湖州的湖水,还要晒够七七四十九天,每天都要翻晒,不能淋雨,只有守梭人之间才会互赠,外人根本找不到,连苏州的大织坊都未必有。她想起母亲当年染这线时,柳玉茹还来帮忙翻晒,两人在院子里哼着昆曲,说“这线要染出天的蓝,得有昆曲的软劲”。
“柳姨最会盘金绣了,”苏婉拉着她走到一件红色的武生靠前,靠上的甲片都是用金线盘的,在灯光下闪着光,像真的盔甲,“你看这甲片,金线得用真金抽成丝,再缠在棉线上,这样舞台上亮,还不容易断,唱完一出戏都不会掉金。接头的地方要藏得无影无踪,像戏里的变脸一样,没人能看出来。柳姨教我盘金线时,让我练了三个月的接头,我总藏不好,线头上翘,她就握着我的手,一点点教我怎么把线头压在下面,说‘盘金要像做人,要稳,不能露怯’。”苏婉说着,模仿柳玉茹的动作,手指捏着假想的金线,慢慢压下去。
沈知微想起母亲日记里写的“隐光绣”,那是一种能随光线变化图案的绣法,母亲说过,柳玉茹最擅长这个,能把暗纹藏在金线里,只有舞台灯照到特定角度才会显出来。她试探着问:“苏婉,柳姨是不是在研究隐光绣?我母亲以前跟我提过,说这种绣法很神奇,能随灯光变图案,比如旦角的裙子,开场是粉的,唱到高潮就变成红的,像变魔术一样。”
苏婉的眼睛一下子瞪圆了,像受惊的小鹿,手里的绣针都差点掉了:“你怎么知道?柳姨总把自己关在里屋研究,半夜还亮着灯,桌上摊着好多旧图纸,有民国的,还有清代的。她说等研究成了,做出来的戏袍在舞台上能变颜色,角儿唱到动情处,衣服也跟着变,多有意思啊。”苏婉突然往后退了半步,眼神里多了点警惕,“你……你到底是谁?柳姨说这是守梭人的技法,不能让外人知道,上次有个穿西装的男人来问,柳姨直接把他赶出去了,说‘不懂织艺的人,不配看我的绣活’。”
沈知微连忙从颈间解下玉坠,又掏出母亲的日记,翻到画着守梭结的那页:“我是沈曼卿的女儿沈知微,这是母亲的双鱼玉坠,她教过我守梭结。你看,”她用手指在桌上比画,“守梭结要像小梭子,尾端绕三圈,柳姨肯定教过你对不对?”
苏婉盯着玉坠看了半天,又对照着日记里的守梭结比了比,才松了口气,拉着沈知微的手:“原来你是曼卿阿姨的女儿!柳姨总跟我提起她,说她是‘苏绣里的精灵,针脚能说话’。刚才我不该怀疑你,对不起。”
话音刚落,院外就传来慌乱的脚步声,还带着喘息声,像跑了很远的路。一个穿着灰色短打的男人跌撞进来,手里攥着一件戏袍的袖子,上面沾着暗红的血,血渍已经半干了,凝固在绢面上;他的脸色苍白得像纸,嘴唇都没了血色,声音抖得厉害:“苏婉!快……快叫救护车!柳姨她……柳姨在剧院后台出事了!胸口插着根绣针,流了好多血,我看着都怕!”
沈知微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像被丝线勒住,喘不过气。她和苏婉跟着男人往剧院跑,苏婉跑得急,还差点摔了一跤,沈知微扶住她,才稳住。雨还在下,把衣服都打湿了,贴在身上,凉得打颤,头发丝沾在脸上,痒得难受,却没时间擦。剧院在昆山的中心地带,后台里乱得很,脂粉味混着雨水的潮气,还有淡淡的血腥味,冲得人鼻子疼;地上扔着戏妆的盒子,胭脂、水粉撒了一地,像打翻的调色盘;一件绣着“牡丹亭”字样的戏袍被扔在地上,上面踩满了脚印,牡丹的花瓣都被踩烂了。
化妆间的地上,柳玉茹倒在戏袍堆里,脸色苍白得像纸,一点血色都没有;胸口插着一根大戏针,针尾缠着红丝线,是绣旦角唇色的线,针身已经没入了胸口,只有一小截露在外面,周围的血渍晕开,像一朵暗红的花。旁边扔着一把银质的“盘金刀”,刀身刻着蛇形花纹,和苏州周伯案里的梭刀花纹一样,花纹里还沾着点丝线,是“雨过天青”色的——和母亲的丝线一样。
柳玉茹手边放着件未完成的粉花旦戏袍,袖口用红丝线绣了半朵牡丹,针脚还很新,线头上的绒毛都没掉,应该是出事前刚绣的,针还插在花瓣的中心,没来得及拔出来。沈知微蹲下身,轻轻拨开花旦戏袍的丝线,指尖觉出熟悉的震动——绣针的走向里藏着坚定的力道,像柳玉茹故意注了劲,想要留下什么,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可她翻遍了戏袍的袖口、领口,都没找到线索,直到苏婉提醒:“柳姨绣牡丹时,总喜欢在花瓣的阴影处藏小字,说‘光明处的花纹是给人看的,阴影里的才是心里话’。”
沈知微立刻用放大镜照着牡丹的阴影处,果然在最里面的花瓣上,用“虚实针”藏着米粒大的白丝线小字:“云锦藏南京,金梭映月光”——针脚比柳玉茹平时的急,线迹有些歪,显然是遇险时匆忙绣的,连线头都没来得及剪。可她刚看清字,就发现旁边还有个模糊的“李”字,像是没绣完,又像是故意留下的干扰——蛇缠派的人会不会已经来过,动过戏袍?她摸了摸戏袍的面料,发现袖口的丝线有些松散,是被人扯过的痕迹,显然有人在她之前,试图找过线索。
