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和解领悟
原来,二姐和她丈夫一直没有离开西北,只是去了三百公里外的另一个镇子。
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我找到了一家临街的小饭馆,招牌上写着“江南小厨”。饭点时分,店里烟火气十足,人声鼎沸。
我一眼就看到了在柜台后忙碌的二姐。她正麻利地给客人算账,脸上挂着热情而精明的笑容。
看到我时,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随即化为一种冷淡的疏离,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怎么有空来了。”
那份面对客人的热情和面对我时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注意到,她脖子上那条标志性的金项链不见了,但她的脊背,却挺得笔直。
她在店堂最角落的一张桌子旁坐下,给我倒了一杯茶。我看见杯口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她也看见了,下意识地用拇指遮住,随即又像是被烫到一样缩回手。
“这茶凉了,我给你换一杯热的。”
二姐换了一个完好无缺的茶杯。那个小小的动作,道尽了她窘迫却又竭力维持的体面。
姐夫在后厨炒菜,始终没有出来。
我们相对而坐,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厨房的“叮当”声,客人的说笑声,街上的车流声。在这片嘈杂的静谧里,过往的恩怨、此刻的处境,似乎都在这人间烟火中,慢慢消解了。
我没有提任何帮助的话,那对她而言,可能是一种侮辱。我只是静静地,点了一碗她店里的阳春面,然后吃完它。
临走时,我把饭钱放在桌上,对她说:“二姐,面很好吃,很有家里的味道。”
二姐的眼圈瞬间就红了,却倔强地别过头去,不让我看见。
这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后厨跑出来,怯生生地躲在她身后。二姐一把拉过他,有些生硬地对他说:“快,叫小姨。”
孩子怕生,往后缩了缩。二姐有些恼火地呵斥了一声,随即又心软地弯下腰,用粗糙的指腹,温柔地擦去他脸上的鼻涕。
那一刻,她既是那个要强的饭馆老板娘,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
我笑了笑,转身离开了。我知道,我们和解了。我给予的,是她最需要的尊重,而非施舍。
回家的路上,我的内心一片澄明。
我曾以为,“棋手”的胜利,是像父亲那样,建立一个庞大的工厂,是开疆拓土,是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直到今天,我看见二姐在油烟缭绕中挺直的脊背,我才恍然大悟。
所谓锦绣年代,不是非要功成名就,不是非要光芒万丈。当一个人拒绝沉沦,挣脱了依附的枷锁,无论站在多小的角落,只要能靠自己的双手,亲手织就属于自己生命的经纬,那便是她的锦绣。
我回到家,站在屋后的高坡上,远处是我的工厂。周毅不知何时走了过来,将一件外披轻轻搭在我肩上。我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跑来,拽着我的衣角,小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我用西北棉给他做的布娃娃。
我攥着父亲传给我的那本笔记,接过周毅递来的温热砖茶,看着远处厂房连成一片的灯火,在深沉的夜色中,温暖而坚定。
我笑着对周毅说:“以前我以为,锦绣是沈家的深宅大院,是二姐的金项链。现在我才懂,锦绣是我手里的这匹布,是我们车间里的灯,是孩子未来的路。它也是大姐裁缝铺里的剪刀声,是二姐饭馆里的烟火气。”
这片辽阔而苍凉的土地,就是我的锦绣。
我的故事,不再是任何棋局里的棋子。我自己,就定义了属于我的,锦绣年代。
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我找到了一家临街的小饭馆,招牌上写着“江南小厨”。饭点时分,店里烟火气十足,人声鼎沸。
我一眼就看到了在柜台后忙碌的二姐。她正麻利地给客人算账,脸上挂着热情而精明的笑容。
看到我时,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随即化为一种冷淡的疏离,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怎么有空来了。”
那份面对客人的热情和面对我时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注意到,她脖子上那条标志性的金项链不见了,但她的脊背,却挺得笔直。
她在店堂最角落的一张桌子旁坐下,给我倒了一杯茶。我看见杯口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她也看见了,下意识地用拇指遮住,随即又像是被烫到一样缩回手。
“这茶凉了,我给你换一杯热的。”
二姐换了一个完好无缺的茶杯。那个小小的动作,道尽了她窘迫却又竭力维持的体面。
姐夫在后厨炒菜,始终没有出来。
我们相对而坐,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厨房的“叮当”声,客人的说笑声,街上的车流声。在这片嘈杂的静谧里,过往的恩怨、此刻的处境,似乎都在这人间烟火中,慢慢消解了。
我没有提任何帮助的话,那对她而言,可能是一种侮辱。我只是静静地,点了一碗她店里的阳春面,然后吃完它。
临走时,我把饭钱放在桌上,对她说:“二姐,面很好吃,很有家里的味道。”
二姐的眼圈瞬间就红了,却倔强地别过头去,不让我看见。
这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后厨跑出来,怯生生地躲在她身后。二姐一把拉过他,有些生硬地对他说:“快,叫小姨。”
孩子怕生,往后缩了缩。二姐有些恼火地呵斥了一声,随即又心软地弯下腰,用粗糙的指腹,温柔地擦去他脸上的鼻涕。
那一刻,她既是那个要强的饭馆老板娘,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
我笑了笑,转身离开了。我知道,我们和解了。我给予的,是她最需要的尊重,而非施舍。
回家的路上,我的内心一片澄明。
我曾以为,“棋手”的胜利,是像父亲那样,建立一个庞大的工厂,是开疆拓土,是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直到今天,我看见二姐在油烟缭绕中挺直的脊背,我才恍然大悟。
所谓锦绣年代,不是非要功成名就,不是非要光芒万丈。当一个人拒绝沉沦,挣脱了依附的枷锁,无论站在多小的角落,只要能靠自己的双手,亲手织就属于自己生命的经纬,那便是她的锦绣。
我回到家,站在屋后的高坡上,远处是我的工厂。周毅不知何时走了过来,将一件外披轻轻搭在我肩上。我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跑来,拽着我的衣角,小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我用西北棉给他做的布娃娃。
我攥着父亲传给我的那本笔记,接过周毅递来的温热砖茶,看着远处厂房连成一片的灯火,在深沉的夜色中,温暖而坚定。
我笑着对周毅说:“以前我以为,锦绣是沈家的深宅大院,是二姐的金项链。现在我才懂,锦绣是我手里的这匹布,是我们车间里的灯,是孩子未来的路。它也是大姐裁缝铺里的剪刀声,是二姐饭馆里的烟火气。”
这片辽阔而苍凉的土地,就是我的锦绣。
我的故事,不再是任何棋局里的棋子。我自己,就定义了属于我的,锦绣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