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蜀中藏心
成都的雨总带着股绵劲,落在青石板上不慌不忙,把“张记绣花鞋”的木牌浸得发亮。木牌上的“张记”二字,是用朱砂混着蚕丝灰写的,年深日久,笔画里嵌满了蜀绣线的碎屑——沈知微指尖一碰,就觉出细碎的绒感,像张秀莲绣活时落在上面的线头,带着蜀绣特有的绵软。她撑着母亲的油纸伞,伞面的兰草在雨里晃,像活了过来,伞柄上的红棉线被雨水打湿,贴在手心,温温的。
推开门,一股皂角混着丝线的香气扑面而来,还带着点桂花的甜香——是后院老桂树的味道,母亲在日记里写过,张秀莲的后院种着棵百年桂树,每年秋天,她都会用桂花露泡丝线,说“这样绣出来的花,带着甜劲”。屋里的绣绷上搭着半只童鞋,鞋头用“打籽绣”起了朵桃花,籽粒小得像米粒,却颗颗饱满,针脚藏在籽粒下,连最细的线头都看不见。沈知微一眼认出,这是“藏心籽”的起手式——母亲日记里画过一模一样的图样,旁边注着“秀莲姐的打籽绣,籽粒圆得能映出人影,我学了半个月才学会”。
“曼卿的玉坠,倒是跟当年一样亮。”一个苍老的声音从绣绷后传来,张秀莲抬起头,老花镜滑到鼻尖,露出双锐利的眼睛,眼尾的皱纹里还沾着点丝线碎屑。她手里捏着根银质绣针,针尾刻着“张”字,正穿过童鞋的桃花籽粒,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米粒:“你母亲当年学‘藏心籽’,总把籽粒绣得歪歪扭扭,还笑说‘秀莲姐,我的手怎么就跟你学不会圆呢’。后来她为了练手,给你绣了双虎头鞋,鞋底的‘藏心籽’还是我帮她补的。”
沈知微走到绣绷前,从怀里掏出李守业的提花板,板上的“李”字暗纹刚好对着张秀莲的绣针:“张婆婆,我母亲失踪三个月了,李爷爷说您知道织影图的线索。”她没多说,守梭人之间的默契从不需要多余言语——张秀莲的指尖轻轻划过提花板上的刻痕,指腹在“李”字的转角处顿了顿,那是守梭人特有的确认手法,接着点了点头:“曼卿的事,我知道。蛇缠派的人上个月来过,没找到残片,还砸了我的老绣绷。”
张秀莲放下绣针,从柜台下的暗格里掏出个红布包,布包系带是蜀绣线编的琵琶结,结尾绕了三圈,是守梭人的“安全结”:“他们假装买鞋,却总盯着我绣‘藏心籽’的手,还想翻我的老绣绷——我知道,他们是来找蜀绣篇的残片。我把绣绷里的丝线都换成了掺了蚕沙的,他们摸不出残片的位置,才走的。”她打开红布包,里面是块蜀绣残片,绣着半只绣花鞋的鞋头,鞋头的牡丹用“藏心籽”绣的,籽粒里藏着极细的金线,不凑到灯前根本看不见。
沈知微把残片放在桌上,和缂丝、苏绣、云锦、唐卡残片拼在一起——蜀绣的鞋头刚好接在唐卡绿度母的莲座旁,鞋面上的牡丹与云锦的宝相花呼应,苏绣的水袖搭在鞋帮上,缂丝的云纹绕着鞋跟,织影图的轮廓终于显露出大半,连线条的弧度都严丝合缝,像天生就该拼在一起。颈间的玉坠突然发烫,她的眼前闪过一幅画面:二十年前的成都巷弄,母亲和张秀莲坐在院中的老桂树下,张秀莲握着母亲的手,教她把金线藏进籽粒里。母亲的手指被针扎破,血珠滴在丝线上,张秀莲却笑着说“织艺里的小伤口,都是技艺的印章”,然后用自己的丝线帮她补完了那朵牡丹——原来母亲绣手帕时总留着的那点金线,是从这里学的手艺。
“残片不能明着带。”张秀莲拿起那双未完工的童鞋,用银针挑开鞋底的夹层,夹层里铺着一层桑蚕丝,蚕丝里掺了点蚕沙,是用来防潮的,“我把它缝在鞋底里,用的是‘藏心籽’的反向技法,针脚藏在鞋底的纹路里,就算搜身也找不到。拆的时候要按‘牡丹花瓣的弧度’,从瓣尖往花芯拆,不然会断针。”她的动作很轻,银针在鞋底穿梭,像蝴蝶在花间飞,不一会儿就缝好了,鞋底摸上去依旧平整,看不出任何痕迹——只有懂蜀绣的人,才知道这“反向藏心籽”的手法。
她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把银质打籽刀,刀身刻着小小的牡丹花纹,刀柄是老竹做的,竹纹里还嵌着点蚕丝:“这刀能挑开‘藏心籽’,也能剪断蛇缠派的籽针——他们的籽针是铁做的,遇银会生锈,麻药也会失效。”张秀莲往沈知微的口袋里塞了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蚕沙,“这蚕沙能掩盖残片的‘丝气’,蛇缠派的人靠闻丝气找残片,有这个在,他们闻不到。对了,曼卿当年给你的虎头鞋,鞋底也有蚕沙,你还记得吗?”