“李警官!你怎么来了?”苏婉突然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惊喜,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沈知微抬头,看见李伟带着两个警员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个文件夹,文件夹上沾着点雨水。原来沈知微在来昆山的路上,就给李伟发了消息,说柳玉茹可能有危险,李伟担心她的安全,特意给了她一个伪装成蚕茧的信号器,让她遇到危险就按。刚才在戏袍店确认身份后,沈知微悄悄按了信号器,李伟收到信号就立刻带着人赶了过来。
“柳姨还有呼吸吗?”李伟蹲下身,动作很轻,怕碰疼了柳玉茹,他摸了摸柳玉茹的颈动脉,指尖能觉出微弱的跳动,“还有微弱的脉搏,救护车应该快到了,再坚持一会儿。”他看向沈知微,眼神里带着询问:“你刚才说柳姨绣了线索?在哪?我们得记下来,说不定和织影图有关。”
沈知微指了指粉花旦戏袍的袖口,指尖轻轻点着牡丹:“在牡丹下面,用白丝线绣的,得仔细看才能看见,不凑近根本发现不了。是‘云锦藏南京,金梭映月光’,应该是指下一个线索在南京的云锦里,金梭可能是信物,就像周伯给我的竹梭一样。”她顿了顿,补充道,“不过戏袍被动过,旁边还有个没绣完的‘李’字,可能是蛇缠派留下的干扰线索,得小心分辨。”
李伟用放大镜看了看,点了点头,眉头却皱得更紧了:“和周伯案的线索对上了,织影图的残片应该分在不同的地方,每个守梭人护着一块,蛇缠派就是在找这些残片。”他对身边的警员说,“把现场保护好,特别是那件戏袍,还有那把盘金刀,都要作为证物带走,小心点,别弄坏了戏袍上的线索。”
苏婉突然哭出声,坐在地上,手里攥着柳玉茹没绣完的牡丹,眼泪掉在绢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柳姨说,蛇缠派的人找过她,要她交‘戏袍篇’的残片,她不肯,说残片是守梭人的命,不能给坏人。那些人就威胁她,说要杀了她,还砸了她的绣绷,线都扯断了……”苏婉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红锦盒,锦盒上绣着小织梭,是柳玉茹绣的,递到沈知微手里,手还在抖,“柳姨还说,要是她出事,就让我把这个交给带双鱼玉坠的姑娘,说这是守梭人的信物。”
沈知微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块苏绣残片,绣着昆曲的水袖,水袖的边缘用金线绣了个圈,是守梭人的标记;残片的面料是杭绸的,柔软但有韧性,摸上去滑滑的。她把这块残片和苏州带来的缂丝残片拼在一起,云纹刚好衔接水袖,组成了一个南京云锦“宝相花”的纹样,中心藏着一个织梭的符号——果然是下一个线索,和柳玉茹绣的字对上了。可她突然注意到,苏绣残片的水袖边缘,有一根金线是掺铅的,带着点铅味——这是蛇缠派的金线,难道残片被人动过手脚?
玉坠突然发烫,像揣了个小暖炉,沈知微的脑海里闪过一幅画面:母亲在柳玉茹的织坊里,两人坐在竹绷前,柳玉茹教母亲盘金绣,母亲的金线总断,线头像炸开的花,柳玉茹就笑她“手太急了,织艺要沉心,不能慌”,然后把自己的金线递给她,说“用我的,这线韧,不容易断”。画面里,柳玉茹的织绷上,也放着一块苏绣残片,和现在手里的一模一样,只是水袖边缘的金线是纯金的,没有铅味。她再仔细看手里的残片,发现掺铅的金线是后来缝上去的,针脚很粗,和柳玉茹的细腻完全不同——显然是蛇缠派的人故意缝上去,想让她误以为残片是假的,或者追踪她的位置。
“柳姨的绣绷还在店里,”苏婉擦干眼泪,站起身,眼睛红红的,却透着坚定,“柳姨说绣绷上有她的‘盘金密码’,只有懂织艺的人才能看懂,外人看就是普通的盘金绣。我们去店里看看吧,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帮柳姨报仇,帮警察抓住坏人。”
沈知微和李伟跟着苏婉回到“柳记戏袍”,绣绷放在里屋的桌子上,绷着块淡紫的绢,上面用粉线画着半朵牡丹,粉线是柳玉茹用滑石粉调的,容易擦掉;旁边放着一张写满数字的纸条,有些地方被汗水晕开,字迹有些模糊,纸的边缘还有被指尖捏出的褶皱,显然柳玉茹拿了很久。“这就是‘盘金密码’,”沈知微拿起纸条,对李伟说,“每个数字对应盘金针法的转角角度,比如‘30’就是转30度,‘90’就是转90度,这样盘出来的金线才会形成特定的图案。我母亲教过我认这个——你看,柳姨写‘60’的时候改了好几次,纸都蹭破了,肯定是很紧张,怕密码错了,怕我看不懂。”
可她按照数字在绢上盘金线时,却只盘出了一半图案,另一半怎么都对不上。苏婉突然想起:“柳姨说过,盘金密码要配着昆曲的《牡丹亭》唱段才有用,每个数字对应唱词的字数,比如‘30’对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10个字),要重复三遍,才能找到转角的节奏。”沈知微立刻哼起《牡丹亭》的唱段,跟着节奏调整盘金的角度,果然,金线慢慢盘出字来:“戏服夹层,影在光中”——和柳玉茹的字迹一样,工整又有力。
