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云锦玄机
南京秦淮河的暮色是被画舫的灯笼染透的。橘红的光从船窗泼出来,落在水面上,像把云锦的金线撒进了河里——先是浅橙,再晕成淡紫,最后沉成深灰,层层叠叠的颜色,像极了云锦“妆花”技法里的渐变色。沈知微站在“李记云锦”门口,手里攥着苏婉给的“雨过天青”丝线,线尾在风里飘着,刚好蹭到门楣上挂着的云锦幌子。
幌子是天青色的,绣着一朵宝相花,用的是“金宝地”技法——金线铺底,彩色丝线织花,金线是真金箔捻的,摸上去硌手,却泛着柔润的光。风一吹,幌子晃起来,宝相花的影子落在青石板上,像活了似的。
“姑娘是找我爷爷吗?”一个穿淡绿旗袍的少女从店里跑出来,旗袍下摆扫过门槛,露出绣在衣角的小朵宝相花。她的发簪是用云锦做的,小小的一朵,外面裹了层透明纱,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我叫李玥,是李守业的孙女。爷爷早上去云锦研究所送样了,临走前说,要是有个带双鱼玉坠、揣着‘雨过天青’线的姑娘来,就把这个给你。”
李玥递过来一个正红色的云锦荷包,上面织着“寸锦寸金”四个字,金线的边缘还织了圈细银线,在暮色里闪着微光。沈知微拆开荷包的琵琶结——结打得紧实,她费了点劲才解开,里面是半张泛黄的云锦纹样图纸,墨笔勾的宝相花线条里带着股韧劲,花瓣的弧度和母亲日记里夹的李守业信笺上的图样一模一样。图纸边缘撕得参差不齐,像是匆忙间扯下来的,纸角还沾着点云锦的金线碎屑。可她仔细一看,发现图纸的背面,用铅笔写着个“假”字,字迹很淡,是李守业的笔迹——显然这张图纸是假的,李守业故意留下,试探来人是不是守梭人。她想起母亲说过,李守业心思细,最会用“真假对辨”的法子考验人,心里不禁佩服。
“爷爷说,要是他过了申时还没回来,就让你去云锦研究所找‘密码’。”李玥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旗袍衣角,声音里藏着担忧,“他还说,最近别跟穿西装的陌生人说话——那些人总来店里打听‘古云锦技法’,上周还想进里屋看太爷爷传下来的大花楼织机,爷爷把他们赶出去了,说‘不懂云锦的人,碰了织机是糟蹋’。”她突然想起什么,补充道,“爷爷还说,真的图纸藏在太爷爷的织机里,要按‘经三纬二’的顺序拉经线,才能把图纸露出来——这是守梭人的‘启机咒’,只有懂云锦的人才知道。对了,爷爷还教过我,拉经线时要念‘经不动,纬动,心要静’,不然机关不会开。”
沈知微跟着李玥走进店里,一股混着金线与桑蚕丝的香气扑面而来。屋里摆着一架两层高的红木织机,机身上刻着“民国三十年,李福山置”,有些地方掉了漆,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却依旧透着庄重——像一位坐了几十年的老人,安静地守着满屋子的云锦。
“这是太爷爷传下来的大花楼织机,”李玥走到织机旁,手轻轻搭在机梁上,语气里满是骄傲,“太爷爷以前给宫里织过云锦,慈禧太后的寿袍就是他织的,寿袍上的‘百鸟朝凤’用了八十种颜色的丝线,织了整整一年。爷爷说这织机有灵性,心不静的时候织,经线准断——上次我急着绣荷包,没静坐就上梭,结果断了三根经线,爷爷罚我抄了十遍《云锦针法要诀》。”李玥指着织机上的一个小铜铃,“这个铃是太爷爷装的,织到关键处铃会响,提醒人别分心,上次爷爷织‘金宝地’时,铃响了三次,他说那是太爷爷在提醒他线要捻紧。”
沈知微按照李玥说的,先默念“经不动,纬动,心要静”,然后找到织机上的经线,按“经三纬二”的顺序轻轻拉动——第三根经线、第二根纬线,再第三根经线……拉到第七次时,织机的横梁突然弹开一个小暗格,里面放着张完整的云锦图纸,上面不仅有宝相花的纹样,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标注着“金宝地”技法的金线捻制方法,是李守业的笔迹,旁边还画着个小小的织梭符号,和周伯的竹梭、柳玉茹的苏绣残片上的符号一样。图纸的边角还沾着点蚕沙的痕迹,是李守业用来防潮的,母亲说过,守梭人都用蚕沙保存重要图纸,能防虫蛀。