沈知微点点头,眼眶有点红——那双虎头鞋她穿了很多年,直到小得穿不下,母亲才把它收在织篮里,鞋底的蚕沙味,她到现在都记得。正说着,院外传来“嗒嗒”的脚步声——脚步很轻,却带着金属的磕碰声,是籽针碰在鞋帮上的声音。张秀莲的脸色瞬间变了,一把把沈知微往暗格里推:“是‘鞋妖’!他的籽针淬了麻药,被扎到就会晕!快从密道走,密道通锦里后街,刘警官在那里等你——我跟他约了,一拉铜铃他就来!”
暗格里的密道很窄,只能容一个人弯腰走,墙壁上刻着历代守梭人的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绣着小小的织梭——是张秀莲的师父、师父的师父刻的,字迹深浅不一,却都透着坚定。沈知微的指尖划过“张秀莲”三个字时,能觉出刻痕里的温度——是张婆婆去年刻的,还带着新鲜的木纹。走了大概十分钟,前方透出微光,是密道的出口,外面就是锦里后街的竹林,竹叶被雨打湿,泛着深绿色的光,空气里带着竹子的清香。
她刚钻出竹林,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轻得像丝线划过地面。回头一看,“鞋妖”正站在竹林边,穿着双黑色的布鞋,鞋头绣着蛇形花纹,手里握着细长的籽针,针尖闪着寒光,针尾还缠着点蜀绣线——是张婆婆绣童鞋的线,显然刚从店里出来。他的脸被斗笠遮住,只露出下巴,下巴上有道刀疤,和画魔的刀疤很像,显然也是蛇缠派的核心成员。
“沈姑娘。”鞋妖的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很难听,“顾首领说了,交残片,放你走;不然,这籽针就扎进你的心口。”他说着,一步步逼近,籽针在手里转着圈——可沈知微一眼就看出来,他的转针手法是错的,真正的蜀绣艺人转针时会“绕指三圈”,而他只绕了一圈,是刻意模仿却没学像的破绽,就像陈三模仿柳玉茹的针法一样,少了点“魂”。
沈知微想起张婆婆说的“鞋妖怕水”——籽针是铁制的,遇水会生锈,麻药也会失效。她往旁边的池塘退去,池塘里的水混着皂角的味道,浑浊却能淹到脚踝,是张婆婆用来洗丝线的池塘。鞋妖果然犹豫了,脚步慢了半拍,却还是追了上来,籽针对着她的胸口刺来——他的动作很急,针脚都歪了,像没绣完的残活,显然没耐心跟她耗。
沈知微侧身躲开,籽针“嗖”地扎进旁边的竹子里,针尖立刻渗出淡绿色的麻药,竹子的表皮瞬间变了色,像被霜打了似的。她趁机脱下脚上的绣花鞋——鞋底藏着残片——对着鞋妖的脸砸过去,鞋头的“藏心籽”刚好砸中他的眼睛,他疼得“嘶”了一声,伸手去揉眼睛,指缝里沾了点蚕丝灰。沈知微又抓起地上的蜀绣线轴,用力扔向鞋妖的脚,丝线散开缠在他的脚踝上——是“缠枝莲”的绕线手法,越挣扎缠得越紧,这是母亲教她的“困敌术”,以前学蜀绣时,母亲总说“丝线不仅能绣活,还能当武器”。
鞋妖一绊,“扑通”掉进了池塘里,水瞬间漫过他的鞋,籽针在水里生锈,针尖的麻药溶在水里,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浑身发软——麻药虽然稀释了,却还是起了作用。“别动!警察!”刘警官的声音从竹林外传来,几个警员冲过来,把挣扎的鞋妖按在水里,给他戴上了手铐。刘警官走到沈知微身边,递过一条干毛巾:“还好你没事!张婆婆拉了铜铃,我们就往这边跑——这鞋妖在成都跟踪守梭人半个月了,终于抓住他了。张婆婆怎么样了?”