沈知微立刻走到那件粉花旦戏袍前,小心地拆开衣领的夹层,夹层是用细棉线缝的,一扯就开;里面藏着一张薄如蝉翼的纱纸,是湖州产的桑皮纸,很轻,风一吹就飘;上面用“发丝绣”绣着小字——发丝绣是苏绣里最细的技法,用头发丝当线,不仔细看根本看不见,得凑到灯前,眯着眼才能看清。沈知微用放大镜看了半天,才看清上面的字:“当心‘绣鬼’,他能模仿任何人的针脚,别信你看到的绣活,他可能会假装成自己人。”
“绣鬼?”李伟皱起眉头,从文件夹中拿出一张照片,照片都有些卷边了,“吴江的王顺才案里,死者身边也有一张写着‘绣鬼将至’的纸条,我们怀疑这是蛇缠派的头目之一,专门模仿织匠的针脚,混进织坊找残片。”他对身边的警员说,“立刻排查昆山所有会苏绣、能模仿他人针脚的织匠,特别是和王顺才、柳玉茹有过接触的人,重点查以前在织坊做过学徒,后来离开的人。”
当晚,沈知微住在苏婉家。苏婉的家就在戏袍店的后院,是个小院子,栽着棵桂花树,虽然没开花,却也有淡淡的香,是叶子的清香;院子里还有个小井,井水很凉,白天苏婉还用井水冰过西瓜。沈知微躺在床上,却睡不着,总想着柳玉茹的事,还有那个神秘的“绣鬼”,不知道他会不会来找她们。她摸出怀里的苏绣残片,用放大镜再看,发现水袖的金线里,还藏着一个小小的“陈”字——难道绣鬼姓陈?
半夜,她被“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像有老鼠在啃东西,又像有人在拆丝线。她撩开窗帘一看,看见一个穿红戏袍、戴杨贵妃脸谱的黑影,在戏袍堆里翻找着什么,手里拿着一把盘金刀,动作很轻,却很熟练,像经常做这种事。黑影拿起那件粉花旦戏袍,用一把小钩子拆着衣领的缝线,手法和柳玉茹平时拆线的手法一模一样——都是从右往左拆,钩子的角度都一样,连拆到打结的地方会停顿一下的习惯都像。
沈知微一下子就认出了,这是“绣鬼”,他在模仿柳玉茹的手法!“找到了……”黑影沙哑地笑了一声,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很难听,像生锈的铁在摩擦。他从衣领夹层里摸出一张纱纸,看了一眼,就塞进怀里,然后拿起那件粉花旦戏袍,想要离开。
沈知微屏住呼吸,从桌上拿起一个水盆,里面是白天剩下的冷水,还带着井水的凉。她轻轻推开门,脚步很轻,像猫一样,趁着黑影专注整理戏袍的功夫,把水一下子泼了过去。水浇在黑影的脸上,脸谱上的油彩融化了,顺着脸颊往下流,像血一样,红的、白的混在一起,看着很吓人;黑影的戏袍也湿了,贴在身上,露出里面的黑衣服,衣服的袖口上,绣着一个小小的“陈”字。
“谁?!”黑影转过身,手里的盘金刀对着沈知微,刀光闪着冷光,“交出彩旦戏袍里的残片!不然我杀了你!”他的声音更凶了,像要吃人。
苏婉被吵醒了,从屋里冲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绣花绷子,绷子上还绷着半块绣布,对着黑影的后背就砸了过去:“不许伤人!柳姨说了,要保护好残片,不能给你这种坏人!”绣花绷子砸在黑影身上,断成了两半,绣布掉在地上,丝线散开了,缠在黑影的腿上。
沈知微趁机抓起桌上的苏绣残片,紧紧攥在手里,拉着苏婉从后门跑了出去。两人在雨巷中狂奔,雨水打在脸上,疼得睁不开眼,脚下的青石板很滑,好几次都差点摔倒;身后传来黑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还有他的喊声:“别跑!把残片交出来!”跑了大概十分钟,就看见前面有警灯在闪,红蓝交替的光映在墙上,像在跳舞——是李伟带着警员来了。原来李伟安排了警员在附近巡逻,刚才收到沈知微的信号器反馈,又听见巷子里的动静,就立刻赶了过来,来得正好。
黑影见有警察,转身就想跑,却被警员拦住了,警员动作很快,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胳膊。经过一番打斗,黑影终于被制服了,他还想挣扎,却被按在地上,动弹不得。警方从他身上搜出了多副绣针、各种颜色的丝线,还有一本笔记本——里面记着各种绣法的针脚特点,连柳玉茹绣牡丹时喜欢在瓣尖多绣一针的习惯都画得很详细,最后一页还标着“残片藏于水袖夹层”,是他提前打听好的。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一个名字:陈三。
“他就是绣鬼,”李伟拿着审讯记录,对沈知微说,“他叫陈三,以前是苏绣艺人,在柳玉茹的织坊做过学徒,后来因为绣活总被柳玉茹批评‘没魂’,就离开了。去年被蛇缠派收买,专门模仿其他织匠的针脚,已经杀了三个守梭人了,王顺才就是他杀的。他的住处还搜出了大量模仿织匠风格的作品,连省博的专家都差点看走眼,以为是真的古绣。”
沈知微想起苏绣残片上的“陈”字,原来绣鬼就是陈三。她突然问:“他有没有提到,为什么要找织影图的残片?蛇缠派到底想干什么?”