“爷爷说这是织影图‘云锦篇’的一部分,要等‘苏州来的姑娘’拼合——就是你吧?”李玥从织机旁拿起一块蓝色云锦残片,边缘剪得齐整,递到沈知微手里,“他最近总在深夜织这个,关着灯,只开个小台灯,说要‘补完太爷爷没织完的活’。有次我半夜起来喝水,看见他对着残片哭,嘴里还念着‘曼卿,你什么时候来取啊’。”
沈知微指尖刚碰到残片,颈间的玉坠突然发烫——她觉出一种沉稳的力道,不急不躁,每一针都透着认真,像能看见李守业坐在织机前的模样:背挺得笔直,双手握着提花杆,嘴里哼着南京小调《茉莉花》,织到宝相花的花瓣时,会停下来对着灯光看半天,要是线歪了半分,就毫不犹豫地拆了重织。这是玉坠在传递织者的心意,母亲说过,“李派云锦的力道最稳,像秦淮河的水,看着柔,却能扛住风浪”。她想起自己找母亲的这一路,周伯的牺牲、柳玉茹的遇险,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怕自己辜负了这些守梭人的信任。
她翻到残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个“李”字,最后一笔拉得很长,像在强调什么,旁边还有个织梭符号——和周伯给的竹梭、柳玉茹的苏绣残片上的符号一模一样。“爷爷是不是在宝相花里藏了东西?”沈知微指着残片上的花芯,“我从苏州和昆山带来的残片,拼起来也是宝相花,就缺云锦这部分。”
“可不是嘛!”李玥眼睛亮了,拉着沈知微往里屋走,“爷爷说宝相花是‘万花纹’,能藏天下的秘密。有次我起夜,看见他对着一张老照片哭——照片上有个穿蓝旗袍的阿姨,长得跟你有点像,爷爷说那是你母亲沈曼卿,是他的老伙计。他们以前总一起在织机旁讨论技法,爷爷还说,你母亲织云锦的‘挖花盘织’,比他还细。”
里屋的桌子上摆着个木盒,李玥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沈曼卿站在中间,穿浅蓝旗袍,手里拿着云锦梭;旁边是穿藏袍的扎西,抱着唐卡;还有个穿蜀绣服饰的老婆婆,握着绣花针;李守业站在最右边,手里举着一块刚织好的宝相花云锦,笑得露出牙齿。照片的背景是成都锦里的牌坊,下面写着“守梭人乙未年聚会”。照片的背面,用钢笔写着“心织术非控心,乃织心”,是母亲的字迹,旁边还有李守业的批注:“曼卿所言极是,蛇缠派误读矣”。照片的边角还贴着一小块云锦碎料,是“金宝地”的,颜色和李守业手里的云锦一模一样。
“爷爷说,他们每年都聚会,交换织艺的消息。”李玥用指尖碰了碰照片上的沈曼卿,“他还说,你母亲教过他‘守梭结’,他学了半个月才学会,总把结织成歪的,你母亲就笑他‘手太笨’。有次聚会,你母亲还帮他补过织机上的经线,说‘守梭人要互相帮衬,才对得起织艺’。”
正说着,店门突然被“砰”地撞开。一个穿白工作服的男人跌撞进来,衣服上沾着云锦金线,还沾了点泥土,脸色白得像纸,嘴唇干裂得渗血:“不好了!李老……李老他出事了!研究所的织造车间里,只有织机还在转,地上有血,还有蛇形记号——跟苏州那个案子一模一样!”
沈知微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手里的残片差点掉在地上。李玥的脸瞬间没了血色,抓住男人的胳膊追问:“我爷爷呢?他是不是被人带走了?”
“不清楚!我去送样的时候,就看见车间乱成一团,织机还在‘咔嗒咔嗒’转,地上有几滴血,还有个蛇形的记号……”男人是研究所的王所长,他扶着墙喘着气,眼神慌乱,“李老早上还跟我说,要在‘万历云锦’里藏暗纹,给省博的展览用,怎么就……”
沈知微攥紧手里的“雨过天青”丝线,突然想起苏婉说的“蛇缠派会闻丝气追踪”——王所长的白大褂上,除了云锦的金线味,还飘着一丝淡淡的铅味。她悄悄碰了碰李玥的胳膊,递了个“小心”的眼神,然后对王所长说:“我们现在就去研究所,说不定能找到爷爷留下的线索。”她一边说,一边悄悄摸出李伟给的信号器,按了一下——南京的陈警官是李伟提前联系好的,收到信号就会往研究所赶。她心里怀疑:王所长怎么会这么巧,刚好在李守业出事时出现?他衣服上的铅味,是不是蛇缠派的记号?