“我出来时,她还在店里,应该没事。”沈知微接过毛巾,心里却惦记着张婆婆,“我们快去店里看看吧,我怕还有其他织奴。”刘警官点点头,带着警员往“张记绣花鞋”赶,沈知微跟在后面,摸了摸怀里的残片,还好没丢——这是张婆婆和母亲的心意,她不能弄丢。
回到店里时,张婆婆正坐在绣绷前,手里拿着银质绣针,胳膊上缠着绷带,却还在绣童鞋的桃花:“你们来了?鞋妖没伤到你吧?我刚才跟他周旋,被他的籽针扎了下胳膊,还好不严重,医生已经帮我处理过了。”她看到沈知微手里的绣花鞋,笑了笑,“残片没丢就好,我就知道你能行,跟曼卿一样机灵。”
刘警官松了口气,从公文包里掏出审讯记录:“张婆婆,您放心,鞋妖已经被我们控制了,他交代了,他是顾明远的头号手下,负责跟踪各支派的守梭人,还参与了周伯和王顺才的案子。我们从他身上搜出了一本笔记本,记满了蜀绣技法的细节,还有一张成都到上海的高铁票——顾明远应该已经在上海等着了,想抢最后一块残片。”
张婆婆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沈知微:“这是曼卿托我保管的东西,她说要等你‘取走残片、赶跑坏人’才能给你。我本来想早点给你,可蛇缠派的人一直盯着,没机会。”信封是用蜀锦做的,上面绣着小小的双鱼纹,和沈知微的玉坠一模一样,针脚是母亲熟悉的“虚实针”,沈知微一眼就认出来。
打开信封,里面是半块蜀绣凤凰面料,还有一封折叠整齐的信——信纸是母亲常用的竹浆纸,边缘有些磨损,是被张婆婆反复摩挲过的痕迹。信上的字迹是母亲的,娟秀却有力:
“知微,我的好女儿: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或许正在跟着顾明远——我没失踪,只是不能让你跟着我冒险。三年前我发现顾明远在找织影图,还伤害守梭人时,就决定隐藏行踪,收集他的罪证。他总说‘心织术能救阿柔’,可他忘了,织艺的本质是传递美好,不是控制人心。
你走过的每一段路,见过的每一位守梭人,都是我特意为你安排的——周伯的缂丝教你耐心,柳姨的苏绣教你细致,李爷爷的云锦教你沉稳,扎西的唐卡教你虔诚,张婆婆的蜀绣教你坚韧。这些不是技艺,是守梭人的信念,是我想让你学会的东西。
去上海找文轩吧,他是旗袍支的守梭人,也是我最好的朋友。织影图的最后一块残片在他那里,他的‘乱针绣’能藏住线索,你要用心找。记住,永远相信织艺里的善意,妈妈永远在你身边,在你指尖的丝线上,在你看到的每一朵绣活里。
永远爱你的妈妈
曼卿”
沈知微的眼泪落在信纸上,晕开了字迹,却晕不散字里行间的温暖。她展开那半块蜀绣凤凰面料,与鞋底的残片拼在一起——完整的凤凰展翅欲飞,翅膀上用“光影绣”绣着“上海时光”四个字,在雨后天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像母亲在对着她笑。张婆婆拍了拍她的肩膀:“曼卿一直很爱你,她怕你担心,才没告诉你真相。现在你知道了,就别再怕了,好好去上海,找文轩,完织影图,也找到曼卿。”
第二天早上,沈知微去医院看张婆婆时,张婆婆正坐在病床上绣鞋垫,胳膊上的绷带还没拆,却依旧用没受伤的手拿着针:“残片没丢吧?那凤凰是曼卿二十岁时绣的,每根羽毛都藏着她的心思——当时她绣完,还说‘秀莲姐,以后我要给我女儿绣件凤凰旗袍’。现在你长大了,也该穿件凤凰旗袍了。”
