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周缚心的心理战,开始了。
她没有立刻去举报,而是选择了更阴损的方式——用谣言和孤立,对我进行“凌迟”。
在宿舍,她会当着我的面,和另一个室友大声“讨论”:
“哎,你说现在有些人,为了在专业上出头,是不是什么招都使得出来?听说有新生,专挑最严的教授下手,指望靠‘特别的见解’一飞冲天呢。”
在班级群里,她用匿名的账号散播闲言碎语:
“那个沈栖梧,好像天天往陆教授办公室跑,真勤奋啊。”
“能不勤奋吗?听说陆教授手里有个国家级项目,正缺人手呢。”
流言蜚语像无形的孢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迅速繁殖、传播。我走在校园里,能清晰地感觉到背后指指点点的目光,那些目光里混杂着好奇、鄙夷和幸灾乐祸。我像一个被贴上标签的异类,被人孤立,避之不及。
我无法反击。越辩解,越显得心虚,越坐实那些恶意的猜测。
我只能将自己埋进图书馆,埋进那五千字的报告里。这是我和“深海”世界唯一的连接,是我力量的源泉。
那份报告,我写了整整两天。我将过去几年与“深海”邮件里碰撞出的所有关于“残缺美学”、“修复伦理”的火花,都倾注其中。我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引经据典,将那个观点论证得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周五下午,我拿着打印好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敲响了陆清辞办公室的门。
“请进。”
他正伏在宽大的木案前,对着一件布满裂纹的黑陶罐碎片凝神思考。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大漆特有的涩香、老墨的醇厚以及咖啡的淡淡苦涩。
“陆老师,这是您要的报告。”我把报告轻轻放在案几一角,不敢看他的眼睛。
他“嗯”了一声,没有抬头,继续着手里的工作。几分钟后,他才放下手中的镊子,拿起那份报告,快速翻阅起来。
我紧张地站在原地,手脚都不知该如何摆放。
几分钟后,他放下报告,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认真地看向我。
“这些观点……还有这些引用的外文文献,都是你自己查的?”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是的。”我撒了谎,心虚地垂下眼睑。这些观点的核心源于“深海”的启发,我无法坦然居功。
他沉默片刻,抽出一支红笔,在我的报告上圈画起来。
“这里,对阿尔瓦罗·西扎‘废墟美学’的借鉴,有些生硬。”
“这里,关于日本‘金继’与我国传统锔瓷工艺的精神内核差异,可以论述得更深入些。”
他没有批评,语气甚至比在课堂上温和了许多,纯粹是在进行学术指导。
“整体结构清晰,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回去修改,下周再交给我。”
我接过报告,如蒙大赦,转身就想逃离这个让我心跳过速的空间。
“等一下。”他突然叫住我。
我脚步一顿,僵硬地回过头。
他看着我,眼神有些复杂,似乎在斟酌词句。最终,只化为一句平淡的嘱咐:
“专心学业。不要被外界的……杂音影响。”
我愣住了。
他……是在提醒我吗?他知道那些流言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混杂着委屈,猛地冲上我的鼻腔。我重重点头,几乎是小跑着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深夜,现实的压压力像沉重的湿棉被裹住我,让我喘不过气。我再次打开了那个匿名的邮箱,这个三年来只属于我和“深海”的精神净土。
我敲下一行字,手指因愤怒和无力而微微发抖:
“深海老师,我遇到了一个困境。现实的恶意正试图污染我们唯一的净土。有人用我们之间的交流作为武器威胁,他们想毁掉我,也毁掉那个我无比尊敬的师长。我该怎么办?”
我没有署名,没有提及任何具体信息,像一个在暴风雨中迷航的水手,向着远方灯塔发出微弱的信号。
发送之后,我一夜无眠,盯着漆黑的屏幕,仿佛它能带来救赎。
第二天清晨,曙光微熹,回信如期而至。邮件很短,却像一道凌厉的刀光,劈开了我眼前的混沌:
“真正的精神联结,不畏惧现实的审视。当污泥泼来,要么沉沦,要么让它成为你绽放的养料。你所珍视的一切,都取决于你此刻的选择。记住,真相是最锋利的剑。”
他不知道这封信是发给他的。
更不知道收信人就是近在咫尺的我。
他只是以一位智者的身份,给了迷途者最坚定的指引。
真相是最锋利的剑。
我深吸一口气,混乱的心绪渐渐沉淀下来。我需要一把剑。一把能斩开所有污蔑与谎言之剑。
就在这时,学院网站发布了新通知。下周五晚,学院将举办一场题为“传统技艺的当代性——以金缮美学为例”的公开学术讲座,主讲人正是陆清辞。这是他担任系主任以来的首次公开亮相,意义非凡。
这消息像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我还没来得及消化,周缚心的微信就如影随形地发了过来,像一条终于露出毒牙的蛇:
“看到通知了吗?陆教授的讲座,全校瞩目呢。”
“我决定了,就在他最风光的那天晚上,在他演讲到最关键的时候,把我们的‘证据’通过校园墙匿名发出去。”
“一个前途无量的系主任,在自己最荣耀的时刻,被爆出与女学生关系暧昧,从云端摔进泥潭,那场面一定很精彩吧?”
