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家书危局
拆开信,一股江南特有的、混合着樟木箱和淡淡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我熟悉的家的味道,此刻却让我窒息。
信纸很薄,被我的冷汗浸湿了一角,上面的字迹瞬间晕开,像极了我们沈家模糊不清的未来。
母亲在信里说,父亲的厂子,那个承载了他半生心血的国营纺织厂,彻底破产了。不仅如此,因为牵扯到一些不清不楚的账目问题,父亲正在接受审查。
“审查”两个字,像两枚冰冷的针,扎进我的眼睛里。
那一夜,我彻夜未眠。
西北的风从窗户的缝隙里灌进来,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
我闭上眼,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过一幕幕画面:大姐被拖走时绝望的眼神,她那只孤零零掉落在紫藤花下的鞋;二姐华丽衣袖下遮掩不住的淤青,和她强撑的、比哭还难看的笑;
还有父亲,那个永远挺直着脊梁的男人,他鬓角不知何时爬上的白发,和在书房里落子时沉重的叹息。
从最初的震惊、恐惧,到后来的无力与悲凉,最终,当黎明的微光照亮这片苍茫大地时,我的内心竟奇异地平静下来。
我是沈家的女儿,是那个在书房里与父亲对弈,亲口应下这桩婚事,拿到棋局入场券的沈清瑜。现在,棋盘的一角塌了,我不能坐视不管。
周毅整夜没有睡,他没问我发生了什么,只是默默地陪我坐着,在我水杯空了的时候,就给我续上热水。这份无言的陪伴,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当我顶着一双通红的眼睛走出房间时,周毅已经打好了洗脸水。他看着我,眼神里没有同情,只有一种平视的、坚定的支持。
“我去找我爸,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不多,但应该能起点作用。”他言简意赅。
我愣住了。
他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你跟我说过,你想给沈家留一条退路。现在,轮到我们成为他们的退路了。所以,我们必须成功。”
“我们”。
当他用这个词将我们的命运彻底捆绑在一起时,我眼眶一热,强忍了一夜的泪水,终于掉了下来。
那一刻,我感觉我和他,不再仅仅是契约婚姻下的同盟,而是被命运彻底捆绑在了一起的共同体。我们的身后,是摇摇欲坠的家族,是各自的责任,我们没有退路。
我没有沉浸在感动里太久。擦干眼泪,我做出了决定:不仅要救自己,更要救家族。
我铺开信纸,给父亲写了第一封回信。
信里没有一句安慰或抱怨,我只是冷静地、详细地询问他工厂破产的具体原因,是哪种产品被冲击,技术上存在哪些无法解决的瓶颈,过去的销售渠道还有哪些可以利用,以及这次失败最惨痛的教训是什么。
我不是在寻求庇护,我是在索取经验,是在将他的失败,转化为我的弹药。
一封封信件,开始往返于江南的氤氲水汽与西北的凛冽风沙之间,成为我最宝贵的“远程函授课程”。
父亲的回信很快,不再有家主的威严,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他毕生的经验、走过的弯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我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我成了父亲在棋局之外,最意外的一着棋,也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那些日子,我和周毅像两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我白天跑遍了附近所有的供销社和国营商店,了解市场需求;晚上则就着油灯,将父亲信里的技术要点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熬夜画出一张张产品设计图。
周毅则把自己关在了车间里,对照着我画的草图和父亲寄来的资料,没日没夜地改造那台老旧的纺纱机。
终于,在父亲的“远程指导”和周毅的努力下,我们解决了几个最关键的技术瓶颈。那一天,周毅告诉我,机器改造好了,可以试着纺出第一批实验性的混纺布了。
我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满是油污的双手,心里明白,我们离悬崖边上,只有一步之遥了。
信纸很薄,被我的冷汗浸湿了一角,上面的字迹瞬间晕开,像极了我们沈家模糊不清的未来。
母亲在信里说,父亲的厂子,那个承载了他半生心血的国营纺织厂,彻底破产了。不仅如此,因为牵扯到一些不清不楚的账目问题,父亲正在接受审查。
“审查”两个字,像两枚冰冷的针,扎进我的眼睛里。
那一夜,我彻夜未眠。
西北的风从窗户的缝隙里灌进来,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
我闭上眼,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过一幕幕画面:大姐被拖走时绝望的眼神,她那只孤零零掉落在紫藤花下的鞋;二姐华丽衣袖下遮掩不住的淤青,和她强撑的、比哭还难看的笑;
还有父亲,那个永远挺直着脊梁的男人,他鬓角不知何时爬上的白发,和在书房里落子时沉重的叹息。
从最初的震惊、恐惧,到后来的无力与悲凉,最终,当黎明的微光照亮这片苍茫大地时,我的内心竟奇异地平静下来。
我是沈家的女儿,是那个在书房里与父亲对弈,亲口应下这桩婚事,拿到棋局入场券的沈清瑜。现在,棋盘的一角塌了,我不能坐视不管。
周毅整夜没有睡,他没问我发生了什么,只是默默地陪我坐着,在我水杯空了的时候,就给我续上热水。这份无言的陪伴,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当我顶着一双通红的眼睛走出房间时,周毅已经打好了洗脸水。他看着我,眼神里没有同情,只有一种平视的、坚定的支持。
“我去找我爸,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不多,但应该能起点作用。”他言简意赅。
我愣住了。
他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你跟我说过,你想给沈家留一条退路。现在,轮到我们成为他们的退路了。所以,我们必须成功。”
“我们”。
当他用这个词将我们的命运彻底捆绑在一起时,我眼眶一热,强忍了一夜的泪水,终于掉了下来。
那一刻,我感觉我和他,不再仅仅是契约婚姻下的同盟,而是被命运彻底捆绑在了一起的共同体。我们的身后,是摇摇欲坠的家族,是各自的责任,我们没有退路。
我没有沉浸在感动里太久。擦干眼泪,我做出了决定:不仅要救自己,更要救家族。
我铺开信纸,给父亲写了第一封回信。
信里没有一句安慰或抱怨,我只是冷静地、详细地询问他工厂破产的具体原因,是哪种产品被冲击,技术上存在哪些无法解决的瓶颈,过去的销售渠道还有哪些可以利用,以及这次失败最惨痛的教训是什么。
我不是在寻求庇护,我是在索取经验,是在将他的失败,转化为我的弹药。
一封封信件,开始往返于江南的氤氲水汽与西北的凛冽风沙之间,成为我最宝贵的“远程函授课程”。
父亲的回信很快,不再有家主的威严,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他毕生的经验、走过的弯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我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我成了父亲在棋局之外,最意外的一着棋,也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那些日子,我和周毅像两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我白天跑遍了附近所有的供销社和国营商店,了解市场需求;晚上则就着油灯,将父亲信里的技术要点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熬夜画出一张张产品设计图。
周毅则把自己关在了车间里,对照着我画的草图和父亲寄来的资料,没日没夜地改造那台老旧的纺纱机。
终于,在父亲的“远程指导”和周毅的努力下,我们解决了几个最关键的技术瓶颈。那一天,周毅告诉我,机器改造好了,可以试着纺出第一批实验性的混纺布了。
我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满是油污的双手,心里明白,我们离悬崖边上,只有一步之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