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溺虚幻,河畔的温柔魇
苗圃的生活,是一口锈迹斑斑的钟,沉重、缓慢,敲打着令人窒息的无望。这里只有几个年过半百的老职工,守着大片沉默的树苗,日复一日。我被孤独和悔恨啃噬,白天机械地干活,晚上则对着斑驳的墙壁发呆,唯一的逃避,就是去附近那条名叫"黑水河"的岸边钓鱼。
说是钓鱼,不如说是对着浑浊得看不见底的河水发呆。那河水沉默地流淌,像能吞没所有往事和罪孽。河水总是泛着一股若有似无的腥气,尤其是在雨后,更是浓郁得令人作呕。但我却像着了魔一样,每天都去,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夜幕低垂。
遇见她的那个傍晚,夕阳像被打翻的血桶,将河面染得一片通红。风突然停了,四周静得可怕,连虫鸣都消失了。"今天,钓到鱼了吗?"
一个轻柔得仿佛水汽氤氲的女声,在我身后悄然响起。我惊得猛地回头,鱼竿都差点脱手,看见柳树下不知何时站着一个女人。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淡蓝色连衣裙,样式是十几年前流行的款式,领口和袖口都有些磨损,却异常干净妥帖。皮肤很白,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苍白,仿佛常年不见阳光。眉眼温婉干净,像是从七八十年代的旧画报里走下来的人,与周遭的荒凉格格不入。她的眼神很奇特,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超越年龄的平静。
她说她叫林晚,家就在河对岸的市郊,身体不太好,有轻微的紫外线过敏,在家休养,常来这边散步,喜欢这里的安静。
她安静地听我语无伦次地倾吐所有的失意、怨恨和不甘——对领导的势利、对同事的冷漠、对命运不公的愤懑,还有那深埋心底、不敢触碰的愧疚。不像其他人那样或鄙视或同情,她只是微微颔首,轻轻说:"我明白,活着……各有各的难处。"她的声音像羽毛一样轻,却奇异地抚平了我内心的躁动。
那一刻,我像快要溺毙的人,抓住了眼前唯一的浮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孤独感,让我们迅速靠近。我开始期待每天傍晚的相遇,甚至提前收工,就为了能和她多说几句话。
之后,她开始来我的苗圃宿舍。宿舍很简陋,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破旧的衣柜。她总是要求我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说怕光。昏暗的房间里,只有我们两人,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她身上特有的像是旧书和冷空气混合的味道。她会细细地讲她家的事,父母的名字、职业,院里的老枣树今年结的果甜不甜,巷口小卖部阿姨嘴角的痣,甚至她小时候爬树摔下来的糗事,都说得清清楚楚,有鼻子有眼,充满了生活细节。有一次,她甚至笑着说:“小时候换下来的乳牙,我妈都让我扔到老枣树下的破罐子里埋起来,说这样念旧,长大了不会忘本。”
说话时,她总会不自觉地用右手拇指,反复地、轻轻地摩挲左手无名指的指根,仿佛那里曾经长久地佩戴过什么紧箍之物,留下了一种无形的习惯。我问过她,她只是淡淡一笑,说是个旧习惯,便不再多言。
我彻底沦陷在这段诡异又温存的梦里。她看我的眼神带着崇拜和依赖,极大地抚慰了我受挫的男性自尊。在她身边,我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杨秘书",而不是苗圃里人人避之不及的失败者。我向她求婚,她羞涩地低下头,脖颈露出一段脆弱的白皙,轻轻答应了,送给我一个老旧的、款式过时的银色蝴蝶发卡作为信物,说年底就带我回家见父母。
过年回家,母亲看着我消瘦憔悴的样子,小心翼翼问起我的状况,是不是一个人太辛苦。我含糊其辞,只说工作忙。年初七下午,林晚竟然一路打听,找到了我家。母亲见她模样清秀,谈吐得体,虽然出现得突然,但看我终于"走了出去",心里大概是高兴的,便也没多问,还热情地留她吃饭。
我赶紧去县城买了最好的烟酒点心,心情雀跃又忐忑。下午四点多,日头已经开始偏西,我便和她一起走向那条黑水河。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对岸的景物在氤氲中模糊不清,透着一丝不祥的静谧。
我跟着她,踩上冰冷的、露出水面的桥墩。她的脚步很轻,走在前面,背影在雾气中显得有些朦胧。
之后的一切,我都记不清了。
像是被人从身后猛地拉下了电闸,脑海陷入一片漆黑的混沌。
再次有零碎的意识时,我发现自己正坐在宿舍床边,拿着剪刀和红纸。
脚下,身边,床上,已经铺满了数也数不清的、歪歪扭扭的大红喜字,像一片血的海洋。
而那个冰冷的银色蝴蝶发卡,正被我精心地别在脏污的枕头正中,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诡异的光。
我的右手拇指,也在无意识地、反复地摩挲着自己的左手无名指根,皮肤都快被磨破了。
一个冰冷的念头,却带着幸福的暖意,盘踞在我唯一的意识里,驱散了所有黑暗:
我要结婚了。
作者有话说:
说是钓鱼,不如说是对着浑浊得看不见底的河水发呆。那河水沉默地流淌,像能吞没所有往事和罪孽。河水总是泛着一股若有似无的腥气,尤其是在雨后,更是浓郁得令人作呕。但我却像着了魔一样,每天都去,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夜幕低垂。
遇见她的那个傍晚,夕阳像被打翻的血桶,将河面染得一片通红。风突然停了,四周静得可怕,连虫鸣都消失了。"今天,钓到鱼了吗?"
