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全场死寂。
那双曾为她写诗,为她打磨圣甲虫,为她对抗全世界的眼睛,此刻像被烈火焚烧过的废墟,只剩下沉沉的死灰。
上百道目光,利剑一般,随着沈泽兰的视线,齐刷刷地钉在姜月初的身上。
风暴的中心,瞬间转移。
然而,姜月初甚至没有去看沈泽兰一眼。
她无视了那道几乎能将她灼穿的视线,也无视了周围所有的窃窃私语和闪光灯。
她只是缓缓走上台,裙摆拂过地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每一步,都像踩在沈崇明的心跳上。
“你……你要干什么?下去!”沈崇明又惊又怒,伸手想拦她。
姜月初侧身避过,自然地从他手中拿过话筒,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帮他整理衣领。
她凑近话筒,试了试音,然后弯起眼睛,露出一个堪称温顺的微笑。
“沈老师,您别急着怪师兄。”
她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整个大厅,清晰、柔和,还带着一丝安抚的意味。
“毕竟,这本书里,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还有三百六十四处。”
三百六十四处。
不多不少,加上沈泽兰那一处,正好三百六十五。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她一天,为他准备了一份祭品。
沈崇明瞳孔骤缩,还没来得及反应,姜月初已经转向了大屏幕。
“我们从一个最不起眼的注释开始吧。在书本的第98页,注脚七,您引用了《武经总要》来佐证宋代一种名为‘铁浮屠’的重甲骑兵,其马铠的叠片工艺。”
她语速平缓,像在做最寻常的学术报告。
“但是老师,您教过我,做学问要严谨。《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仁宗时期,而‘铁浮屠’这个称谓,最早明确出现于金代史料,两者相差了近百年。”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第一排一位专门研究宋代军事史的老教授。
“王教授,您说对吗?”
那位王教授下意识地点了点头,随即反应过来,脸色大变。
“不仅如此,”姜月初的声音没有丝毫停顿,“您为了让这个论据成立,在书中暗示这种工艺在北宋已经成熟。林犀先生,麻烦把《宋史·仪卫志》中关于甲胄制作的原文放出来。”
林犀打了个响指。
大屏幕上,沈崇明书中的论述和《宋史》原文被并列放出,差异一目了然。
“大家请看,《宋史》记载的工艺,与您书中所述,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是为了仪仗,一个是为了实战,您这是……让仪仗队去冲锋陷阵了?”
话音刚落,台下历史系的几个学生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这一点小小的笑声,像一根针,戳破了现场庄严肃穆的气氛。
沈崇明的脸,瞬间从铁青涨成了猪肝色。“你……你这是断章取义!学术探讨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当然。”姜月初点头,态度好得惊人,“那我们看下一个。第152页,关于明代漕运改制,您引用了一份‘新发现’的山东地方县志作为孤证……”
她不紧不慢,如同庖丁解牛,逻辑清晰,证据环环相扣。
每揭示一处,林犀的团队就在大屏幕上放出对应的“伪证”分析,甚至还贴心地用红圈和箭头标出逻辑谬误,配上一个硕大的、不断闪烁的“FAKE”印章。
台下的学者们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到疑惑,再到骇然。
终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猛地站了起来,翻着手里的新书,声音都在发抖:“第211页!这里引用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船料数据,根本不是出自《明实录》,这是我三十年前一篇论文里的推测数据!他……他怎么能当成史料来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还有这里!他说在西夏故地发现了罗马金币,这明明是上个月才被证伪的谣言!”
“天啊,这本书……这本书就是个筛子!”
现场彻底失控。
原本庄重的新书发布会,变成了一场全网直播的大型学术“找茬”现场。
记者们疯了,闪光灯亮成一片白昼。
沈崇明站在台上,众叛亲离。他引以为傲的学术殿堂,在他眼前,被那个他最信任、最宠爱的女弟子,一砖一瓦地,当众拆除。
他精心算计的一切,他用一生去粉饰的荣光,在短短半小时内,灰飞烟灭。
他看着台中央那个从容不迫的身影,嘴唇哆嗦着,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
“你……你这个毒妇……为什么……”
姜月初终于将目光落回他身上,那双漂亮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毫不掩饰的、冰冷的恨意。
大屏幕上的所有资料瞬间清空,切换成一张温柔的、黑白的女性遗像。
照片下方,是一行放大的、娟秀的字迹,以及纸张上一个独一无二的【玉露】水印。
“因为这本书,”姜月初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泣血,“它不姓沈。”
“它姓姜!”