李伟摇了摇头:“他只说‘顾首领’要残片,其他的不肯说。不过我们在他的住处,发现了一张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地图,上面标着‘李守业’的名字——看来蛇缠派的下一个目标,是南京的守梭人李守业。”
第二天早上,沈知微去医院看柳玉茹。柳玉茹还在昏迷中,躺在病床上,脸色依旧苍白,但呼吸已经平稳,医生说脱离了生命危险。沈知微把颈间的双鱼玉坠放在她的枕边,玉坠温温的,像带着她的体温,轻声说:“柳姨,我找到苏绣残片了,下一个线索在南京的云锦里。您教我母亲的盘金绣,我会好好学,不会让织艺失传的。您快点醒过来吧,苏婉还等着您教她隐光绣呢,她还想跟您学怎么盘金线的接头,怎么绣出会变颜色的戏袍。”
离开医院前,苏婉把苏绣残片缝在了沈知微的衣襟里,针脚藏在褶皱中,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用的是“藏针绣”的手法:“柳姨说,残片要贴身带,蛇缠派的人能闻‘丝气’,就是不同丝线的味道,贴身带就不容易被发现了,体温能盖住丝气。”她还递过来一个香囊,绣着一朵小兰花,是“虚实针”绣的,里面装着晒干的蚕丝,蚕丝是去年的新丝,晒得很干,带着点清香:“这蚕丝能掩盖残片的丝气,蛇缠派的人就闻不到了。还有这个铜绣绷,边缘刻着‘守’字,是守梭人的信物,你带着它,南京的守梭人就知道你是自己人,不会对你有防备。”
苏婉送沈知微到火车站时,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根“雨过天青”色的丝线:“这是柳姨染的最后一批线,她说要给你母亲留着。你带着它,南京的李爷爷见了,就知道你是曼卿阿姨的女儿。”
火车驶向南京时,沈知微摸了摸衣襟里的残片,残片贴着心口,温温的;铜绣绷在手里握着,有点沉,边缘的“守”字硌着掌心,像在提醒她要守住责任。雨还在下,她望着窗外的稻田,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灰云,像一块大镜子;想起柳玉茹没绣完的那半朵牡丹——那半朵花,像在指引她,下一个谜团,就藏在南京云锦的金线里,藏在守梭人的心意里。她打开母亲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用母亲给她的红笔写下:
“昆山,柳姨遇袭,幸得救治;绣鬼落网,罪有应得;苏绣残片到手,线索指向南京。陈三提到‘顾首领’,蛇缠派目标明确,需警惕。守梭人之路,虽难,亦要走下去,为了母亲,为了周伯,为了所有守护织艺的人。”
日记的字迹旁边,她用红笔描了个小小的织梭,像周伯的竹梭,像柳玉茹的绣针,像所有守梭人传递给她的心意,陪着她,继续往下走。她摸出苏婉给的“雨过天青”丝线,放在鼻尖闻了闻,是母亲熟悉的味道,像母亲在身边,轻轻说“别怕,妈妈在”。
作者有话说:
“柳记戏袍”在昆山老城区的巷子里,门楣上挂着个天青色的苏绣幌子,上面绣着个红脸关公,额间的“七星痣”用的是“盘金绣”,金线是真金捻的,在雨里泛着暖光,哪怕隔着雨帘,都能看见线迹里的精致,每一针都压得很实,不会掉金。幌子的边角磨得发毛,是被风吹了多年的缘故,却依旧挺括,像柳玉茹的性子——母亲在日记里写过,柳玉茹是“绣活里的倔脾气,针脚不平整绝不收工”。
门是虚掩着的,里面传来清脆的声音,像刚剥壳的蚕茧,软乎乎的:“姑娘是找柳姨吗?”