云锦研究所离“李记云锦”不远,就在秦淮河畔的一栋老楼里。楼外爬满了爬山虎,绿油油的叶子遮住了半扇窗,却挡不住里面传来的织机声——“咔嗒、咔嗒”,单调又刺耳,在安静的暮色里格外瘆人。沈知微故意走在后面,指尖捏着“雨过天青”丝线,悄悄将线头粘在王所长的白大褂下摆上——这是母亲教她的追踪法子,蚕丝的韧性强,不易断,还能留下“丝气”,方便后续辨认。
织造车间的门虚掩着,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金线锈味与淡淡血腥的气息扑面而来。沈知微第一眼就看见李守业常用的那架云锦织机还在空转,机上绷着块明黄色的“皇家云锦”,用“挖花盘织”绣的宝相花中心,赫然嵌着个黑色蛇形记号——是用掺铅的金线织的,颜色发暗,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和周伯案里的蛇形记号如出一辙。地上散落着红、黄、蓝三色丝线,是织宝相花的“三原色经”,有的线被扯得笔直,绷在织机脚与墙角之间,像一张破碎的网;几滴暗红的血迹已经凝固,在白色地砖上晕开,边缘还沾着点云锦碎屑——是“金宝地”技法特有的金线碎末,显然是李守业挣扎时蹭到的。
李守业的老花镜掉在织机旁,镜片碎了一块,镜腿上缠着根金线——沈知微凑过去细看,金线里掺着铅,指尖一碰,颈间的玉坠就发烫,是蛇缠派的东西。“李老今早来织‘万历云锦’,说要藏暗纹,”王所长跟在后面,声音抖得厉害,却总不自觉地往织机后的暗柜瞟,“他还跟我说,要是他没回去,就把这个交给找‘织影’的姑娘。”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染血的纸条,纸条皱巴巴的,字迹被血晕开了大半,只剩“金梭藏于五色线,影在机中”几个字还清晰,是李守业的笔迹,可笔画却比平时轻飘,像是模仿的。
沈知微接过纸条,指尖抚过纸面——真的血迹干后会发暗,且有粗糙感,可这张纸条上的“血渍”却泛着淡红,摸起来滑腻,像是用胭脂调的。她不动声色地将纸条递给李玥,用眼神示意她别碰,然后蹲下身,假装整理散落的丝线,余光瞥见王所长的手正往口袋里伸,衣料下隐约露出银质刀柄的弧度。“王所长,您说爷爷在织万历云锦?”沈知微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刻意的慌乱,“可这云锦的‘挖花盘织’,爷爷说过要按‘三经五纬’的顺序,您看这机上的经线,第三根和第五根都松了,不像是爷爷的手法啊。”
王所长愣了一下,眼神闪烁:“许……许是李老着急,没注意吧。”
“不对呀,”李玥突然插话,她攥着爷爷的老花镜,镜片反射的光刚好照在王所长的白大褂上,“爷爷织活最仔细,‘挖花盘织’前一定会先理经线,松一根都要重理,怎么会松两根?而且您刚才说爷爷要给省博织展件,可省博的展件爷爷上周就送过去了,今天来是补太爷爷没织完的‘宝相花残片’呀!”
王所长的脸色瞬间白了几分,后退半步,手终于从口袋里掏出——是一把银质花刀,刀身刻着蛇形花纹,和周伯胸口的梭刀纹路一模一样!“既然你们都看出来了,那我也不装了!”他的声音突然变粗,之前的慌乱消失得无影无踪,“顾首领要的是织影图残片,今天你们俩都别想走!”
沈知微早有准备,一把将李玥拉到织机后,同时抓起地上的“三原色经”,用力一扯——红色经线绷得笔直,刚好缠住王所长的手腕,金线的韧性让他一时挣脱不开。“李玥,按爷爷说的,找‘五行踏板’!”沈知微大喊,她记得李玥提过,太爷爷的织机有五行踏板,对应青、赤、黄、白、黑,藏着机关。
李玥立刻蹲到织机下,手指抚过五个颜色不同的踏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咬着唇没哭:“爷爷说过,踏板要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顺序踩!”她深吸一口气,先踩青色踏板(木),织机发出“咔嗒”一声,机梁上落下一根金线;再踩赤色踏板(火),踏板下弹出个小抽屉,里面放着半块云锦碎料;接着踩黄色(土)、白色(金)、黑色(水),最后一块踏板踩下时,织机顶部的提花装置慢慢降下来,露出一个暗格——里面放着本线装的《天工开物》,还有一张折得整齐的残片。
“残片在书里!”沈知微刚要去拿,王所长突然挣脱了经线,花刀对着她挥过来。沈知微侧身躲开,花刀划在织机上,留下一道深痕,金线被割断,“刺啦”一声,像断了的琴弦。就在这时,车间门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陈警官带着两个警员冲进来,手里举着枪:“张海涛,不许动!”