“没丢。”沈知微把拼好的凤凰面料放在她手边,“我已经拼好了,下一站去上海找赵文轩。您放心,我会完成织影图,也会找到妈妈,阻止顾明远。”
张秀莲点点头,手指轻轻碰着面料上的凤凰:“文轩的‘乱针绣’是一绝,能把心事绣进布面。你见到他,提‘藏心籽’和‘曼卿的蓝手帕’,他就知道是自己人。”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顾明远肯定已经去上海了,他急着要最后一块残片,你一定要小心——他不仅懂织艺,还会用话哄人,别被他的花言巧语骗了。要是遇到危险,就用我给你的打籽刀,刀身的牡丹花纹对着光,能反射信号,文轩认识这刀的纹路。”
刘警官送沈知微去火车站时,递给她一份最新的审讯记录:“鞋妖交代,蛇缠派的残余势力都去上海了,想在那里跟你做最后一搏。李伟警官也会去上海接应你,他已经在火车上了,你们到上海后,在‘时光影楼’汇合——那是赵文轩的店,也是守梭人在上海的据点。”
火车驶出成都站时,沈知微换上了张婆婆给的绣花鞋,鞋底的残片贴着脚心,温温的像母亲的手。雨停了,阳光从车窗照进来,落在鞋头的“藏心籽”上,闪着细碎的光。她打开母亲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用红笔写下:
“成都,张婆婆遇袭,幸无大碍;鞋妖落网,罪有应得;蜀绣残片到手,母亲尚在,心织术非邪术——原来所有的相遇,都是母亲的安排,所有的守护,都是守梭人的心意。下一站上海,寻赵文轩,完织影图。守梭之路,虽有风雨,亦有光——光在指尖,在心里,在每一位守梭人的信念里,在母亲从未离开的陪伴里。”
日记旁,她用红笔描了个小小的打籽绣籽粒,像张婆婆鞋上的桃花籽,像母亲手帕上的金线,像所有守梭人传递给她的温暖。火车越开越快,窗外的成都渐渐变小,沈知微摸了摸颈间的玉坠,突然觉得心里很稳——她知道,不管上海有多少危险,她都不是一个人,母亲在,所有守梭人都在,织艺的光,会一直照着她的路,直到找到真相,直到织影图完整,直到母亲回到她身边。
作者有话说:
推开门,一股皂角混着丝线的香气扑面而来,还带着点桂花的甜香——是后院老桂树的味道,母亲在日记里写过,张秀莲的后院种着棵百年桂树,每年秋天,她都会用桂花露泡丝线,说“这样绣出来的花,带着甜劲”。屋里的绣绷上搭着半只童鞋,鞋头用“打籽绣”起了朵桃花,籽粒小得像米粒,却颗颗饱满,针脚藏在籽粒下,连最细的线头都看不见。沈知微一眼认出,这是“藏心籽”的起手式——母亲日记里画过一模一样的图样,旁边注着“秀莲姐的打籽绣,籽粒圆得能映出人影,我学了半个月才学会”。
“曼卿的玉坠,倒是跟当年一样亮。”一个苍老的声音从绣绷后传来,张秀莲抬起头,老花镜滑到鼻尖,露出双锐利的眼睛,眼尾的皱纹里还沾着点丝线碎屑。她手里捏着根银质绣针,针尾刻着“张”字,正穿过童鞋的桃花籽粒,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米粒:“你母亲当年学‘藏心籽’,总把籽粒绣得歪歪扭扭,还笑说‘秀莲姐,我的手怎么就跟你学不会圆呢’。后来她为了练手,给你绣了双虎头鞋,鞋底的‘藏心籽’还是我帮她补的。”