一个少女探出头来,穿着蓝布衫,袖口和领口都绣着浅绿的缠枝莲,是“打籽绣”的,籽粒小小的,像小米粒;辫子上系着粉绿的绣线发带,发带末端还留着绣针的针眼;手指尖沾着红丝线,应该是刚绣完旦角的唇色,指尖还带着点丝线的毛糙感。“我叫苏婉,是柳姨的徒弟。她去剧院给角儿送戏袍了,要傍晚才回来呢。姑娘要是不介意,进来等吧,炉上还煮着姜茶,加了红糖,驱驱寒。”
沈知微跟着苏婉走进店里,一股苏绣特有的丝线香扑面而来,混着煮姜茶的甜香,让人心里暖融融的。屋里挂满了戏袍,生旦净末丑的行头一应俱全:旦角的绣花裙,裙摆绣着百鸟朝凤,用的是“打籽绣”,籽粒饱满得像刚摘的石榴,每只鸟的羽毛都用了不同颜色的丝线,连鸟爪的纹路都绣得清清楚楚;净角的靠旗,用金线盘出龙纹,针脚密得看不见缝隙,金线是真金箔捻的,掂着有分量;丑角的衣袍,虽然颜色鲜艳,却也绣着细碎的花纹,一点都不含糊,比如衣襟上绣的小铜钱,用的是“扣针绣”,边缘很整齐。正中央的衣架上,挂着件白色的小生袍,领口用“虚实针”绣着缠枝莲,针脚密得像鱼鳞,远看像莲花浮在绢面上,连花瓣上的露珠都用透明丝线勾了出来,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这是给省昆剧院的张角儿做的,”苏婉走过去,轻轻碰了碰花瓣,指尖小心翼翼的,像是怕碰坏了露珠,“柳姨说,小生袍要干净、秀气,所以用了最细的真丝线,比头发丝还细,每针比普通的虚针短半分,这样绣出来的莲花才软,像真的一样,风一吹就能动。张角儿上次来试穿,说穿上就像真的成了戏里的书生,连走路都轻了。”苏婉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里面画满了莲花的绣法草图,“这是柳姨教我画的,说‘先画再绣,心里才有数’。”
沈知微走到小生袍前,指尖轻轻覆在莲瓣上,突然觉出一种熟悉的力道——和母亲绣手帕时的力道一模一样,绣到瓣尖时会轻轻上挑,让花瓣带着点翘劲,显得更灵动,像刚开的莲花,还带着朝气。她还发现,有几针绣线是“雨过天青”色,这线极难染,需要用湖州的湖水,还要晒够七七四十九天,每天都要翻晒,不能淋雨,只有守梭人之间才会互赠,外人根本找不到,连苏州的大织坊都未必有。她想起母亲当年染这线时,柳玉茹还来帮忙翻晒,两人在院子里哼着昆曲,说“这线要染出天的蓝,得有昆曲的软劲”。
“柳姨最会盘金绣了,”苏婉拉着她走到一件红色的武生靠前,靠上的甲片都是用金线盘的,在灯光下闪着光,像真的盔甲,“你看这甲片,金线得用真金抽成丝,再缠在棉线上,这样舞台上亮,还不容易断,唱完一出戏都不会掉金。接头的地方要藏得无影无踪,像戏里的变脸一样,没人能看出来。柳姨教我盘金线时,让我练了三个月的接头,我总藏不好,线头上翘,她就握着我的手,一点点教我怎么把线头压在下面,说‘盘金要像做人,要稳,不能露怯’。”苏婉说着,模仿柳玉茹的动作,手指捏着假想的金线,慢慢压下去。
沈知微想起母亲日记里写的“隐光绣”,那是一种能随光线变化图案的绣法,母亲说过,柳玉茹最擅长这个,能把暗纹藏在金线里,只有舞台灯照到特定角度才会显出来。她试探着问:“苏婉,柳姨是不是在研究隐光绣?我母亲以前跟我提过,说这种绣法很神奇,能随灯光变图案,比如旦角的裙子,开场是粉的,唱到高潮就变成红的,像变魔术一样。”
苏婉的眼睛一下子瞪圆了,像受惊的小鹿,手里的绣针都差点掉了:“你怎么知道?柳姨总把自己关在里屋研究,半夜还亮着灯,桌上摊着好多旧图纸,有民国的,还有清代的。她说等研究成了,做出来的戏袍在舞台上能变颜色,角儿唱到动情处,衣服也跟着变,多有意思啊。”苏婉突然往后退了半步,眼神里多了点警惕,“你……你到底是谁?柳姨说这是守梭人的技法,不能让外人知道,上次有个穿西装的男人来问,柳姨直接把他赶出去了,说‘不懂织艺的人,不配看我的绣活’。”
沈知微连忙从颈间解下玉坠,又掏出母亲的日记,翻到画着守梭结的那页:“我是沈曼卿的女儿沈知微,这是母亲的双鱼玉坠,她教过我守梭结。你看,”她用手指在桌上比画,“守梭结要像小梭子,尾端绕三圈,柳姨肯定教过你对不对?”
苏婉盯着玉坠看了半天,又对照着日记里的守梭结比了比,才松了口气,拉着沈知微的手:“原来你是曼卿阿姨的女儿!柳姨总跟我提起她,说她是‘苏绣里的精灵,针脚能说话’。刚才我不该怀疑你,对不起。”
话音刚落,院外就传来慌乱的脚步声,还带着喘息声,像跑了很远的路。一个穿着灰色短打的男人跌撞进来,手里攥着一件戏袍的袖子,上面沾着暗红的血,血渍已经半干了,凝固在绢面上;他的脸色苍白得像纸,嘴唇都没了血色,声音抖得厉害:“苏婉!快……快叫救护车!柳姨她……柳姨在剧院后台出事了!胸口插着根绣针,流了好多血,我看着都怕!”