张海涛(王所长)脸色煞白,还想反抗,却被警员按在地上,花刀“当啷”掉在地上。“你们怎么知道……”他话没说完,就被手铐锁住了手腕。陈警官走到沈知微身边,递过一张照片:“这是真的王所长,被他绑架在郊区仓库,我们刚救出来。你按了信号器后,我们就跟着丝线痕迹过来的——你粘在他身上的‘雨过天青’丝,帮了大忙。”
沈知微松了口气,捡起地上的《天工开物》,翻开中间夹层,里面果然藏着一块云锦残片,和李玥手里的残片拼在一起,刚好是完整的宝相花,花芯处用细针刻着藏文“扎西德勒”。她想起母亲日记里提过,扎西是藏绣支的守梭人,在日喀则做唐卡,心里立刻明白,下一个线索在日喀则。
“爷爷肯定是被蛇缠派带往日喀则了!”李玥攥着残片,眼泪终于掉下来,“他们要心织术的秘密,才抓爷爷的!”
沈知微摸了摸残片,突然发现宝相花的花瓣上有细小的凹痕,用蚕沙水轻轻擦拭(她从口袋里掏出苏婉给的蚕沙香囊,倒出一点蚕沙泡在矿泉水里),花瓣上慢慢显露出淡褐色的字——是李守业的笔迹:“蛇缠派误认心织术为控心术,实则为‘织心’,用织纹引观者忆善念。扎西在日喀则,绿度母唐卡藏残片,需酥油灯照之。”
原来李守业早就料到危险,用守梭人独有的蚕沙水留了线索——蚕沙是保存丝线的常用材料,只有懂织艺的人才知道用它显字。陈警官拿着审讯记录走过来:“张海涛交代,顾首领要把李守业带往日喀则的废弃寺庙,逼他说‘控心口诀’,蛇缠派的‘织奴’已经在去日喀则的路上了,他们擅长模仿藏袍样式,容易混在人群里。”
当天半夜,沈知微住在研究所的宿舍里。窗外的秦淮河泛着冷光,画舫的灯笼已经熄灭,只有织机的余响仿佛还在耳边。她翻着李守业的研究笔记,里面夹着一张扎西写的藏文纸条,用汉语标了发音:“绿度母的眼睛藏真相,诚心者可见。”纸条边缘沾着酥油痕迹,是日喀则特有的味道。突然,窗外传来织机的“咔嗒”声——是太爷爷的大花楼织机!沈知微悄悄走到窗边,看见一个穿藏袍的黑影正在拆织机的提花装置,藏袍领口沾着云锦碎屑,手里的花刀刻着蛇形,正对着宝相花云锦划去。
“不许碰织机!”沈知微推开窗大喊,黑影回头,颧骨很高,眼神凶狠,用生硬的汉语骂了一句,转身就跑。李玥也被吵醒了,拿着提花板追出来,却只看见黑影消失在巷尾,地上留下一根掺铅的黑丝线——是蛇缠派的“追丝”,能顺着丝线找到目标。
“他们还在跟着我们。”沈知微捡起丝线,攥在手里,“明天去日喀则,我们得更小心。”
第二天早上,李玥把太爷爷传下来的提花板交给沈知微,板上刻着“李”字暗纹:“爷爷说,扎西师傅见了这个,就知道是自己人。还有这个云锦围巾,是爷爷去年织的,用‘挖花盘织’藏了暗纹,能挡风寒,也能掩盖残片的丝气。”她还往沈知微的口袋里塞了一小包真金捻线:“这线是爷爷特意给你的,金线下水不沉,遇到危险能当记号,扎西师傅认识爷爷的捻线手法。”
沈知微抱了抱李玥:“等我找到爷爷,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你。你好好看着织坊,别让陌生人碰太爷爷的织机,特别是穿藏袍或西装的。”
飞机飞向日喀则时,沈知微把围巾裹得紧了些,残片贴在脖子上,温得像李守业手心的温度。窗外的雪山越来越近,白得晃眼,颈间的玉坠轻轻发烫——她知道,日喀则的风里,不仅有雪的味道,还有新的挑战,可只要守梭人的心意还在,她就不会怕。下一个目的地,扎什伦布寺旁的扎西工坊,绿度母唐卡的眼睛里,藏着她要找的答案。
作者有话说:
幌子是天青色的,绣着一朵宝相花,用的是“金宝地”技法——金线铺底,彩色丝线织花,金线是真金箔捻的,摸上去硌手,却泛着柔润的光。风一吹,幌子晃起来,宝相花的影子落在青石板上,像活了似的。