沈知微走到绣绷前,从怀里掏出李守业的提花板,板上的“李”字暗纹刚好对着张秀莲的绣针:“张婆婆,我母亲失踪三个月了,李爷爷说您知道织影图的线索。”她没多说,守梭人之间的默契从不需要多余言语——张秀莲的指尖轻轻划过提花板上的刻痕,指腹在“李”字的转角处顿了顿,那是守梭人特有的确认手法,接着点了点头:“曼卿的事,我知道。蛇缠派的人上个月来过,没找到残片,还砸了我的老绣绷。”
张秀莲放下绣针,从柜台下的暗格里掏出个红布包,布包系带是蜀绣线编的琵琶结,结尾绕了三圈,是守梭人的“安全结”:“他们假装买鞋,却总盯着我绣‘藏心籽’的手,还想翻我的老绣绷——我知道,他们是来找蜀绣篇的残片。我把绣绷里的丝线都换成了掺了蚕沙的,他们摸不出残片的位置,才走的。”她打开红布包,里面是块蜀绣残片,绣着半只绣花鞋的鞋头,鞋头的牡丹用“藏心籽”绣的,籽粒里藏着极细的金线,不凑到灯前根本看不见。
沈知微把残片放在桌上,和缂丝、苏绣、云锦、唐卡残片拼在一起——蜀绣的鞋头刚好接在唐卡绿度母的莲座旁,鞋面上的牡丹与云锦的宝相花呼应,苏绣的水袖搭在鞋帮上,缂丝的云纹绕着鞋跟,织影图的轮廓终于显露出大半,连线条的弧度都严丝合缝,像天生就该拼在一起。颈间的玉坠突然发烫,她的眼前闪过一幅画面:二十年前的成都巷弄,母亲和张秀莲坐在院中的老桂树下,张秀莲握着母亲的手,教她把金线藏进籽粒里。母亲的手指被针扎破,血珠滴在丝线上,张秀莲却笑着说“织艺里的小伤口,都是技艺的印章”,然后用自己的丝线帮她补完了那朵牡丹——原来母亲绣手帕时总留着的那点金线,是从这里学的手艺。
“残片不能明着带。”张秀莲拿起那双未完工的童鞋,用银针挑开鞋底的夹层,夹层里铺着一层桑蚕丝,蚕丝里掺了点蚕沙,是用来防潮的,“我把它缝在鞋底里,用的是‘藏心籽’的反向技法,针脚藏在鞋底的纹路里,就算搜身也找不到。拆的时候要按‘牡丹花瓣的弧度’,从瓣尖往花芯拆,不然会断针。”她的动作很轻,银针在鞋底穿梭,像蝴蝶在花间飞,不一会儿就缝好了,鞋底摸上去依旧平整,看不出任何痕迹——只有懂蜀绣的人,才知道这“反向藏心籽”的手法。
她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把银质打籽刀,刀身刻着小小的牡丹花纹,刀柄是老竹做的,竹纹里还嵌着点蚕丝:“这刀能挑开‘藏心籽’,也能剪断蛇缠派的籽针——他们的籽针是铁做的,遇银会生锈,麻药也会失效。”张秀莲往沈知微的口袋里塞了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蚕沙,“这蚕沙能掩盖残片的‘丝气’,蛇缠派的人靠闻丝气找残片,有这个在,他们闻不到。对了,曼卿当年给你的虎头鞋,鞋底也有蚕沙,你还记得吗?”
沈知微点点头,眼眶有点红——那双虎头鞋她穿了很多年,直到小得穿不下,母亲才把它收在织篮里,鞋底的蚕沙味,她到现在都记得。正说着,院外传来“嗒嗒”的脚步声——脚步很轻,却带着金属的磕碰声,是籽针碰在鞋帮上的声音。张秀莲的脸色瞬间变了,一把把沈知微往暗格里推:“是‘鞋妖’!他的籽针淬了麻药,被扎到就会晕!快从密道走,密道通锦里后街,刘警官在那里等你——我跟他约了,一拉铜铃他就来!”
