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崇明站在台上,众叛亲离。他引以为傲的学术殿堂,在他眼前,被那个他最信任、最宠爱的女弟子,一砖一瓦地,当众拆除。
他精心算计的一切,他用一生去粉饰的荣光,在短短半小时内,灰飞烟灭。
他看着台中央那个从容不迫的身影,嘴唇哆嗦着,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
“你……你这个毒妇……为什么……”
姜月初终于将目光落回他身上,那双漂亮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毫不掩饰的、冰冷的恨意。
大屏幕上的所有资料瞬间清空,切换成一张温柔的、黑白的女性遗像。
照片下方,是一行放大的、娟秀的字迹,以及纸张上一个独一无二的【玉露】水印。
“因为这本书,”姜月初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泣血,“它不姓沈。”
“它姓姜!”
1
国家历史研究院,内部研讨会。
空气仿佛凝固了。
数十位国内顶尖的史学专家围坐一圈,目光全都聚焦在主位上的沈崇明,以及他面前那位咄咄逼人的挑战者——李振国教授身上。
“沈公,”李振国扶了扶眼镜,语气不轻不重,却字字砸在人心上,“您这部封笔之作《国史补遗》,立论宏大,我辈佩服。但其中关于‘前赵王朝存在一条贯穿南北的盐铁商道’的核心论点,仅凭几句语焉不详的野史孤证,恐怕……难以服众吧?”
一针见血。
这正是《国史补遗》全书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一环。
沈崇明额角渗出细密的汗,脸上那“一代宗师”的从容镇定,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他强撑着笑意:“振国啊,治学嘛,就是要大胆假设……”
“假设完了,也得小心求证。”李振国毫不客气地打断他,“没有实证,那就是空中楼阁。沈公,您这是要拿自己的封笔之作开玩笑吗?”
“你!”沈崇明脸色一白,气血上涌。
满室寂静,只剩下尴尬的沉默和几不可闻的窃窃私语。谁都看得出,沈崇明被问住了。
就在他即将下不来台的瞬间,一道清润柔和的女声响了起来。
“李教授,请恕我插一句嘴。”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沈崇明身后,那位一直安静得像个影子的女助理——姜月初,缓缓站起了身。
她今天穿了一件素净的棉麻衬衫,长发简单束在脑后,素面朝天,却难掩清丽。她手里捧着一个牛皮纸袋,神情恭谨,却又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镇定。
沈崇明看到她,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溺水者抓住浮木般的光。
“老师,”姜月初先是对沈崇明微微躬身,随即转向李振国,“前段时间,我帮老师整理旧书房的资料时,在一本明代刻本的夹层里,偶然发现了这个。”
她小心翼翼地从纸袋中取出一份泛黄、边缘残破的纸张,用戴着白手套的手,轻轻平铺在桌面上。
“这是《南淮县志》的残卷,根据纸张和墨法判断,应是万历年间的抄本。”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李振国凑上前,眯着眼看去。只见那残卷上,一行娟秀却已然模糊的蝇头小楷写着:“……前赵设官盐司,专运‘紫金盐’,其道南起百越,北入都畿,途经南淮,民不堪其扰……”
短短几句话,信息量巨大!
“紫金盐”!一个从未在任何史料中出现过的名词!
更重要的是,它明确记载了这条商道的存在,甚至点出了它的具体功用和路线!
“这……这……”李振国的手指有些发颤,他反复看着那几行字,再也说不出一个“不”字。
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满室的凝重瞬间被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声冲散。
“天呐,这发现太关键了!”
“完美闭环!这下《国史补遗》的根基彻底稳了!”
沈崇明死死盯着那份残卷,脸上的苍白迅速被狂喜的潮红所取代。他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抓住姜月初的肩膀,声音洪亮地响彻整个会议室:
“哈哈哈!好!好啊!月初,你真是我的福星!”
他环视全场,目光中充满了失而复得的骄傲与炫耀。
“得月初,是我沈崇明此生最大的幸事!”
姜月初垂下眼帘,嘴角勾起一抹温顺谦恭的微笑,轻声说:“都是老师教导有方。”
然而,无人看见,她低垂的眼眸深处,没有半分温度,只有一片冰封的死寂。
福星?幸事?
她心中冷笑。
沈崇明,这份耗费我整整半年,从纸张做旧、墨迹调配到字体模仿,每一个细节都天衣无缝的伪证,你还满意吗?
