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研讨会的硝烟散尽,庆功宴的酒杯便已斟满。

  地点在京城一家极私密的园林餐厅,沈崇明红光满面,谈笑风生,俨然已是预备封神的一代宗师。

  “……月初这孩子,就是我的定海神针!当时那李振国的脸都绿了,想挑刺儿?没门!”

  话音未落,包厢的门被推开,一个风尘仆仆的高大身影走了进来。

  “爸,我回来了。”

  来人是沈崇明的儿子,沈泽兰。他刚从埃及的考古现场飞回,连时差都没倒,眉宇间还带着几分沙漠的燥意,但看向姜月初时,眼神瞬间变得清亮柔和。

  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丝绒小盒,递到姜月初面前:“给你的。”

  姜月初打开,里面静静躺着一枚用青金石打磨的圣甲虫石雕,色泽湛蓝,雕工古朴,显然是亲手所为。

  “我自己磨的,戴在身上能带来好运。”沈泽兰的耳根有些发红。

  “谢谢。”姜月初收下,指尖划过石雕温润的表面,心中却无波澜。

  饭局上,沈崇明又把白天的“壮举”添油加醋地讲了一遍,唾沫横飞地夸赞着姜月初的“神来之笔”。

  沈泽兰安静地听着,听到关键处,他忽然开口:“爸,那份《南淮县志》的残卷,能让我看看照片吗?”

  “当然!月初,给泽兰看看你的功劳!”沈崇明大手一挥。

  姜月初从容地调出平板里的高清照片,递了过去。

  沈泽兰是搞田野考古出身的,对实物有着天然的敏锐。他将照片放大,仔细端详着纸张的纤维和墨迹的晕染,眉头不自觉地蹙了起来。

  “怎么了?”姜月初柔声问。

  沈泽兰有些犹豫,但还是说出了自己的专业判断:“这纸……纤维分布得太均匀了,不太像明代万历年间的民间抄本。而且这墨,虽然有沁入感,但边缘的‘墨晕’,又显得过于规整了。”

  他不是在质疑,更像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探讨。

  然而这话落入沈崇明耳中,不亚于平地惊雷。

  “啪!”

  沈崇明猛地把象牙筷拍在桌上,满桌的菜肴都跟着一颤。

  “混账东西!”他指着沈泽兰的鼻子就骂,“你在埃及挖了几天沙子,就敢回来质疑老子的成果?质疑月初的发现?你懂什么叫文献学吗?啊?”

  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沈泽兰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张了张嘴,却没能说出话来。

  “老师,您别生气。”姜月初连忙起身,轻轻按住沈崇明的手臂,声音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焦急,“泽兰也是为了学术严谨,没有恶意的。”

  她转过头,看向一脸错愕的沈泽兰,眼神里带着几分疲惫和委屈,轻声叹了口气。

  “泽兰,你别往心里去……其实,为了找这份资料,那半个月我几乎天天泡在潘家园的旧书市场。有天还赶上大雨,回来就病倒了,烧得稀里糊涂的……”

  她顿了顿,像是有些不好意思,自嘲地笑了笑:“说不定,真是我当时烧糊涂了,看走了眼,把别的什么东西当成了宝贝。要真是这样,那我可就闯大祸了。”

  这番话,说得楚楚可怜,又合情合理。

  沈泽兰心头猛地一揪。

  他脑中瞬间浮现出姜月初单薄的身影在旧书市场里奔波,在大雨中淋得湿透,又独自一人在病中煎熬的画面。

  而自己,却因为一点捕风捉影的“专业判断”,当众质疑她拼了命换来的成果。

  他简直不是人!

  “月初,对不起,我……”沈泽兰的声音瞬间沙哑,愧疚感像潮水一样将他淹没,“我混蛋,我不是那个意思!”

  姜月初摇了摇头,温婉地笑了笑,眼底却深不见底。

  “没关系,我能理解的。”

  她垂下眼帘,看着自己白皙的手指抚摸着那枚冰冷的圣甲虫石雕。

  沈泽兰,你看。

  愧疚,可比爱意好用多了。

  欢迎来到我的猎场,我的……共犯。

作者有话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