“姑娘是找我爷爷吗?”一个穿淡绿旗袍的少女从店里跑出来,旗袍下摆扫过门槛,露出绣在衣角的小朵宝相花。她的发簪是用云锦做的,小小的一朵,外面裹了层透明纱,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我叫李玥,是李守业的孙女。爷爷早上去云锦研究所送样了,临走前说,要是有个带双鱼玉坠、揣着‘雨过天青’线的姑娘来,就把这个给你。”
李玥递过来一个正红色的云锦荷包,上面织着“寸锦寸金”四个字,金线的边缘还织了圈细银线,在暮色里闪着微光。沈知微拆开荷包的琵琶结——结打得紧实,她费了点劲才解开,里面是半张泛黄的云锦纹样图纸,墨笔勾的宝相花线条里带着股韧劲,花瓣的弧度和母亲日记里夹的李守业信笺上的图样一模一样。图纸边缘撕得参差不齐,像是匆忙间扯下来的,纸角还沾着点云锦的金线碎屑。可她仔细一看,发现图纸的背面,用铅笔写着个“假”字,字迹很淡,是李守业的笔迹——显然这张图纸是假的,李守业故意留下,试探来人是不是守梭人。她想起母亲说过,李守业心思细,最会用“真假对辨”的法子考验人,心里不禁佩服。
“爷爷说,要是他过了申时还没回来,就让你去云锦研究所找‘密码’。”李玥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旗袍衣角,声音里藏着担忧,“他还说,最近别跟穿西装的陌生人说话——那些人总来店里打听‘古云锦技法’,上周还想进里屋看太爷爷传下来的大花楼织机,爷爷把他们赶出去了,说‘不懂云锦的人,碰了织机是糟蹋’。”她突然想起什么,补充道,“爷爷还说,真的图纸藏在太爷爷的织机里,要按‘经三纬二’的顺序拉经线,才能把图纸露出来——这是守梭人的‘启机咒’,只有懂云锦的人才知道。对了,爷爷还教过我,拉经线时要念‘经不动,纬动,心要静’,不然机关不会开。”
沈知微跟着李玥走进店里,一股混着金线与桑蚕丝的香气扑面而来。屋里摆着一架两层高的红木织机,机身上刻着“民国三十年,李福山置”,有些地方掉了漆,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却依旧透着庄重——像一位坐了几十年的老人,安静地守着满屋子的云锦。
“这是太爷爷传下来的大花楼织机,”李玥走到织机旁,手轻轻搭在机梁上,语气里满是骄傲,“太爷爷以前给宫里织过云锦,慈禧太后的寿袍就是他织的,寿袍上的‘百鸟朝凤’用了八十种颜色的丝线,织了整整一年。爷爷说这织机有灵性,心不静的时候织,经线准断——上次我急着绣荷包,没静坐就上梭,结果断了三根经线,爷爷罚我抄了十遍《云锦针法要诀》。”李玥指着织机上的一个小铜铃,“这个铃是太爷爷装的,织到关键处铃会响,提醒人别分心,上次爷爷织‘金宝地’时,铃响了三次,他说那是太爷爷在提醒他线要捻紧。”
沈知微按照李玥说的,先默念“经不动,纬动,心要静”,然后找到织机上的经线,按“经三纬二”的顺序轻轻拉动——第三根经线、第二根纬线,再第三根经线……拉到第七次时,织机的横梁突然弹开一个小暗格,里面放着张完整的云锦图纸,上面不仅有宝相花的纹样,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标注着“金宝地”技法的金线捻制方法,是李守业的笔迹,旁边还画着个小小的织梭符号,和周伯的竹梭、柳玉茹的苏绣残片上的符号一样。图纸的边角还沾着点蚕沙的痕迹,是李守业用来防潮的,母亲说过,守梭人都用蚕沙保存重要图纸,能防虫蛀。
“爷爷说这是织影图‘云锦篇’的一部分,要等‘苏州来的姑娘’拼合——就是你吧?”李玥从织机旁拿起一块蓝色云锦残片,边缘剪得齐整,递到沈知微手里,“他最近总在深夜织这个,关着灯,只开个小台灯,说要‘补完太爷爷没织完的活’。有次我半夜起来喝水,看见他对着残片哭,嘴里还念着‘曼卿,你什么时候来取啊’。”