这,不过是我为你精心准备的三百六十五份祭品里,最微不足道的一件。
您的封神大典,才刚刚拉开序幕。
作者有话说:
他精心算计的一切,他用一生去粉饰的荣光,在短短半小时内,灰飞烟灭。
他看着台中央那个从容不迫的身影,嘴唇哆嗦着,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
“你……你这个毒妇……为什么……”
姜月初终于将目光落回他身上,那双漂亮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毫不掩饰的、冰冷的恨意。
大屏幕上的所有资料瞬间清空,切换成一张温柔的、黑白的女性遗像。
照片下方,是一行放大的、娟秀的字迹,以及纸张上一个独一无二的【玉露】水印。
“因为这本书,”姜月初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泣血,“它不姓沈。”
“它姓姜!”
1
国家历史研究院,内部研讨会。
空气仿佛凝固了。
数十位国内顶尖的史学专家围坐一圈,目光全都聚焦在主位上的沈崇明,以及他面前那位咄咄逼人的挑战者——李振国教授身上。
“沈公,”李振国扶了扶眼镜,语气不轻不重,却字字砸在人心上,“您这部封笔之作《国史补遗》,立论宏大,我辈佩服。但其中关于‘前赵王朝存在一条贯穿南北的盐铁商道’的核心论点,仅凭几句语焉不详的野史孤证,恐怕……难以服众吧?”
一针见血。
这正是《国史补遗》全书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一环。
沈崇明额角渗出细密的汗,脸上那“一代宗师”的从容镇定,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他强撑着笑意:“振国啊,治学嘛,就是要大胆假设……”
“假设完了,也得小心求证。”李振国毫不客气地打断他,“没有实证,那就是空中楼阁。沈公,您这是要拿自己的封笔之作开玩笑吗?”
“你!”沈崇明脸色一白,气血上涌。
满室寂静,只剩下尴尬的沉默和几不可闻的窃窃私语。谁都看得出,沈崇明被问住了。
就在他即将下不来台的瞬间,一道清润柔和的女声响了起来。
“李教授,请恕我插一句嘴。”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沈崇明身后,那位一直安静得像个影子的女助理——姜月初,缓缓站起了身。
她今天穿了一件素净的棉麻衬衫,长发简单束在脑后,素面朝天,却难掩清丽。她手里捧着一个牛皮纸袋,神情恭谨,却又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镇定。
沈崇明看到她,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溺水者抓住浮木般的光。
“老师,”姜月初先是对沈崇明微微躬身,随即转向李振国,“前段时间,我帮老师整理旧书房的资料时,在一本明代刻本的夹层里,偶然发现了这个。”
她小心翼翼地从纸袋中取出一份泛黄、边缘残破的纸张,用戴着白手套的手,轻轻平铺在桌面上。
“这是《南淮县志》的残卷,根据纸张和墨法判断,应是万历年间的抄本。”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李振国凑上前,眯着眼看去。只见那残卷上,一行娟秀却已然模糊的蝇头小楷写着:“……前赵设官盐司,专运‘紫金盐’,其道南起百越,北入都畿,途经南淮,民不堪其扰……”
短短几句话,信息量巨大!
“紫金盐”!一个从未在任何史料中出现过的名词!
更重要的是,它明确记载了这条商道的存在,甚至点出了它的具体功用和路线!
“这……这……”李振国的手指有些发颤,他反复看着那几行字,再也说不出一个“不”字。
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满室的凝重瞬间被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声冲散。
“天呐,这发现太关键了!”
“完美闭环!这下《国史补遗》的根基彻底稳了!”
沈崇明死死盯着那份残卷,脸上的苍白迅速被狂喜的潮红所取代。他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抓住姜月初的肩膀,声音洪亮地响彻整个会议室:
“哈哈哈!好!好啊!月初,你真是我的福星!”
他环视全场,目光中充满了失而复得的骄傲与炫耀。
“得月初,是我沈崇明此生最大的幸事!”
姜月初垂下眼帘,嘴角勾起一抹温顺谦恭的微笑,轻声说:“都是老师教导有方。”
然而,无人看见,她低垂的眼眸深处,没有半分温度,只有一片冰封的死寂。
福星?幸事?
她心中冷笑。
沈崇明,这份耗费我整整半年,从纸张做旧、墨迹调配到字体模仿,每一个细节都天衣无缝的伪证,你还满意吗?
这,不过是我为你精心准备的三百六十五份祭品里,最微不足道的一件。
您的封神大典,才刚刚拉开序幕。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