作者有话说:
那双曾为她写诗,为她打磨圣甲虫,为她对抗全世界的眼睛,此刻像被烈火焚烧过的废墟,只剩下沉沉的死灰。
上百道目光,利剑一般,随着沈泽兰的视线,齐刷刷地钉在姜月初的身上。
风暴的中心,瞬间转移。
然而,姜月初甚至没有去看沈泽兰一眼。
她无视了那道几乎能将她灼穿的视线,也无视了周围所有的窃窃私语和闪光灯。
她只是缓缓走上台,裙摆拂过地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每一步,都像踩在沈崇明的心跳上。
“你……你要干什么?下去!”沈崇明又惊又怒,伸手想拦她。
姜月初侧身避过,自然地从他手中拿过话筒,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帮他整理衣领。
她凑近话筒,试了试音,然后弯起眼睛,露出一个堪称温顺的微笑。
“沈老师,您别急着怪师兄。”
她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整个大厅,清晰、柔和,还带着一丝安抚的意味。
“毕竟,这本书里,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还有三百六十四处。”
三百六十四处。
不多不少,加上沈泽兰那一处,正好三百六十五。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她一天,为他准备了一份祭品。
沈崇明瞳孔骤缩,还没来得及反应,姜月初已经转向了大屏幕。
“我们从一个最不起眼的注释开始吧。在书本的第98页,注脚七,您引用了《武经总要》来佐证宋代一种名为‘铁浮屠’的重甲骑兵,其马铠的叠片工艺。”
她语速平缓,像在做最寻常的学术报告。
“但是老师,您教过我,做学问要严谨。《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仁宗时期,而‘铁浮屠’这个称谓,最早明确出现于金代史料,两者相差了近百年。”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第一排一位专门研究宋代军事史的老教授。
“王教授,您说对吗?”
那位王教授下意识地点了点头,随即反应过来,脸色大变。
“不仅如此,”姜月初的声音没有丝毫停顿,“您为了让这个论据成立,在书中暗示这种工艺在北宋已经成熟。林犀先生,麻烦把《宋史·仪卫志》中关于甲胄制作的原文放出来。”
林犀打了个响指。
大屏幕上,沈崇明书中的论述和《宋史》原文被并列放出,差异一目了然。
“大家请看,《宋史》记载的工艺,与您书中所述,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是为了仪仗,一个是为了实战,您这是……让仪仗队去冲锋陷阵了?”
话音刚落,台下历史系的几个学生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这一点小小的笑声,像一根针,戳破了现场庄严肃穆的气氛。
沈崇明的脸,瞬间从铁青涨成了猪肝色。“你……你这是断章取义!学术探讨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当然。”姜月初点头,态度好得惊人,“那我们看下一个。第152页,关于明代漕运改制,您引用了一份‘新发现’的山东地方县志作为孤证……”
她不紧不慢,如同庖丁解牛,逻辑清晰,证据环环相扣。
每揭示一处,林犀的团队就在大屏幕上放出对应的“伪证”分析,甚至还贴心地用红圈和箭头标出逻辑谬误,配上一个硕大的、不断闪烁的“FAKE”印章。
台下的学者们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到疑惑,再到骇然。
终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猛地站了起来,翻着手里的新书,声音都在发抖:“第211页!这里引用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船料数据,根本不是出自《明实录》,这是我三十年前一篇论文里的推测数据!他……他怎么能当成史料来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还有这里!他说在西夏故地发现了罗马金币,这明明是上个月才被证伪的谣言!”
“天啊,这本书……这本书就是个筛子!”
现场彻底失控。
原本庄重的新书发布会,变成了一场全网直播的大型学术“找茬”现场。
记者们疯了,闪光灯亮成一片白昼。
沈崇明站在台上,众叛亲离。他引以为傲的学术殿堂,在他眼前,被那个他最信任、最宠爱的女弟子,一砖一瓦地,当众拆除。
他精心算计的一切,他用一生去粉饰的荣光,在短短半小时内,灰飞烟灭。
他看着台中央那个从容不迫的身影,嘴唇哆嗦着,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
“你……你这个毒妇……为什么……”
姜月初终于将目光落回他身上,那双漂亮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毫不掩饰的、冰冷的恨意。
大屏幕上的所有资料瞬间清空,切换成一张温柔的、黑白的女性遗像。
照片下方,是一行放大的、娟秀的字迹,以及纸张上一个独一无二的【玉露】水印。
“因为这本书,”姜月初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泣血,“它不姓沈。”
“它姓姜!”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