沈知微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像被丝线勒住,喘不过气。她和苏婉跟着男人往剧院跑,苏婉跑得急,还差点摔了一跤,沈知微扶住她,才稳住。雨还在下,把衣服都打湿了,贴在身上,凉得打颤,头发丝沾在脸上,痒得难受,却没时间擦。剧院在昆山的中心地带,后台里乱得很,脂粉味混着雨水的潮气,还有淡淡的血腥味,冲得人鼻子疼;地上扔着戏妆的盒子,胭脂、水粉撒了一地,像打翻的调色盘;一件绣着“牡丹亭”字样的戏袍被扔在地上,上面踩满了脚印,牡丹的花瓣都被踩烂了。
化妆间的地上,柳玉茹倒在戏袍堆里,脸色苍白得像纸,一点血色都没有;胸口插着一根大戏针,针尾缠着红丝线,是绣旦角唇色的线,针身已经没入了胸口,只有一小截露在外面,周围的血渍晕开,像一朵暗红的花。旁边扔着一把银质的“盘金刀”,刀身刻着蛇形花纹,和苏州周伯案里的梭刀花纹一样,花纹里还沾着点丝线,是“雨过天青”色的——和母亲的丝线一样。
柳玉茹手边放着件未完成的粉花旦戏袍,袖口用红丝线绣了半朵牡丹,针脚还很新,线头上的绒毛都没掉,应该是出事前刚绣的,针还插在花瓣的中心,没来得及拔出来。沈知微蹲下身,轻轻拨开花旦戏袍的丝线,指尖觉出熟悉的震动——绣针的走向里藏着坚定的力道,像柳玉茹故意注了劲,想要留下什么,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可她翻遍了戏袍的袖口、领口,都没找到线索,直到苏婉提醒:“柳姨绣牡丹时,总喜欢在花瓣的阴影处藏小字,说‘光明处的花纹是给人看的,阴影里的才是心里话’。”
沈知微立刻用放大镜照着牡丹的阴影处,果然在最里面的花瓣上,用“虚实针”藏着米粒大的白丝线小字:“云锦藏南京,金梭映月光”——针脚比柳玉茹平时的急,线迹有些歪,显然是遇险时匆忙绣的,连线头都没来得及剪。可她刚看清字,就发现旁边还有个模糊的“李”字,像是没绣完,又像是故意留下的干扰——蛇缠派的人会不会已经来过,动过戏袍?她摸了摸戏袍的面料,发现袖口的丝线有些松散,是被人扯过的痕迹,显然有人在她之前,试图找过线索。
“李警官!你怎么来了?”苏婉突然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惊喜,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沈知微抬头,看见李伟带着两个警员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个文件夹,文件夹上沾着点雨水。原来沈知微在来昆山的路上,就给李伟发了消息,说柳玉茹可能有危险,李伟担心她的安全,特意给了她一个伪装成蚕茧的信号器,让她遇到危险就按。刚才在戏袍店确认身份后,沈知微悄悄按了信号器,李伟收到信号就立刻带着人赶了过来。
“柳姨还有呼吸吗?”李伟蹲下身,动作很轻,怕碰疼了柳玉茹,他摸了摸柳玉茹的颈动脉,指尖能觉出微弱的跳动,“还有微弱的脉搏,救护车应该快到了,再坚持一会儿。”他看向沈知微,眼神里带着询问:“你刚才说柳姨绣了线索?在哪?我们得记下来,说不定和织影图有关。”
沈知微指了指粉花旦戏袍的袖口,指尖轻轻点着牡丹:“在牡丹下面,用白丝线绣的,得仔细看才能看见,不凑近根本发现不了。是‘云锦藏南京,金梭映月光’,应该是指下一个线索在南京的云锦里,金梭可能是信物,就像周伯给我的竹梭一样。”她顿了顿,补充道,“不过戏袍被动过,旁边还有个没绣完的‘李’字,可能是蛇缠派留下的干扰线索,得小心分辨。”
李伟用放大镜看了看,点了点头,眉头却皱得更紧了:“和周伯案的线索对上了,织影图的残片应该分在不同的地方,每个守梭人护着一块,蛇缠派就是在找这些残片。”他对身边的警员说,“把现场保护好,特别是那件戏袍,还有那把盘金刀,都要作为证物带走,小心点,别弄坏了戏袍上的线索。”
苏婉突然哭出声,坐在地上,手里攥着柳玉茹没绣完的牡丹,眼泪掉在绢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柳姨说,蛇缠派的人找过她,要她交‘戏袍篇’的残片,她不肯,说残片是守梭人的命,不能给坏人。那些人就威胁她,说要杀了她,还砸了她的绣绷,线都扯断了……”苏婉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红锦盒,锦盒上绣着小织梭,是柳玉茹绣的,递到沈知微手里,手还在抖,“柳姨还说,要是她出事,就让我把这个交给带双鱼玉坠的姑娘,说这是守梭人的信物。”
沈知微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块苏绣残片,绣着昆曲的水袖,水袖的边缘用金线绣了个圈,是守梭人的标记;残片的面料是杭绸的,柔软但有韧性,摸上去滑滑的。她把这块残片和苏州带来的缂丝残片拼在一起,云纹刚好衔接水袖,组成了一个南京云锦“宝相花”的纹样,中心藏着一个织梭的符号——果然是下一个线索,和柳玉茹绣的字对上了。可她突然注意到,苏绣残片的水袖边缘,有一根金线是掺铅的,带着点铅味——这是蛇缠派的金线,难道残片被人动过手脚?