沈知微指尖刚碰到残片,颈间的玉坠突然发烫——她觉出一种沉稳的力道,不急不躁,每一针都透着认真,像能看见李守业坐在织机前的模样:背挺得笔直,双手握着提花杆,嘴里哼着南京小调《茉莉花》,织到宝相花的花瓣时,会停下来对着灯光看半天,要是线歪了半分,就毫不犹豫地拆了重织。这是玉坠在传递织者的心意,母亲说过,“李派云锦的力道最稳,像秦淮河的水,看着柔,却能扛住风浪”。她想起自己找母亲的这一路,周伯的牺牲、柳玉茹的遇险,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怕自己辜负了这些守梭人的信任。
她翻到残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个“李”字,最后一笔拉得很长,像在强调什么,旁边还有个织梭符号——和周伯给的竹梭、柳玉茹的苏绣残片上的符号一模一样。“爷爷是不是在宝相花里藏了东西?”沈知微指着残片上的花芯,“我从苏州和昆山带来的残片,拼起来也是宝相花,就缺云锦这部分。”
“可不是嘛!”李玥眼睛亮了,拉着沈知微往里屋走,“爷爷说宝相花是‘万花纹’,能藏天下的秘密。有次我起夜,看见他对着一张老照片哭——照片上有个穿蓝旗袍的阿姨,长得跟你有点像,爷爷说那是你母亲沈曼卿,是他的老伙计。他们以前总一起在织机旁讨论技法,爷爷还说,你母亲织云锦的‘挖花盘织’,比他还细。”
里屋的桌子上摆着个木盒,李玥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沈曼卿站在中间,穿浅蓝旗袍,手里拿着云锦梭;旁边是穿藏袍的扎西,抱着唐卡;还有个穿蜀绣服饰的老婆婆,握着绣花针;李守业站在最右边,手里举着一块刚织好的宝相花云锦,笑得露出牙齿。照片的背景是成都锦里的牌坊,下面写着“守梭人乙未年聚会”。照片的背面,用钢笔写着“心织术非控心,乃织心”,是母亲的字迹,旁边还有李守业的批注:“曼卿所言极是,蛇缠派误读矣”。照片的边角还贴着一小块云锦碎料,是“金宝地”的,颜色和李守业手里的云锦一模一样。
“爷爷说,他们每年都聚会,交换织艺的消息。”李玥用指尖碰了碰照片上的沈曼卿,“他还说,你母亲教过他‘守梭结’,他学了半个月才学会,总把结织成歪的,你母亲就笑他‘手太笨’。有次聚会,你母亲还帮他补过织机上的经线,说‘守梭人要互相帮衬,才对得起织艺’。”
正说着,店门突然被“砰”地撞开。一个穿白工作服的男人跌撞进来,衣服上沾着云锦金线,还沾了点泥土,脸色白得像纸,嘴唇干裂得渗血:“不好了!李老……李老他出事了!研究所的织造车间里,只有织机还在转,地上有血,还有蛇形记号——跟苏州那个案子一模一样!”
沈知微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手里的残片差点掉在地上。李玥的脸瞬间没了血色,抓住男人的胳膊追问:“我爷爷呢?他是不是被人带走了?”
“不清楚!我去送样的时候,就看见车间乱成一团,织机还在‘咔嗒咔嗒’转,地上有几滴血,还有个蛇形的记号……”男人是研究所的王所长,他扶着墙喘着气,眼神慌乱,“李老早上还跟我说,要在‘万历云锦’里藏暗纹,给省博的展览用,怎么就……”
沈知微攥紧手里的“雨过天青”丝线,突然想起苏婉说的“蛇缠派会闻丝气追踪”——王所长的白大褂上,除了云锦的金线味,还飘着一丝淡淡的铅味。她悄悄碰了碰李玥的胳膊,递了个“小心”的眼神,然后对王所长说:“我们现在就去研究所,说不定能找到爷爷留下的线索。”她一边说,一边悄悄摸出李伟给的信号器,按了一下——南京的陈警官是李伟提前联系好的,收到信号就会往研究所赶。她心里怀疑:王所长怎么会这么巧,刚好在李守业出事时出现?他衣服上的铅味,是不是蛇缠派的记号?