暗格里的密道很窄,只能容一个人弯腰走,墙壁上刻着历代守梭人的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绣着小小的织梭——是张秀莲的师父、师父的师父刻的,字迹深浅不一,却都透着坚定。沈知微的指尖划过“张秀莲”三个字时,能觉出刻痕里的温度——是张婆婆去年刻的,还带着新鲜的木纹。走了大概十分钟,前方透出微光,是密道的出口,外面就是锦里后街的竹林,竹叶被雨打湿,泛着深绿色的光,空气里带着竹子的清香。
她刚钻出竹林,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轻得像丝线划过地面。回头一看,“鞋妖”正站在竹林边,穿着双黑色的布鞋,鞋头绣着蛇形花纹,手里握着细长的籽针,针尖闪着寒光,针尾还缠着点蜀绣线——是张婆婆绣童鞋的线,显然刚从店里出来。他的脸被斗笠遮住,只露出下巴,下巴上有道刀疤,和画魔的刀疤很像,显然也是蛇缠派的核心成员。
“沈姑娘。”鞋妖的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很难听,“顾首领说了,交残片,放你走;不然,这籽针就扎进你的心口。”他说着,一步步逼近,籽针在手里转着圈——可沈知微一眼就看出来,他的转针手法是错的,真正的蜀绣艺人转针时会“绕指三圈”,而他只绕了一圈,是刻意模仿却没学像的破绽,就像陈三模仿柳玉茹的针法一样,少了点“魂”。
沈知微想起张婆婆说的“鞋妖怕水”——籽针是铁制的,遇水会生锈,麻药也会失效。她往旁边的池塘退去,池塘里的水混着皂角的味道,浑浊却能淹到脚踝,是张婆婆用来洗丝线的池塘。鞋妖果然犹豫了,脚步慢了半拍,却还是追了上来,籽针对着她的胸口刺来——他的动作很急,针脚都歪了,像没绣完的残活,显然没耐心跟她耗。
沈知微侧身躲开,籽针“嗖”地扎进旁边的竹子里,针尖立刻渗出淡绿色的麻药,竹子的表皮瞬间变了色,像被霜打了似的。她趁机脱下脚上的绣花鞋——鞋底藏着残片——对着鞋妖的脸砸过去,鞋头的“藏心籽”刚好砸中他的眼睛,他疼得“嘶”了一声,伸手去揉眼睛,指缝里沾了点蚕丝灰。沈知微又抓起地上的蜀绣线轴,用力扔向鞋妖的脚,丝线散开缠在他的脚踝上——是“缠枝莲”的绕线手法,越挣扎缠得越紧,这是母亲教她的“困敌术”,以前学蜀绣时,母亲总说“丝线不仅能绣活,还能当武器”。
鞋妖一绊,“扑通”掉进了池塘里,水瞬间漫过他的鞋,籽针在水里生锈,针尖的麻药溶在水里,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浑身发软——麻药虽然稀释了,却还是起了作用。“别动!警察!”刘警官的声音从竹林外传来,几个警员冲过来,把挣扎的鞋妖按在水里,给他戴上了手铐。刘警官走到沈知微身边,递过一条干毛巾:“还好你没事!张婆婆拉了铜铃,我们就往这边跑——这鞋妖在成都跟踪守梭人半个月了,终于抓住他了。张婆婆怎么样了?”
“我出来时,她还在店里,应该没事。”沈知微接过毛巾,心里却惦记着张婆婆,“我们快去店里看看吧,我怕还有其他织奴。”刘警官点点头,带着警员往“张记绣花鞋”赶,沈知微跟在后面,摸了摸怀里的残片,还好没丢——这是张婆婆和母亲的心意,她不能弄丢。
回到店里时,张婆婆正坐在绣绷前,手里拿着银质绣针,胳膊上缠着绷带,却还在绣童鞋的桃花:“你们来了?鞋妖没伤到你吧?我刚才跟他周旋,被他的籽针扎了下胳膊,还好不严重,医生已经帮我处理过了。”她看到沈知微手里的绣花鞋,笑了笑,“残片没丢就好,我就知道你能行,跟曼卿一样机灵。”
刘警官松了口气,从公文包里掏出审讯记录:“张婆婆,您放心,鞋妖已经被我们控制了,他交代了,他是顾明远的头号手下,负责跟踪各支派的守梭人,还参与了周伯和王顺才的案子。我们从他身上搜出了一本笔记本,记满了蜀绣技法的细节,还有一张成都到上海的高铁票——顾明远应该已经在上海等着了,想抢最后一块残片。”
张婆婆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沈知微:“这是曼卿托我保管的东西,她说要等你‘取走残片、赶跑坏人’才能给你。我本来想早点给你,可蛇缠派的人一直盯着,没机会。”信封是用蜀锦做的,上面绣着小小的双鱼纹,和沈知微的玉坠一模一样,针脚是母亲熟悉的“虚实针”,沈知微一眼就认出来。