玉坠突然发烫,像揣了个小暖炉,沈知微的脑海里闪过一幅画面:母亲在柳玉茹的织坊里,两人坐在竹绷前,柳玉茹教母亲盘金绣,母亲的金线总断,线头像炸开的花,柳玉茹就笑她“手太急了,织艺要沉心,不能慌”,然后把自己的金线递给她,说“用我的,这线韧,不容易断”。画面里,柳玉茹的织绷上,也放着一块苏绣残片,和现在手里的一模一样,只是水袖边缘的金线是纯金的,没有铅味。她再仔细看手里的残片,发现掺铅的金线是后来缝上去的,针脚很粗,和柳玉茹的细腻完全不同——显然是蛇缠派的人故意缝上去,想让她误以为残片是假的,或者追踪她的位置。
“柳姨的绣绷还在店里,”苏婉擦干眼泪,站起身,眼睛红红的,却透着坚定,“柳姨说绣绷上有她的‘盘金密码’,只有懂织艺的人才能看懂,外人看就是普通的盘金绣。我们去店里看看吧,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帮柳姨报仇,帮警察抓住坏人。”
沈知微和李伟跟着苏婉回到“柳记戏袍”,绣绷放在里屋的桌子上,绷着块淡紫的绢,上面用粉线画着半朵牡丹,粉线是柳玉茹用滑石粉调的,容易擦掉;旁边放着一张写满数字的纸条,有些地方被汗水晕开,字迹有些模糊,纸的边缘还有被指尖捏出的褶皱,显然柳玉茹拿了很久。“这就是‘盘金密码’,”沈知微拿起纸条,对李伟说,“每个数字对应盘金针法的转角角度,比如‘30’就是转30度,‘90’就是转90度,这样盘出来的金线才会形成特定的图案。我母亲教过我认这个——你看,柳姨写‘60’的时候改了好几次,纸都蹭破了,肯定是很紧张,怕密码错了,怕我看不懂。”
可她按照数字在绢上盘金线时,却只盘出了一半图案,另一半怎么都对不上。苏婉突然想起:“柳姨说过,盘金密码要配着昆曲的《牡丹亭》唱段才有用,每个数字对应唱词的字数,比如‘30’对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10个字),要重复三遍,才能找到转角的节奏。”沈知微立刻哼起《牡丹亭》的唱段,跟着节奏调整盘金的角度,果然,金线慢慢盘出字来:“戏服夹层,影在光中”——和柳玉茹的字迹一样,工整又有力。
沈知微立刻走到那件粉花旦戏袍前,小心地拆开衣领的夹层,夹层是用细棉线缝的,一扯就开;里面藏着一张薄如蝉翼的纱纸,是湖州产的桑皮纸,很轻,风一吹就飘;上面用“发丝绣”绣着小字——发丝绣是苏绣里最细的技法,用头发丝当线,不仔细看根本看不见,得凑到灯前,眯着眼才能看清。沈知微用放大镜看了半天,才看清上面的字:“当心‘绣鬼’,他能模仿任何人的针脚,别信你看到的绣活,他可能会假装成自己人。”
“绣鬼?”李伟皱起眉头,从文件夹中拿出一张照片,照片都有些卷边了,“吴江的王顺才案里,死者身边也有一张写着‘绣鬼将至’的纸条,我们怀疑这是蛇缠派的头目之一,专门模仿织匠的针脚,混进织坊找残片。”他对身边的警员说,“立刻排查昆山所有会苏绣、能模仿他人针脚的织匠,特别是和王顺才、柳玉茹有过接触的人,重点查以前在织坊做过学徒,后来离开的人。”
当晚,沈知微住在苏婉家。苏婉的家就在戏袍店的后院,是个小院子,栽着棵桂花树,虽然没开花,却也有淡淡的香,是叶子的清香;院子里还有个小井,井水很凉,白天苏婉还用井水冰过西瓜。沈知微躺在床上,却睡不着,总想着柳玉茹的事,还有那个神秘的“绣鬼”,不知道他会不会来找她们。她摸出怀里的苏绣残片,用放大镜再看,发现水袖的金线里,还藏着一个小小的“陈”字——难道绣鬼姓陈?
