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年后。
深秋,北京。一场全国瞩目的"青年非遗匠人技艺大赛"决赛现场。
鎂光灯聚焦在舞台上,我站在中央,身旁的展台上,陈列着我修复的那件宋代钧窑天青釉紫斑盘。曾经破碎成二十余片,如今,我用金缮技艺,不仅让其恢复器型,更以源自宋代画意的金丝勾勒,将裂纹化为寒梅虬枝,让残缺成为了它独一无二的生命叙事。
"......本届大赛,最高奖'薪火奖'的获得者是——"主持人拖长了声音,随即高昂宣布,"——沈栖梧!作品《寒梅映雪》!"
掌声雷动。
我接过沉甸甸的奖杯,目光平静地看向台下。没有搜寻,我知道,他一定在某个地方,看着。
与此同时,在另一座城市最大的会展中心,陆清辞的新书《灯塔与深海——中国传统修复技艺的哲学与实践》首发式正在举行。这本书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心血,融合了理论与大量实践案例,一经出版,便在整个文博界与非遗研究领域引起了巨大轰动,奠定了他在该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
签售环节,队伍排成了长龙。
当我捧着那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走到他面前时,他正低头专注地签名。
"麻烦您,签给......"我轻声说。
他抬起头,看到是我,愣了一下。
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落在他身上。他穿着一件柔软的、燕麦色的羊绒衫,褪去了所有曾经的冷峻与疏离,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温和而沉静的气场。
随即,他笑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如此毫无保留、如此真实温暖的笑容,如同冰雪初融后,第一缕照进深海的阳光。
他接过书,在扉页上流畅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他抬起笔,看着我,眼中是熟悉的、如同与老友重逢般的温和与了然。
他没有叫我沈栖梧同学,也没有称呼任何头衔。
只是用那把我思念已久的、低沉而磁性的嗓音,轻声说:
"好久不见。"
我站在午后温暖而璀璨的阳光里,看着他,也由衷地笑了,眼眶有些湿润,心底却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澄明与开阔。
"好久不见,"我轻声回应,"陆老师。"
我们知道,我们终于安然穿过了生命中最猛烈的那场暴风雨。他依旧是那片蕴藏着无尽智慧与力量的深海,而我,也已成长为一座能够独自照亮一方天地的灯塔。
各自熠熠生辉,遥遥相望,共同守护着那片我们挚爱的、关于技艺与传承的星辰大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