云锦研究所离“李记云锦”不远,就在秦淮河畔的一栋老楼里。楼外爬满了爬山虎,绿油油的叶子遮住了半扇窗,却挡不住里面传来的织机声——“咔嗒、咔嗒”,单调又刺耳,在安静的暮色里格外瘆人。沈知微故意走在后面,指尖捏着“雨过天青”丝线,悄悄将线头粘在王所长的白大褂下摆上——这是母亲教她的追踪法子,蚕丝的韧性强,不易断,还能留下“丝气”,方便后续辨认。
织造车间的门虚掩着,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金线锈味与淡淡血腥的气息扑面而来。沈知微第一眼就看见李守业常用的那架云锦织机还在空转,机上绷着块明黄色的“皇家云锦”,用“挖花盘织”绣的宝相花中心,赫然嵌着个黑色蛇形记号——是用掺铅的金线织的,颜色发暗,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和周伯案里的蛇形记号如出一辙。地上散落着红、黄、蓝三色丝线,是织宝相花的“三原色经”,有的线被扯得笔直,绷在织机脚与墙角之间,像一张破碎的网;几滴暗红的血迹已经凝固,在白色地砖上晕开,边缘还沾着点云锦碎屑——是“金宝地”技法特有的金线碎末,显然是李守业挣扎时蹭到的。
李守业的老花镜掉在织机旁,镜片碎了一块,镜腿上缠着根金线——沈知微凑过去细看,金线里掺着铅,指尖一碰,颈间的玉坠就发烫,是蛇缠派的东西。“李老今早来织‘万历云锦’,说要藏暗纹,”王所长跟在后面,声音抖得厉害,却总不自觉地往织机后的暗柜瞟,“他还跟我说,要是他没回去,就把这个交给找‘织影’的姑娘。”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染血的纸条,纸条皱巴巴的,字迹被血晕开了大半,只剩“金梭藏于五色线,影在机中”几个字还清晰,是李守业的笔迹,可笔画却比平时轻飘,像是模仿的。
沈知微接过纸条,指尖抚过纸面——真的血迹干后会发暗,且有粗糙感,可这张纸条上的“血渍”却泛着淡红,摸起来滑腻,像是用胭脂调的。她不动声色地将纸条递给李玥,用眼神示意她别碰,然后蹲下身,假装整理散落的丝线,余光瞥见王所长的手正往口袋里伸,衣料下隐约露出银质刀柄的弧度。“王所长,您说爷爷在织万历云锦?”沈知微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刻意的慌乱,“可这云锦的‘挖花盘织’,爷爷说过要按‘三经五纬’的顺序,您看这机上的经线,第三根和第五根都松了,不像是爷爷的手法啊。”
王所长愣了一下,眼神闪烁:“许……许是李老着急,没注意吧。”
“不对呀,”李玥突然插话,她攥着爷爷的老花镜,镜片反射的光刚好照在王所长的白大褂上,“爷爷织活最仔细,‘挖花盘织’前一定会先理经线,松一根都要重理,怎么会松两根?而且您刚才说爷爷要给省博织展件,可省博的展件爷爷上周就送过去了,今天来是补太爷爷没织完的‘宝相花残片’呀!”
王所长的脸色瞬间白了几分,后退半步,手终于从口袋里掏出——是一把银质花刀,刀身刻着蛇形花纹,和周伯胸口的梭刀纹路一模一样!“既然你们都看出来了,那我也不装了!”他的声音突然变粗,之前的慌乱消失得无影无踪,“顾首领要的是织影图残片,今天你们俩都别想走!”
沈知微早有准备,一把将李玥拉到织机后,同时抓起地上的“三原色经”,用力一扯——红色经线绷得笔直,刚好缠住王所长的手腕,金线的韧性让他一时挣脱不开。“李玥,按爷爷说的,找‘五行踏板’!”沈知微大喊,她记得李玥提过,太爷爷的织机有五行踏板,对应青、赤、黄、白、黑,藏着机关。
李玥立刻蹲到织机下,手指抚过五个颜色不同的踏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咬着唇没哭:“爷爷说过,踏板要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顺序踩!”她深吸一口气,先踩青色踏板(木),织机发出“咔嗒”一声,机梁上落下一根金线;再踩赤色踏板(火),踏板下弹出个小抽屉,里面放着半块云锦碎料;接着踩黄色(土)、白色(金)、黑色(水),最后一块踏板踩下时,织机顶部的提花装置慢慢降下来,露出一个暗格——里面放着本线装的《天工开物》,还有一张折得整齐的残片。
“残片在书里!”沈知微刚要去拿,王所长突然挣脱了经线,花刀对着她挥过来。沈知微侧身躲开,花刀划在织机上,留下一道深痕,金线被割断,“刺啦”一声,像断了的琴弦。就在这时,车间门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陈警官带着两个警员冲进来,手里举着枪:“张海涛,不许动!”