一个轻柔得仿佛水汽氤氲的女声,在我身后悄然响起。我惊得猛地回头,鱼竿都差点脱手,看见柳树下不知何时站着一个女人。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淡蓝色连衣裙,样式是十几年前流行的款式,领口和袖口都有些磨损,却异常干净妥帖。皮肤很白,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苍白,仿佛常年不见阳光。眉眼温婉干净,像是从七八十年代的旧画报里走下来的人,与周遭的荒凉格格不入。她的眼神很奇特,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超越年龄的平静。
她说她叫林晚,家就在河对岸的市郊,身体不太好,有轻微的紫外线过敏,在家休养,常来这边散步,喜欢这里的安静。
她安静地听我语无伦次地倾吐所有的失意、怨恨和不甘——对领导的势利、对同事的冷漠、对命运不公的愤懑,还有那深埋心底、不敢触碰的愧疚。不像其他人那样或鄙视或同情,她只是微微颔首,轻轻说:"我明白,活着……各有各的难处。"她的声音像羽毛一样轻,却奇异地抚平了我内心的躁动。
那一刻,我像快要溺毙的人,抓住了眼前唯一的浮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孤独感,让我们迅速靠近。我开始期待每天傍晚的相遇,甚至提前收工,就为了能和她多说几句话。
之后,她开始来我的苗圃宿舍。宿舍很简陋,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破旧的衣柜。她总是要求我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说怕光。昏暗的房间里,只有我们两人,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她身上特有的像是旧书和冷空气混合的味道。她会细细地讲她家的事,父母的名字、职业,院里的老枣树今年结的果甜不甜,巷口小卖部阿姨嘴角的痣,甚至她小时候爬树摔下来的糗事,都说得清清楚楚,有鼻子有眼,充满了生活细节。有一次,她甚至笑着说:“小时候换下来的乳牙,我妈都让我扔到老枣树下的破罐子里埋起来,说这样念旧,长大了不会忘本。”
说话时,她总会不自觉地用右手拇指,反复地、轻轻地摩挲左手无名指的指根,仿佛那里曾经长久地佩戴过什么紧箍之物,留下了一种无形的习惯。我问过她,她只是淡淡一笑,说是个旧习惯,便不再多言。
我彻底沦陷在这段诡异又温存的梦里。她看我的眼神带着崇拜和依赖,极大地抚慰了我受挫的男性自尊。在她身边,我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杨秘书",而不是苗圃里人人避之不及的失败者。我向她求婚,她羞涩地低下头,脖颈露出一段脆弱的白皙,轻轻答应了,送给我一个老旧的、款式过时的银色蝴蝶发卡作为信物,说年底就带我回家见父母。
过年回家,母亲看着我消瘦憔悴的样子,小心翼翼问起我的状况,是不是一个人太辛苦。我含糊其辞,只说工作忙。年初七下午,林晚竟然一路打听,找到了我家。母亲见她模样清秀,谈吐得体,虽然出现得突然,但看我终于"走了出去",心里大概是高兴的,便也没多问,还热情地留她吃饭。
我赶紧去县城买了最好的烟酒点心,心情雀跃又忐忑。下午四点多,日头已经开始偏西,我便和她一起走向那条黑水河。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对岸的景物在氤氲中模糊不清,透着一丝不祥的静谧。
我跟着她,踩上冰冷的、露出水面的桥墩。她的脚步很轻,走在前面,背影在雾气中显得有些朦胧。
之后的一切,我都记不清了。
像是被人从身后猛地拉下了电闸,脑海陷入一片漆黑的混沌。
再次有零碎的意识时,我发现自己正坐在宿舍床边,拿着剪刀和红纸。
脚下,身边,床上,已经铺满了数也数不清的、歪歪扭扭的大红喜字,像一片血的海洋。
而那个冰冷的银色蝴蝶发卡,正被我精心地别在脏污的枕头正中,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诡异的光。
我的右手拇指,也在无意识地、反复地摩挲着自己的左手无名指根,皮肤都快被磨破了。
一个冰冷的念头,却带着幸福的暖意,盘踞在我唯一的意识里,驱散了所有黑暗:
我要结婚了。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