“我给你留了最后的机会。讲座结束前,你随时可以来找我,签下那份退出师门候选的声明。”
“倒计时,开始了哦,我的好师妹。”
字里行间,充满了猫捉老鼠般的戏谑与恶毒。
她没有立刻去举报,而是选择了更阴损的方式——用谣言和孤立,对我进行“凌迟”。
在宿舍,她会当着我的面,和另一个室友大声“讨论”:
“哎,你说现在有些人,为了在专业上出头,是不是什么招都使得出来?听说有新生,专挑最严的教授下手,指望靠‘特别的见解’一飞冲天呢。”
在班级群里,她用匿名的账号散播闲言碎语:
“那个沈栖梧,好像天天往陆教授办公室跑,真勤奋啊。”
“能不勤奋吗?听说陆教授手里有个国家级项目,正缺人手呢。”
流言蜚语像无形的孢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迅速繁殖、传播。我走在校园里,能清晰地感觉到背后指指点点的目光,那些目光里混杂着好奇、鄙夷和幸灾乐祸。我像一个被贴上标签的异类,被人孤立,避之不及。
我无法反击。越辩解,越显得心虚,越坐实那些恶意的猜测。
我只能将自己埋进图书馆,埋进那五千字的报告里。这是我和“深海”世界唯一的连接,是我力量的源泉。
那份报告,我写了整整两天。我将过去几年与“深海”邮件里碰撞出的所有关于“残缺美学”、“修复伦理”的火花,都倾注其中。我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引经据典,将那个观点论证得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周五下午,我拿着打印好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敲响了陆清辞办公室的门。
“请进。”
他正伏在宽大的木案前,对着一件布满裂纹的黑陶罐碎片凝神思考。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大漆特有的涩香、老墨的醇厚以及咖啡的淡淡苦涩。
“陆老师,这是您要的报告。”我把报告轻轻放在案几一角,不敢看他的眼睛。
他“嗯”了一声,没有抬头,继续着手里的工作。几分钟后,他才放下手中的镊子,拿起那份报告,快速翻阅起来。
我紧张地站在原地,手脚都不知该如何摆放。
几分钟后,他放下报告,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认真地看向我。
“这些观点……还有这些引用的外文文献,都是你自己查的?”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是的。”我撒了谎,心虚地垂下眼睑。这些观点的核心源于“深海”的启发,我无法坦然居功。
他沉默片刻,抽出一支红笔,在我的报告上圈画起来。
“这里,对阿尔瓦罗·西扎‘废墟美学’的借鉴,有些生硬。”
“这里,关于日本‘金继’与我国传统锔瓷工艺的精神内核差异,可以论述得更深入些。”
他没有批评,语气甚至比在课堂上温和了许多,纯粹是在进行学术指导。
“整体结构清晰,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回去修改,下周再交给我。”
我接过报告,如蒙大赦,转身就想逃离这个让我心跳过速的空间。
“等一下。”他突然叫住我。
我脚步一顿,僵硬地回过头。
他看着我,眼神有些复杂,似乎在斟酌词句。最终,只化为一句平淡的嘱咐:
“专心学业。不要被外界的……杂音影响。”
我愣住了。
他……是在提醒我吗?他知道那些流言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混杂着委屈,猛地冲上我的鼻腔。我重重点头,几乎是小跑着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深夜,现实的压压力像沉重的湿棉被裹住我,让我喘不过气。我再次打开了那个匿名的邮箱,这个三年来只属于我和“深海”的精神净土。
我敲下一行字,手指因愤怒和无力而微微发抖:
“深海老师,我遇到了一个困境。现实的恶意正试图污染我们唯一的净土。有人用我们之间的交流作为武器威胁,他们想毁掉我,也毁掉那个我无比尊敬的师长。我该怎么办?”
我没有署名,没有提及任何具体信息,像一个在暴风雨中迷航的水手,向着远方灯塔发出微弱的信号。
发送之后,我一夜无眠,盯着漆黑的屏幕,仿佛它能带来救赎。
第二天清晨,曙光微熹,回信如期而至。邮件很短,却像一道凌厉的刀光,劈开了我眼前的混沌:
“真正的精神联结,不畏惧现实的审视。当污泥泼来,要么沉沦,要么让它成为你绽放的养料。你所珍视的一切,都取决于你此刻的选择。记住,真相是最锋利的剑。”
他不知道这封信是发给他的。
更不知道收信人就是近在咫尺的我。
他只是以一位智者的身份,给了迷途者最坚定的指引。
真相是最锋利的剑。
我深吸一口气,混乱的心绪渐渐沉淀下来。我需要一把剑。一把能斩开所有污蔑与谎言之剑。
就在这时,学院网站发布了新通知。下周五晚,学院将举办一场题为“传统技艺的当代性——以金缮美学为例”的公开学术讲座,主讲人正是陆清辞。这是他担任系主任以来的首次公开亮相,意义非凡。
这消息像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我还没来得及消化,周缚心的微信就如影随形地发了过来,像一条终于露出毒牙的蛇:
“看到通知了吗?陆教授的讲座,全校瞩目呢。”
“我决定了,就在他最风光的那天晚上,在他演讲到最关键的时候,把我们的‘证据’通过校园墙匿名发出去。”
“一个前途无量的系主任,在自己最荣耀的时刻,被爆出与女学生关系暧昧,从云端摔进泥潭,那场面一定很精彩吧?”
“我给你留了最后的机会。讲座结束前,你随时可以来找我,签下那份退出师门候选的声明。”
“倒计时,开始了哦,我的好师妹。”
字里行间,充满了猫捉老鼠般的戏谑与恶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