半夜,她被“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像有老鼠在啃东西,又像有人在拆丝线。她撩开窗帘一看,看见一个穿红戏袍、戴杨贵妃脸谱的黑影,在戏袍堆里翻找着什么,手里拿着一把盘金刀,动作很轻,却很熟练,像经常做这种事。黑影拿起那件粉花旦戏袍,用一把小钩子拆着衣领的缝线,手法和柳玉茹平时拆线的手法一模一样——都是从右往左拆,钩子的角度都一样,连拆到打结的地方会停顿一下的习惯都像。
沈知微一下子就认出了,这是“绣鬼”,他在模仿柳玉茹的手法!“找到了……”黑影沙哑地笑了一声,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很难听,像生锈的铁在摩擦。他从衣领夹层里摸出一张纱纸,看了一眼,就塞进怀里,然后拿起那件粉花旦戏袍,想要离开。
沈知微屏住呼吸,从桌上拿起一个水盆,里面是白天剩下的冷水,还带着井水的凉。她轻轻推开门,脚步很轻,像猫一样,趁着黑影专注整理戏袍的功夫,把水一下子泼了过去。水浇在黑影的脸上,脸谱上的油彩融化了,顺着脸颊往下流,像血一样,红的、白的混在一起,看着很吓人;黑影的戏袍也湿了,贴在身上,露出里面的黑衣服,衣服的袖口上,绣着一个小小的“陈”字。
“谁?!”黑影转过身,手里的盘金刀对着沈知微,刀光闪着冷光,“交出彩旦戏袍里的残片!不然我杀了你!”他的声音更凶了,像要吃人。
苏婉被吵醒了,从屋里冲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绣花绷子,绷子上还绷着半块绣布,对着黑影的后背就砸了过去:“不许伤人!柳姨说了,要保护好残片,不能给你这种坏人!”绣花绷子砸在黑影身上,断成了两半,绣布掉在地上,丝线散开了,缠在黑影的腿上。
沈知微趁机抓起桌上的苏绣残片,紧紧攥在手里,拉着苏婉从后门跑了出去。两人在雨巷中狂奔,雨水打在脸上,疼得睁不开眼,脚下的青石板很滑,好几次都差点摔倒;身后传来黑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还有他的喊声:“别跑!把残片交出来!”跑了大概十分钟,就看见前面有警灯在闪,红蓝交替的光映在墙上,像在跳舞——是李伟带着警员来了。原来李伟安排了警员在附近巡逻,刚才收到沈知微的信号器反馈,又听见巷子里的动静,就立刻赶了过来,来得正好。
黑影见有警察,转身就想跑,却被警员拦住了,警员动作很快,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胳膊。经过一番打斗,黑影终于被制服了,他还想挣扎,却被按在地上,动弹不得。警方从他身上搜出了多副绣针、各种颜色的丝线,还有一本笔记本——里面记着各种绣法的针脚特点,连柳玉茹绣牡丹时喜欢在瓣尖多绣一针的习惯都画得很详细,最后一页还标着“残片藏于水袖夹层”,是他提前打听好的。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一个名字:陈三。
“他就是绣鬼,”李伟拿着审讯记录,对沈知微说,“他叫陈三,以前是苏绣艺人,在柳玉茹的织坊做过学徒,后来因为绣活总被柳玉茹批评‘没魂’,就离开了。去年被蛇缠派收买,专门模仿其他织匠的针脚,已经杀了三个守梭人了,王顺才就是他杀的。他的住处还搜出了大量模仿织匠风格的作品,连省博的专家都差点看走眼,以为是真的古绣。”
沈知微想起苏绣残片上的“陈”字,原来绣鬼就是陈三。她突然问:“他有没有提到,为什么要找织影图的残片?蛇缠派到底想干什么?”
李伟摇了摇头:“他只说‘顾首领’要残片,其他的不肯说。不过我们在他的住处,发现了一张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地图,上面标着‘李守业’的名字——看来蛇缠派的下一个目标,是南京的守梭人李守业。”
第二天早上,沈知微去医院看柳玉茹。柳玉茹还在昏迷中,躺在病床上,脸色依旧苍白,但呼吸已经平稳,医生说脱离了生命危险。沈知微把颈间的双鱼玉坠放在她的枕边,玉坠温温的,像带着她的体温,轻声说:“柳姨,我找到苏绣残片了,下一个线索在南京的云锦里。您教我母亲的盘金绣,我会好好学,不会让织艺失传的。您快点醒过来吧,苏婉还等着您教她隐光绣呢,她还想跟您学怎么盘金线的接头,怎么绣出会变颜色的戏袍。”
离开医院前,苏婉把苏绣残片缝在了沈知微的衣襟里,针脚藏在褶皱中,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用的是“藏针绣”的手法:“柳姨说,残片要贴身带,蛇缠派的人能闻‘丝气’,就是不同丝线的味道,贴身带就不容易被发现了,体温能盖住丝气。”她还递过来一个香囊,绣着一朵小兰花,是“虚实针”绣的,里面装着晒干的蚕丝,蚕丝是去年的新丝,晒得很干,带着点清香:“这蚕丝能掩盖残片的丝气,蛇缠派的人就闻不到了。还有这个铜绣绷,边缘刻着‘守’字,是守梭人的信物,你带着它,南京的守梭人就知道你是自己人,不会对你有防备。”
苏婉送沈知微到火车站时,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根“雨过天青”色的丝线:“这是柳姨染的最后一批线,她说要给你母亲留着。你带着它,南京的李爷爷见了,就知道你是曼卿阿姨的女儿。”
火车驶向南京时,沈知微摸了摸衣襟里的残片,残片贴着心口,温温的;铜绣绷在手里握着,有点沉,边缘的“守”字硌着掌心,像在提醒她要守住责任。雨还在下,她望着窗外的稻田,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灰云,像一块大镜子;想起柳玉茹没绣完的那半朵牡丹——那半朵花,像在指引她,下一个谜团,就藏在南京云锦的金线里,藏在守梭人的心意里。她打开母亲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用母亲给她的红笔写下:
“昆山,柳姨遇袭,幸得救治;绣鬼落网,罪有应得;苏绣残片到手,线索指向南京。陈三提到‘顾首领’,蛇缠派目标明确,需警惕。守梭人之路,虽难,亦要走下去,为了母亲,为了周伯,为了所有守护织艺的人。”
日记的字迹旁边,她用红笔描了个小小的织梭,像周伯的竹梭,像柳玉茹的绣针,像所有守梭人传递给她的心意,陪着她,继续往下走。她摸出苏婉给的“雨过天青”丝线,放在鼻尖闻了闻,是母亲熟悉的味道,像母亲在身边,轻轻说“别怕,妈妈在”。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