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机遇发现
我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需要被供养的妻子。安顿下来的第二天,我就开始主动了解农场的大小事务。
周毅有些意外,但也没阻止,只是偶尔提醒我哪里沙尘大,哪里路不好走。
农场很大,大得荒凉。除了棉花地,还有一个小型的纺织车间。
当我第一次走进那里时,几乎被迎面而来的颓败气息击倒。几台老掉牙的机器零零散散地摆着,上面覆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两台还在有气无力地转动。
工人们精神萎靡,聚在一起聊天,手里的活计慢得像静止画面。
这里,更像一个等待关停的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生产单位。
我没有表露声色,只是以周毅家属的身份,主动去仓库帮忙整理杂物。也正是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几捆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棉花。
解开油布的瞬间,我几乎屏住了呼吸。
那棉花的纤维又长又韧,色泽洁白,带着阳光晒过的干燥暖香。这绝对是顶级的长绒棉!
我立刻意识到,这东西因为品质太好,对纺纱工艺要求极高,以车间里那些老旧的设备,根本无法处理,所以才会被当成废品一样遗弃在这里。
我的心,在那一刻狂跳起来。
父亲那本《现代纺织技术概论》里的知识,那些关于精梳、混纺、气流纺的文字,瞬间在我脑海里活了过来。
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想法,像一颗种子,破土而出。我要在西北这片空棋盘上,落下第一子。
当晚,我向周毅提出了想要承包那个破败车间想法。
他的第一反应,正如我所料,是震惊,然后是深深的怀疑和担忧。
“清瑜,你疯了?”他皱着眉,“那个车间年年亏损,就是个无底洞。而且,你忘了你父亲的厂子是怎么……”
他没说下去,但他眼里的意思很明白——他怕我重蹈覆辙。
“不一样。”我看着他,目光坚定,“我父亲的失败,在于他抱着丝绸的老路不放,被时代淘汰了。”
“而我们的机会,恰恰在于没人走过的新路。”
“我们有全中国最好的棉,只要能改良技术,就能做出江南那些丝绸厂做不出的、独一无二的布。”
他没有回答我,我们的谈话搁置了。
那天深夜,我起夜时,看到他在那盏昏暗的油灯下,正入神地翻阅着一本满是油污和笔记的《机械原理》。
我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回到屋里,拿了一张纸,凭着记忆画出了父亲书中提到的一种改良纺纱机的关键部件草图,并标注了几个核心参数。
我走回去,将图纸轻轻放在他面前。
他抬起头,诧异地看着我。
我指着他书上那张老旧的机器构造图,轻声说:“你听,它的声音还没散架,心还没死。和我们一样。”
我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里最后一道锁。
他看着我,又看看那张草图,眼神里有些东西,被彻底点燃了。
他终于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却无比有力:“好。我负责机器,你负责布。”
那一刻,我们不再仅仅是夫妻,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希望的火焰刚刚燃起,现实的冰水就当头浇下。
我们很快就发现,摆在面前的是两个最致命的难题:没有启动资金,以及仅凭我们两人根本无法完成的技术改造。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对着那几捆珍贵的长绒棉相对无言时,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从江南寄来的加急信件。
信封上,是母亲颤抖的字迹。
周毅有些意外,但也没阻止,只是偶尔提醒我哪里沙尘大,哪里路不好走。
农场很大,大得荒凉。除了棉花地,还有一个小型的纺织车间。
当我第一次走进那里时,几乎被迎面而来的颓败气息击倒。几台老掉牙的机器零零散散地摆着,上面覆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两台还在有气无力地转动。
工人们精神萎靡,聚在一起聊天,手里的活计慢得像静止画面。
这里,更像一个等待关停的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生产单位。
我没有表露声色,只是以周毅家属的身份,主动去仓库帮忙整理杂物。也正是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几捆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棉花。
解开油布的瞬间,我几乎屏住了呼吸。
那棉花的纤维又长又韧,色泽洁白,带着阳光晒过的干燥暖香。这绝对是顶级的长绒棉!
我立刻意识到,这东西因为品质太好,对纺纱工艺要求极高,以车间里那些老旧的设备,根本无法处理,所以才会被当成废品一样遗弃在这里。
我的心,在那一刻狂跳起来。
父亲那本《现代纺织技术概论》里的知识,那些关于精梳、混纺、气流纺的文字,瞬间在我脑海里活了过来。
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想法,像一颗种子,破土而出。我要在西北这片空棋盘上,落下第一子。
当晚,我向周毅提出了想要承包那个破败车间想法。
他的第一反应,正如我所料,是震惊,然后是深深的怀疑和担忧。
“清瑜,你疯了?”他皱着眉,“那个车间年年亏损,就是个无底洞。而且,你忘了你父亲的厂子是怎么……”
他没说下去,但他眼里的意思很明白——他怕我重蹈覆辙。
“不一样。”我看着他,目光坚定,“我父亲的失败,在于他抱着丝绸的老路不放,被时代淘汰了。”
“而我们的机会,恰恰在于没人走过的新路。”
“我们有全中国最好的棉,只要能改良技术,就能做出江南那些丝绸厂做不出的、独一无二的布。”
他没有回答我,我们的谈话搁置了。
那天深夜,我起夜时,看到他在那盏昏暗的油灯下,正入神地翻阅着一本满是油污和笔记的《机械原理》。
我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回到屋里,拿了一张纸,凭着记忆画出了父亲书中提到的一种改良纺纱机的关键部件草图,并标注了几个核心参数。
我走回去,将图纸轻轻放在他面前。
他抬起头,诧异地看着我。
我指着他书上那张老旧的机器构造图,轻声说:“你听,它的声音还没散架,心还没死。和我们一样。”
我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里最后一道锁。
他看着我,又看看那张草图,眼神里有些东西,被彻底点燃了。
他终于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却无比有力:“好。我负责机器,你负责布。”
那一刻,我们不再仅仅是夫妻,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希望的火焰刚刚燃起,现实的冰水就当头浇下。
我们很快就发现,摆在面前的是两个最致命的难题:没有启动资金,以及仅凭我们两人根本无法完成的技术改造。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对着那几捆珍贵的长绒棉相对无言时,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从江南寄来的加急信件。
信封上,是母亲颤抖的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