张海涛(王所长)脸色煞白,还想反抗,却被警员按在地上,花刀“当啷”掉在地上。“你们怎么知道……”他话没说完,就被手铐锁住了手腕。陈警官走到沈知微身边,递过一张照片:“这是真的王所长,被他绑架在郊区仓库,我们刚救出来。你按了信号器后,我们就跟着丝线痕迹过来的——你粘在他身上的‘雨过天青’丝,帮了大忙。”
沈知微松了口气,捡起地上的《天工开物》,翻开中间夹层,里面果然藏着一块云锦残片,和李玥手里的残片拼在一起,刚好是完整的宝相花,花芯处用细针刻着藏文“扎西德勒”。她想起母亲日记里提过,扎西是藏绣支的守梭人,在日喀则做唐卡,心里立刻明白,下一个线索在日喀则。
“爷爷肯定是被蛇缠派带往日喀则了!”李玥攥着残片,眼泪终于掉下来,“他们要心织术的秘密,才抓爷爷的!”
沈知微摸了摸残片,突然发现宝相花的花瓣上有细小的凹痕,用蚕沙水轻轻擦拭(她从口袋里掏出苏婉给的蚕沙香囊,倒出一点蚕沙泡在矿泉水里),花瓣上慢慢显露出淡褐色的字——是李守业的笔迹:“蛇缠派误认心织术为控心术,实则为‘织心’,用织纹引观者忆善念。扎西在日喀则,绿度母唐卡藏残片,需酥油灯照之。”
原来李守业早就料到危险,用守梭人独有的蚕沙水留了线索——蚕沙是保存丝线的常用材料,只有懂织艺的人才知道用它显字。陈警官拿着审讯记录走过来:“张海涛交代,顾首领要把李守业带往日喀则的废弃寺庙,逼他说‘控心口诀’,蛇缠派的‘织奴’已经在去日喀则的路上了,他们擅长模仿藏袍样式,容易混在人群里。”
当天半夜,沈知微住在研究所的宿舍里。窗外的秦淮河泛着冷光,画舫的灯笼已经熄灭,只有织机的余响仿佛还在耳边。她翻着李守业的研究笔记,里面夹着一张扎西写的藏文纸条,用汉语标了发音:“绿度母的眼睛藏真相,诚心者可见。”纸条边缘沾着酥油痕迹,是日喀则特有的味道。突然,窗外传来织机的“咔嗒”声——是太爷爷的大花楼织机!沈知微悄悄走到窗边,看见一个穿藏袍的黑影正在拆织机的提花装置,藏袍领口沾着云锦碎屑,手里的花刀刻着蛇形,正对着宝相花云锦划去。
“不许碰织机!”沈知微推开窗大喊,黑影回头,颧骨很高,眼神凶狠,用生硬的汉语骂了一句,转身就跑。李玥也被吵醒了,拿着提花板追出来,却只看见黑影消失在巷尾,地上留下一根掺铅的黑丝线——是蛇缠派的“追丝”,能顺着丝线找到目标。
“他们还在跟着我们。”沈知微捡起丝线,攥在手里,“明天去日喀则,我们得更小心。”
第二天早上,李玥把太爷爷传下来的提花板交给沈知微,板上刻着“李”字暗纹:“爷爷说,扎西师傅见了这个,就知道是自己人。还有这个云锦围巾,是爷爷去年织的,用‘挖花盘织’藏了暗纹,能挡风寒,也能掩盖残片的丝气。”她还往沈知微的口袋里塞了一小包真金捻线:“这线是爷爷特意给你的,金线下水不沉,遇到危险能当记号,扎西师傅认识爷爷的捻线手法。”
沈知微抱了抱李玥:“等我找到爷爷,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你。你好好看着织坊,别让陌生人碰太爷爷的织机,特别是穿藏袍或西装的。”
飞机飞向日喀则时,沈知微把围巾裹得紧了些,残片贴在脖子上,温得像李守业手心的温度。窗外的雪山越来越近,白得晃眼,颈间的玉坠轻轻发烫——她知道,日喀则的风里,不仅有雪的味道,还有新的挑战,可只要守梭人的心意还在,她就不会怕。下一个目的地,扎什伦布寺旁的扎西工坊,绿度母唐卡的眼睛里,藏着她要找的答案。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