打开信封,里面是半块蜀绣凤凰面料,还有一封折叠整齐的信——信纸是母亲常用的竹浆纸,边缘有些磨损,是被张婆婆反复摩挲过的痕迹。信上的字迹是母亲的,娟秀却有力:
“知微,我的好女儿: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或许正在跟着顾明远——我没失踪,只是不能让你跟着我冒险。三年前我发现顾明远在找织影图,还伤害守梭人时,就决定隐藏行踪,收集他的罪证。他总说‘心织术能救阿柔’,可他忘了,织艺的本质是传递美好,不是控制人心。
你走过的每一段路,见过的每一位守梭人,都是我特意为你安排的——周伯的缂丝教你耐心,柳姨的苏绣教你细致,李爷爷的云锦教你沉稳,扎西的唐卡教你虔诚,张婆婆的蜀绣教你坚韧。这些不是技艺,是守梭人的信念,是我想让你学会的东西。
去上海找文轩吧,他是旗袍支的守梭人,也是我最好的朋友。织影图的最后一块残片在他那里,他的‘乱针绣’能藏住线索,你要用心找。记住,永远相信织艺里的善意,妈妈永远在你身边,在你指尖的丝线上,在你看到的每一朵绣活里。
永远爱你的妈妈
曼卿”
沈知微的眼泪落在信纸上,晕开了字迹,却晕不散字里行间的温暖。她展开那半块蜀绣凤凰面料,与鞋底的残片拼在一起——完整的凤凰展翅欲飞,翅膀上用“光影绣”绣着“上海时光”四个字,在雨后天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像母亲在对着她笑。张婆婆拍了拍她的肩膀:“曼卿一直很爱你,她怕你担心,才没告诉你真相。现在你知道了,就别再怕了,好好去上海,找文轩,完织影图,也找到曼卿。”
第二天早上,沈知微去医院看张婆婆时,张婆婆正坐在病床上绣鞋垫,胳膊上的绷带还没拆,却依旧用没受伤的手拿着针:“残片没丢吧?那凤凰是曼卿二十岁时绣的,每根羽毛都藏着她的心思——当时她绣完,还说‘秀莲姐,以后我要给我女儿绣件凤凰旗袍’。现在你长大了,也该穿件凤凰旗袍了。”
“没丢。”沈知微把拼好的凤凰面料放在她手边,“我已经拼好了,下一站去上海找赵文轩。您放心,我会完成织影图,也会找到妈妈,阻止顾明远。”
张秀莲点点头,手指轻轻碰着面料上的凤凰:“文轩的‘乱针绣’是一绝,能把心事绣进布面。你见到他,提‘藏心籽’和‘曼卿的蓝手帕’,他就知道是自己人。”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顾明远肯定已经去上海了,他急着要最后一块残片,你一定要小心——他不仅懂织艺,还会用话哄人,别被他的花言巧语骗了。要是遇到危险,就用我给你的打籽刀,刀身的牡丹花纹对着光,能反射信号,文轩认识这刀的纹路。”
刘警官送沈知微去火车站时,递给她一份最新的审讯记录:“鞋妖交代,蛇缠派的残余势力都去上海了,想在那里跟你做最后一搏。李伟警官也会去上海接应你,他已经在火车上了,你们到上海后,在‘时光影楼’汇合——那是赵文轩的店,也是守梭人在上海的据点。”
火车驶出成都站时,沈知微换上了张婆婆给的绣花鞋,鞋底的残片贴着脚心,温温的像母亲的手。雨停了,阳光从车窗照进来,落在鞋头的“藏心籽”上,闪着细碎的光。她打开母亲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用红笔写下:
“成都,张婆婆遇袭,幸无大碍;鞋妖落网,罪有应得;蜀绣残片到手,母亲尚在,心织术非邪术——原来所有的相遇,都是母亲的安排,所有的守护,都是守梭人的心意。下一站上海,寻赵文轩,完织影图。守梭之路,虽有风雨,亦有光——光在指尖,在心里,在每一位守梭人的信念里,在母亲从未离开的陪伴里。”
日记旁,她用红笔描了个小小的打籽绣籽粒,像张婆婆鞋上的桃花籽,像母亲手帕上的金线,像所有守梭人传递给她的温暖。火车越开越快,窗外的成都渐渐变小,沈知微摸了摸颈间的玉坠,突然觉得心里很稳——她知道,不管上海有多少危险,她都不是一个人,母亲在,所有守梭人都在,织艺的光,会一直照着她的路,直到找到真相,直到织影图完整,直到母亲回到她身边。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